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新媒体”背后的产业链条

2008-7-14 14:15| 发布者:| 查看:576|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

“热闹好玩”、“青春时尚”,几乎成为所有“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观众众口一词的评价。作为2008北京奥运年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国际新媒体艺术展6月10日至7月3日由中国美术馆举办。在中国美术馆45年开放办展的历史上,得到“热闹”、“青春”的评价,尚不多见。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文艺史上,洪昇的《长生殿》曾被称为“一部热闹的牡丹亭”,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昆曲,对新版《牡丹亭》则以“青春版”相期许。一个“热闹”,一个“青春”,意味着有别于以往经典作品的审美取向和心理期待。我们对于正在成长为文化品牌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也应作如是观。


  新字当头 互动为先


  这是中国美术馆首次承办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策划过此前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国际知名新媒体艺术研究者张尕,应邀担纲本次大展的策展人。可以说,中国美术馆为老面孔搭建了新舞台。不过,老面孔刻意强调了新意:“挑选作品时,我有意回避了2000年以前的作品,不要旧作,只要新作。展品全面表现了2000 年以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张尕所言不虚,此次展会的许多艺术品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展出。未进中国美术馆大门,矗立在入口处的大型装置《气流声场》已经先声夺人。这件白色的庞然大物凛然横踞在中国美术馆门前的大道上,只留下中空的腹腔由人进出;不过,它可绝非低眉顺眼地任人踩踏,每当行人经过,它便会发出莫名的奇怪声音,像是在做不平之鸣。那怪叫高下低昂、声情各异,在人耳畔盘旋低徊,挥之不去,大有不赶观众进门绝不罢休之势。这样的迎客之道,倒也稀奇。据介绍,《气流声场》内部的空气经过空气压缩机处理,然后由42个气阀发出各不相同的声音;如果观众掌握了气阀运动的规律,兴许还能在《气流声场》里谱写一段美妙的旋律。


  随着“砰砰”的声音,CS玩家的心也不觉砰砰而跳。循声寻来,果不其然,眼前这尊名为《物体B》的大型装置要不是《反恐精英》游戏的亲支近派才怪:它会根据玩家的射击节奏,发出枪弹破空的声音,做出如斯响应的机械运动。应该怎么给它定义?玩具、重金属音乐的道具,什么都好,就是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


  与普通艺术展览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展并不要求观众屏气凝神、垂手肃立,“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恰恰相反,在这样的展览里,观众必须参与进来,没有观众的参与,这些艺术品就是不完整的。新媒体艺术品内在的互动要求颠覆了传统的看展模式,使来往于馆内的观众沉浸在一种类似于狂欢节式的审美体验之中。上海证大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说得干脆:“来吧!来尽情地玩吧!在玩耍的体验中,来欣赏艺术吧!”


  展会背后的产业链条


  据悉,这些来自近30个国家的新媒体艺术品,大都身价不菲,有的高达几十万美元。参展方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制作几件“成人玩具”,博大家一笑那么简单。除了艺术家的自我实现欲望外,产业链条的形成也在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


  据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张培力教授分析,尽管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方式、技术条件和播放方式等对于私人收藏来说还不成熟,但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参与收藏。因为目前国内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很容易入门。“10万美金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数目。”而且市价在低位运行说明新媒体艺术品市场很安全,没有泡沫,正是介入的良机。


  目前,都亚特画廊、香格纳画廊、唐人画廊等机构做得相当不错,其中都亚特画廊就操作了视频艺术大师白南准的回顾展。在一级市场的画廊逐渐取得江湖地位的时候,一些画廊博览会也在跃跃欲试,相继做了类似的尝试。


  张培力教授认为像画廊、画廊博览会这些机构并不单凭口味或为投资而收藏,他们的收藏更多是为了留住艺术发展的脉络。艺术评论家朱其也认为,相对于散户收藏,机构收藏所做的更多是学术收藏,学术导向促使他们收藏了很多新媒体艺术作品。“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做的就是机构收藏,大多数美术馆、基金会、大公司都参与了收藏运动。我相信,机构收藏是趋势,新媒体艺术品一定会起来。”朱其说。[FS:PAGE]


  像是在印证两位专家的话,6月20日,业内传出消息,模拟全息的装置作品《名字成了字母组合游戏》成为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电子媒体艺术作品。


