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陈家刚:从地产商到摄影家

2008-6-23 10:50| 发布者:| 查看:592| 评论:0|来自:中国证券报

生有时,死有时;发达有时,潦倒有时……绝处逢生也有时。

  46岁的陈家刚,体会最深。一次破产,扭转了他人生的方向。曾是内地房地产界巨头的他,如今是个国际级的摄影师及艺术品收藏家,用镜头记录国家改革开放浪潮中被遗忘的城市。他以濒于废墟的“三线”场景作背景,高耸的厂房、荒芜杂乱的车间、烟囟、管道等等,都成了他的模特儿。他的作品无不弥漫着灰蒙蒙的烟尘色调,陈家刚说,这色调既是三线大企业的固有色调,也是他儿时记忆中的感受,一种由沉重和压抑组合成的伤感。

  毕业于重庆建筑学院建筑系的陈家刚,是邓小平主张“先富起来”的内地首批暴发户,靠做房地产成为巨贾。1997年,酷爱艺术的他更成立了全国首间民营当代艺术馆“上河美术馆”, 当时不少穷困不堪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曾受过他的资助,周春芽、张晓刚、叶永青和方力钧等和他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1992年,陈家刚开始从商,1999年曾被联合国评定为“中国12 位杰出青年建筑师”之一。事业如日方中之际,他转而全身投身艺术摄影,完全是一场被动的“偶然”。

  陈家刚猛抽了一口烟,在烟雾弥漫下吐出一段回忆:“2001年5月,公司因为政策破产,要把房子和土地全都变卖,一下子什么也没了!”由天堂一瞬间跌进地狱,钱没了、女朋友走了、富商朋友离弃了……陈家刚变得一无所有,他想过跳楼了断余生,在自己盖的高楼上一跃而下算了。

  “那时生活变得很困难,每次跟朋友吃饭,也得由他们结账,周春芽就给我结了很多次账……”陈家刚忆述时,带着苦笑。

  万念俱灰那刻,他把手机号换了,跟所有人断絶联络,一个人拿着照相机就跑到偏远的乡村去拍照。拍摄是一种无言的活动,在困难的时候可令人心境平静,辗转三年后,他就当上全职摄影师。

  “人到了最低潮,就想找救赎,拍摄成为了我个人的救赎。”镜头下的唯美景气,让陈家刚在悲伤中抽身,洞悉生命无常,认命了。起初他用全手动135 菲林单镜反光机拍摄,然后是120、612……拍的照片也愈来愈大。现在他每次拍照,已经不是单人匹马去了,一行就是大伙人,有场务、灯光、茶水,连模特儿都是演艺学院的毕业生,有时他甚至亲手画上故事大纲,认真得像拍摄电影。陈家刚就是要把照片拍到有电影感,透过静止的镜头说流动的故事。

  身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地产开发商,他深切体会政治理想主义下家乡城市化的过程,例如“三线”系列,就是讲述工业重镇由兴盛至凋零的经过。从四年前开始,他就以“三线”为题拍摄,即使年初遇上百年暴雪,亦坚持到成都,花两个月拍照。他的照片场景宽阔,有种朦胧的灰调,经常出现穿艳红旗袍的模特儿,另一些则像五四时代的学生,他们虽只占照片一小角,但装扮与环境不协调,而且神情落寞,有很强的矛盾戏剧感。

  “三线建设在60 年代开始,而旗袍在60、70 年代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让模特儿穿上旗袍,会产生一定的戏剧效果。”陈家刚说,模特儿的衣饰,经常出现过分鲜艳的红,那“红”就是隐喻现今中国。

