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新海正在他租住的公寓阳台上工作。远处“鸟巢”、“水立方”尽收眼底。




▲自2005年到2008年,奥运会主场地的建设过程被袁新海用固定机位连续记录下来。
□记者 卢鹏 报道 时间是位魔术大师,世间纷繁的变化尽在它的手中。摄影家懂得如何与时间相处,袁新海的高人之处正在于此。 袁新海是在济南出生、成长的一位职业摄影师,有着山东人特有的执著与朴实。从2005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开工放线之时就不间断地拍摄“鸟巢”及一系列奥运场馆建设过程,至今已拍摄照片数万张。用相机记录“鸟巢”建设全过程的,全世界独此一人。 “老袁你真‘贼’!” 用相机记录“鸟巢”建设全过程,老袁哪儿来的主意?事情要从2004年他的雅典之行说起。当时袁新海已经开始进行奥林匹克主题摄影,他去希腊参加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文化活动,一次,给他们开车的司机迷路了,袁新海急着拍照片,就找了雅典奥运会主会场旁边一座高楼,顺着防火梯上到顶层时,上面已经有人在拍摄,他刚要拍,人家过来十分客气地阻止了他。他又找到几个高点,都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原来,这些能以雅典奥运主会场为背景的好机位,人家一年甚至几年前就租下了,如果想与他们分享,一天要出价上万欧元。 国外摄影师的这种意识和做法,给了袁新海很大的震动和启发。不久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西两路的马路和居民小区里,出现了一个骑着自行车四处转悠,求租高层住宅的高大壮实的中年人。那就是袁新海。 “选择要经过多方面考虑的,”袁新海说,“一是采光,二是景别,三是‘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等主体建筑是否重叠,四是气候与风向及空气透视等等,还要考虑现在已有建筑位置和以后周围将要出现的建筑对拍摄的影响。” 2005年初,袁新海在“鸟巢”开工放线的同时找好了一个地方。拍摄“鸟巢”很理想,但是没法进行180度全角度拍摄。后来找了一个距“鸟巢”比较近的地方,但拍广角变形,只能用来拍特写,他的助手在那里负责拍摄。几经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现在的这个主拍摄点,这个制高点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运森林公园等无一重叠,而这些拍摄对象以他这个机位为中心,正好排列在180度的平面上,拍摄效果可以说独一无二,这个地点的租期均签约至2009年。 “说我有远见那是好的,房东都说老袁你真‘贼’!”袁新海说,租房子时,‘鸟巢’还没有动工的样子。他不敢把真实用途说出去,找了很多理由,如孩子在北京上学了,自己暂时没工作了,所以要租个比较偏僻、比较高的房子。对方答应后,他又和对方签订使用4年的协议,房主们都怀疑他是骗子。 正像袁新海所说,“现在很多人太想发现什么了,而许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在身边。”虽然当时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还是一片树林草地,“鸟巢”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远景,但袁新海的相机已经在一幢居民楼的25层阳台上架设起来,开始记录一个梦想成真的过程。 “枯燥?怎么会呢!” “怎么都问我拍‘鸟巢’是不是很烦闷、很枯燥,怎么会呢?这太有乐趣了。”7月1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袁新海,当时他正在拍照。 当天北京晴空万里,是难得的大好天,袁新海从早上4:40拍摄到9点,一直没离开相机,连厕所都没上。“我这是单元房,厕所离阳台不到十步远。”袁新海与记者交谈时,语调抑扬跳跃,带着十足的兴奋劲。 “今天他们在‘鸟巢’上吊装什么东西,有直升机,我拍到了直升机和鸟巢重叠的画面。”袁新海说,他用的是1000mm的长焦镜头,就像高倍望远镜,手抖一下镜头就偏出老远,所以每捕捉一个画面都是一个动人心魄的过程,“屏气凝神,慢慢摇移镜头,校正水平、聚焦拍摄,然后大口喘会儿气,再捕捉下一个画面。”[FS:PAGE] 连续3年多,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拍摄同一片区域的建筑物,以常人看,这是一种近乎清教徒般单调枯燥的生活。但如果他是一位乐于观察,对形体、光影变化都异常敏感的摄影师呢?站在25楼的阳台上从取景框中看着“鸟巢”一点点建起来,心底的那种欣喜,是不是像父亲在B超屏幕前看母腹中的胎儿一天天长大呢? 从开始时的一片荒草,到放线进推土机,挖坑、打地基,脚手架一根根竖立起来,浇筑水泥、架构钢梁……‘鸟巢’前石狮子、古庙的变化,电闪、彩虹、新年礼花映照中的‘鸟巢’。“很多时候都是在抢拍,内容没有重复的。”袁新海说。而且,他并不是只拍摄“鸟巢”和“水立方”,传媒中心、奥运村、奥运森林公园、曲棍球场、主会场广场上的建筑、雕塑、河流等,都被袁新海一一收入镜头中。 “我现在光着膀子,听着立体声音乐,在相机前手舞足蹈的,远处奥运传媒中心楼上如果有人用长焦镜头看到我,一定觉得很好玩很好笑。”袁新海说,这是他通常的工作状态。 “这是个爱国的商业行为” 拍摄过程富有乐趣不等于拍摄不艰辛,袁新海为全纪录拍摄“鸟巢”付出的辛劳也是非同寻常的。 袁新海是济南人,在济南长大,他80多岁的老母亲还住在济南。最近3年的春节,袁新海都是在那个高层阳台的相机前度过的。因为春节有烟花,有各种喜庆的色彩和人群烘托“鸟巢”。母亲曾经打电话叫他回家过年,袁新海没回来。但是每年正月初二,完成早上的拍摄后,袁新海会坐火车回济南,初三再赶回去继续拍摄。 袁新海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他却有着20岁年轻人一样的体力和热情。虽然有助手,但大部分的拍摄工作还是他亲力亲为。袁新海爱钻研中医,他坚持近乎苛刻的规律作息,晚上10点睡觉,是为早上早起床,赶上好光线拍摄。只要天气好,每天早上他都会绕北京奥运会主场地骑自行车一圈,一为锻炼身体,二是看看这些场馆建设有什么新变化,同时拍摄一些近景。3年多日复一日坚持高强度的工作,拍摄几万张照片,他没有一次头疼脑热。“‘鸟巢’的奥运主火炬点燃后,拍摄告一段落,我就去威海,躺在沙滩上好好休息休息。”袁新海说。 袁新海的辛劳已经开始有了现实的回报。中央电视台、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博物馆、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合作伙伴以及赞助商、供应商等多家海内外权威机构、媒体或公司已与他就播出、收藏及购买这些影像资料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接触。 “我对照片的市场很有信心。”袁新海说,“我是个自由职业摄影师,也有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以我明确地说这是个商业行为———但我同时确信这是个爱国的商业行为。” 我们也衷心祝愿袁新海3年多的艰辛拍摄能获得应有的掌声和市场回报。与此同时,我们拿出袁新海数万张照片中的一部分,希望能为国人的奥运梦想再增添一些生动的色彩。
 ▲2006年3月14日,“鸟巢”在起吊东侧最高的钢架。

▲2007年10月13日,竣工前的“鸟巢”和“水立方"。

▲2008年2月6日,除夕夜,万家灯火时的“鸟巢”国家体育场。

▲2008年7月12日,工人们在“鸟巢”上安装一些神秘的装置。

▲2008年7月12日,“鸟巢”的空中安保演练。

▲被封装的神秘主火炬塔。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圣火将在这里点燃。

▲2008年5月21日,“鸟巢”旁边保留完好的古庙。

▲2008年5月24日,“鸟巢”边的鸟巢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