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新”与“旧”

2008-6-30 10:22| 发布者:| 查看:552| 评论:0|来自: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8年4月7日,第92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揭晓。作为美国最权威的新闻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美国新闻界(尤其是报界)在过去一年里最杰出的新闻报道,也代表着美国舆论的焦点指向。因而,通过这一奖项来审视美国新闻界的最新动态,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这不仅对于新闻实践的创新与坚守,而且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深度的开掘,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整体看来,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呈现出《华盛顿邮报》一家独大的主导格局,该报横扫了公共服务奖在内的6个奖项,以致美国诸多媒体对今年普利策奖的报道都以“《华盛顿邮报》获6项普利策奖”(WashingtonPost Wins 6Pul itzerPrizes)为题。《纽约时报》摘取调查性报道奖和解释性报道奖两个奖项,同获调查性报道奖的还有《芝加哥论坛报》。其他几个奖项颁给了《波士顿环球报》、路透社和另外几家不甚知名的报纸(详见右表)。社论写作奖空缺。

  表面看来,本届普利策新闻奖在奖项设置、评审规则、颁奖程序等诸多方面与以往相比并无什么新奇之处,然而,仔细推究,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仍可看出今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在新与旧、变与不变上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就此作简要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的“新”

  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在诸多层面上都体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显现出新的特色。

  透过这些新特色,我们也可以管窥美国新闻界的诸多新趋势:

  第一,在线报道渐入佳境。普利策新闻奖一直以来主要只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确切地讲,是刊登在美国报纸上的印刷版新闻。1999年,公共服务奖项开始将在线报道纳入评选范围,但直到2006年,在线报道才真正作为普利策新闻奖评选的一项可供选择的指标推及到全部14个奖项。2007年获得突发新闻报道奖的是波特兰市《俄勒冈人报》(Oregonian,Portland),其获奖理由即“由于同时在报纸和网络上对暴风雪中一家人在俄勒冈州山脉中失踪悲剧的报道”。2008年,“在线报道”再一次受到关注。据评委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西格·基斯勒(Sig Gissler)称,2008年的入围作品中,大约有15%到20%的作品包含在线网络报道,而且,他个人还认为,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因为报纸和网络的联合正越来越好。①2008年《华盛顿邮报》对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报道之所以获得突发新闻报道奖,也是由于其在报纸和网络上向读者展示了该事件的多方面的进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报的一位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Facebook网站交友社区得到了现场目击证人的报告。网络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正日益从根本上改变着新闻传播的原有格局,对此普利策新闻奖显然也不能无动于衷。

  第二,路透社首度折桂。历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媒体主要是美国的报纸和通讯社,然而,2008年的突发新闻摄影奖却颁给了路透社记者Adrees Latif,他拍摄到了一位日本摄像师在缅甸街头拍摄抗议活动时中弹倒地的瞬间。此外,法新社亦在今年的突发新闻摄影奖中获得最终提名。路透社是首次获此奖项,也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为数不多的境外媒体之一,此前,加拿大《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记者Paul Watson曾获1994年的现场新闻摄影奖。在此之前,非北美媒体绝少进入到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视野,更没有在该奖的最终获奖名单中出现过。

  第三,医疗健康成为焦点。相对于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医疗/健康(medical/health issues)题材的集体缺席,2008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是医疗/健康类报道的丰收年。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有4则获奖作品都出自这一领域:获得公共服务奖的《华盛顿邮报》对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Walter Reed Hospital)对伤兵救治不力的报道,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纽约时报》对从中国进口的药品及其他日用品中有毒性原料的报道和《芝加哥论坛报》对政府法规缺陷导致的汽车座椅、玩具和婴儿床被召回的报道,获得解释性报道奖的《纽约时报》记者Amy Harmon对DNA测试带来的道德问题和窘境的报道。这一领域一直以来是普利策奖的关注热点之一,在2008年成为焦点,反映了美国新闻界对于个人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视,也反映了当今美国人对于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关注。

  第四,社论奖项无人问鼎。2008年的社论写作奖无人问鼎,这构成本届普利策新闻奖的一个特殊景观。这样的景观在该奖设立初期曾经屡次发生,如1919年共3个奖项里就曾有两个奖项空缺,但近年来奖项空缺的现象较为罕见。笔者统计,自进入21世纪以来,奖项空缺的情况这是第二次发生,此前,2004年的新闻特写奖亦曾空缺。这次空缺将普利策新闻奖历史上某奖项无人获奖的次数增至25次。评委西格·基斯勒就此声称:“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多种因素,今年的入围作品是有价值的,而且经过了认真考虑。”②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宁缺毋滥的严格、负责的态度使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认为全美在2007年就果真没有出色的社论出现,评奖委员会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亦是原因之一。[FS:PAGE]