  在西方新媒体发展前景不甚明朗的背景下,中国的艺术机构正在以举办展会、收藏展品等形式,默默接过策源地传来的接力棒,扶持和襄助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关于本次新媒体艺术展,张尕评价道:“在国际上,中国美术馆影响还不大。西方新媒体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中国美术馆以这种姿态来产生影响,重整势力,我觉得会对国际艺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则认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你在哪里?360度全景

ARTIST
卢克•库彻斯恩

DATE
2005

COUNTRY
加拿大

MEDIA
实时三维控制系统装置

panascope.png

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沉浸其中,通过一个操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间。

处在等级0的时候,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犹如航海时用XYZ三个坐标定位。处在等级+1的时候,世界变成了一个混合体,充满了图片、声音、文章以及作品创作者的物品。当到达+2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分子”化的世界,各种物体都变成了微粒,自然构成的光影组合而成了世界,让人回想起19世纪印象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孕育了抽象主义的雏形。当继续上升至等级+3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庄严的山川幽谷的风景,充满了18世纪独特的绘画思维格调。

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接的活生生的事物(如果启动的话),有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中。在这个作品中,主体(演员、观众、参与者)控制了自身的状态:他/她的位置、他/她的行走路径以及速度,或许会更为有趣的是,可以决定他/她将在哪个等级中“生存”。

你我之间, 水平 II

ARTIST
安东尼•马可考

DATE
2007

COUNTRY
英国
MEDIA
灯光装置

btuNi.png

首次的“固体光”装置,以光线描绘出锥型,是在1973年完成。“你和我,卧式三”(2007)展览中的装置是系列中最近期的作品。
其它系列中有关的作品包括“呼吸系列一”(2004),“呼吸系列二”(2004),“呼吸系列三”(2005),“交换”(2005),“你和我,水平”(2005),“你和我,水平系列二”(2006),以及“你和我之间”(2006) " 。

主观重述

ARTIST
伊夫•奈特扎米
DATE
2007

COUNTRY
瑞士

MEDIA
多媒体装置

subject.png

在这套特殊装置中,绘画、建筑、视频投影和声带相互间发生作用。作品中由视觉和声音吸引力所产生的线描和着色画面充满张力,增强了参与者空间和时间的体验,并构筑了图像、动作和叙事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在作品中,"外星人" 以压抑的形态出现,幻影似的形体、不同的肤色和其它的文化差异性标志,这些图案创造了自我与外人之间不寻常的关系以及个别和普遍的问题,意在克服导至两极化单一思维,引发自我内省的讨论。
通过艺术家的探索,"世界"似乎并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对象,而是一个复杂且有其自我尊严的“异体”。这种印象,源自形式和运动的特定关系,暗示出一种特定的物理概念。

画面传达出潜在的物质性,揭示出“不可触摸之可能性”的自相矛盾,它也增强了感官面对物质世界时的敏锐和不可知性。作品中的“人物化”以及“形式” 意味着将各种由不可知性以及陌生状况所造成的印象给以清晰的界限和识别,使之在我们的文化中占由一席之位,从而有助于对其周边产生影响。

叙述乐队

ARTIST
世界剧院小组

DATE
2005

COUNTRY
挪威

MEDIA
互动装置/沉浸式叙事环境

tellingorch.png

作品是一个可以用多重方式来描述的大型装置,是一个音像合成作品。陈旧的机械和新技术构成一个源自格陵兰岛的录像皮影戏。多重音响的机器,或是具有无数声调、变换形状编织故事的乐器,它的功能是一个音像动画故事机器。其中图像、雕塑、声音、录像都被相互整合成为一个音像合成物。通过使用电动机和机器人,把老旧的木质材料变成自动机械 ,使其能在一瞬间完全变换空间。

作品近三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一项非常先进和复杂的装置。最初的构思和材料的选择来于2003年到格陵兰的一次旅游。创作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材料开始形成更多的形象和故事,好像建筑本身就是在暗示什么,它是有表达能力的。装置目前已成为真正的叙述乐队,成为广泛的视觉故事、机械舞剧、镜面及影子表演。它可以组成抽象以及具体的文学故事、路边的宗教愿景、沉船残骸和机械浪漫 … …永不言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4:15 , Processed in 0.07123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