  所谓“三线”,是指1964 年至1978 年间,内地为防范苏、美侵略,将国境划分为一至三线的“备战备荒”措施,“三线”基本上等于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或可以说成第一次的工业革命,规模可与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我什么都不是,没有能力还原整个三线建设,我能做到的,无非是讲故事罢了。”谈到创作灵感,陈家刚说,“在三线的人们以众多人命作代价,仅修一条铁路,就死上过千人,许多家庭及子女因而失去至亲,工业污染亦使人们患上危疾。他们看不见未来,有些人三十岁就要退休,四十岁已算是长寿,他们都无力改变现在,只有认命,我会继续拍下这些人,让历史重新回到社会的记忆之中。”

  陈家刚花了不少心血完成的三线作品,以前就在香港展出过,名为“尘殇—陈家刚三线摄影作品”,有不少商界人士都开始收[FS:PAGE]

  藏他的作品,主要是美国人。上月四川地震灾害,举国上下莫有不希望以各种方法协助救灾。陈家刚就把他曾在汶川拍摄的一组风光相片作公益拍卖,收益将全部捐予中国红十字会。

  陈家刚表示,他要拍出这些人们的光荣梦想,也要拍出苦难真相。作为获奖无数的建筑师,他对空间与形体的关系特别敏锐,令他的作品有独特的震撼力,可以让你细细品味。

  “西方的摄影,是为了捕捉当下,而我的摄影,是为了记录过去。”

  先不说陈家刚曾经在商界如何咤咜风云,他最后还是破产了,有人这样批评他:“在房产商的眼里,他是一位艺术家;而在艺术家的眼里,陈家刚则像一位房产商。”换言之,这种错位的思维,让陈家刚最终辜负了众多的消费者,外界甚至归咎上河城的失败,与艺术有关,认为“艺术是鱼,实业是熊掌”,陈家刚并没有找到鱼和熊掌两者兼得的平衡点,是他太艺术、太格调、太把理想拿来燃烧而走投无路。

  但陈家刚则坚持认为,艺术家和房产商有共同之处,艺术与商业不用两分。有了艺术的介入,城市建筑和景观多了些细微的人文关怀。他当时提出的空中花园住宅设计,很多房产商都在用,陈家刚一直感到骄傲。

  1999年3月,陈家刚与老友SOHO老总潘石屹策划了一个名为“居住改变中国”艺术展。虽然展览因种种原因流产,但“居住改变中国”却从此成为中国地产界和主流媒体的流行语。陈家刚永远认为他对内地房地产建筑有着不可抹杀的贡献。

  命运有时真会跟人开玩笑,失败有时,

  重生也有时……

  陈家刚破产了,艺术馆亦随之倒闭。政府把他的物品变卖,因为他们不懂艺术,故革令陈家刚把那数百张寄存在艺术馆的当代艺术品清理,陈家刚立即找地方把这些“宝物”藏起来,最穷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把这些东西卖掉。

  现在能卖4200 万的作品,在他那里也有收藏。像刘小东、张晓刚、周春芽、岳敏君等的作品,他亦逐一搜罗,并在那时跟他们结缘,成为好友。有些作品,陈家刚是以低价购入,但更多作品是他在帮助当时藉藉无名的艺术家时,对方送给他报恩的。

  例如当年他替曾梵志装修工作室,对方很不好意思,完工后就找人抬了一张四米高的画作予陈家刚报答他,这画当然成为了陈家刚的收藏品了。

  想不到,风水轮流转,今日落难富豪,得到这班知恩图报的艺术家出手相助。

  2004年,这批已经身价不菲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决定大力支助陈家刚搞其首个个展,每人至少奉献一万元,有人更出钱出力为他奔跑,让陈家刚差点感动落泪。就这样,透过陈家刚于艺术界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光·空间·时间-陈家刚摄影个展”就在北京开展了,从此他也正式走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当各路资本都瞄上了艺术品收藏,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问陈家刚会不会重开他的民间艺术馆,把这些大师的作品重新展现人前,他胸有成竹地说道:“当下我还是想认认真真地当一个艺术家,或许十年后吧,到时我的艺术馆可能会重生。”

  生有时,死有时,去有时,停有时……重生也有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1:04 , Processed in 0.07189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