  此外,目前全美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报》(USA Today)依然未能打破其无缘普利策新闻奖的宿命,该报自1982年创刊以来,其报名从未在普利策奖的最终获奖名单上出现过,这也体现出高傲的普利策奖对这份年轻的“报纸中的电视”的不屑一顾。而另一方面,一些报纸和记者却已悄悄当起了获奖专业户,《华盛顿邮报》自1991年小伦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 Jr.)接手总编辑以来,已经获得了该奖的25个奖项;本次获调查性报道奖的《纽约时报》记者Walt Bogdanich已经是3获普利策新闻奖。此前,他获得了1988年的特别报道奖(Specialized Reporting)和2005年的国内报道奖;本届替《华盛顿邮报》摘取公共服务奖的女记者DanaPriest也是继2006年获独家报道奖之后再度问鼎普利策奖。他们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普利策新闻奖的“旧”

  与以往相比,2008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仍延续了该奖的一些旧有传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奖项设置照旧。普利策新闻奖在1917年最初设立的时候,只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和社论写作奖3个门类,中间屡经增删,到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删除独家报道奖,增设地方报道奖,最终确定为14个门类。2008年的奖项设置延续了2007年确定下来的新规,没有任何改动。公共服务奖仍是颁给报社一枚金质奖章,没有奖金,其他奖项仍是颁给记者,每个单项奖奖金10000美元。掌握着最终“生杀予夺”大权的评奖委员会(ThePul i tzerPrizeBo ard)也基本保持了往届19人的规模,依然由来自全美新闻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人士组成。

  第二,题材偏好照旧。普利策新闻奖历来对揭丑性的调查性报道情有独钟。该奖1917年设立,1918年,《纽约晚邮报》(New York Evening Post)记者Harold A.Lit t ledale就凭借一组揭露新泽西州立监狱丑闻的调查性报道获奖。其他如美莱事件、水门事件等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揭丑报道也都受到普利策新闻奖的青睐。据统计,在1917年至1990年颁发的580项普利策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③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延续了美国新闻界“看门狗”(Watchdog)和“扒粪者”(Muckrakers)的传统,对这种题材的偏好照旧:对沃尔特·里德医院对伤兵救治不力的报道让《华盛顿邮报》获得本年度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对副总统切尼影响国家政策的深入报道和对私营保安公司(黑水公司)在伊拉克违法事件的报道让该报分获国内报道奖和国际报道奖。获地方报道奖的《密尔沃基新闻哨兵报》(Milwaukee JournalSent inel)的报道和两则获奖的调查性报道也都是这种涉“黑”题材,以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网站在4月8日刊文称:本届普利策新闻奖是调查性报道的胜利。

  第三,镜子功能照旧。从某种程度上说,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舆论的一面镜子,历年来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结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部简版的美国编年史。3K党、越战、水门事件、伊战、“9·11”等这些美国历史上的大事件都可以在该奖的获奖作品中找到诸多翔实、生动、深刻的记录。例如2002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纽约时报》一家独占7项,大多是针对“9·11”的报道。2007年震动全美的几件大事也条件反射般地成为2008普利策新闻奖关注的焦点:《华盛顿邮报》对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报道获得突发新闻报道奖,对美国经济尤其是对次贷危机的预测和分析的专栏获得新闻评论奖。此外,黑水事件、缅甸骚乱、切尼问题等也都是去年全美舆论的焦点所在。

  除此之外,本届普利策新闻奖还体现出获奖媒体东部多西部少、获奖者男性多女性少等诸多细微特点,这亦是普利策新闻奖有史以来广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其原因不外乎美国新闻界东西部实力不均衡、男女性别歧视等因素,但整体来看,这样的格局较该奖设立之初,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在美国新闻界,尤其是报界因经济压力不得不大批裁员的今天,在“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的今天,本届普利策新闻奖涌现出的优秀新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新闻界的信心。正如《华盛顿邮报》总编小伦纳德·唐尼在该报大获全胜后所说的:“与其说这(我们的成功)有些奇怪,不如说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为什么报纸在财政萎缩的潮流中不得不更加努力去利用各种资源的又一个例证。我们不得不做出调整,但是做出出色的新闻还是可能的。”④对今日的中国新闻界来说,这种“可能”显然也是值得为之努力的方向。-[FS:PAGE]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①②④http://www.editorandpublisher.com/eandp/news/article_display.jsp?vnu_content_id=1003786708、1003786957

  ③[美]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奖金内幕》第110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0:49 , Processed in 0.09871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