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这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媒体和受众注意力慢慢转向灾后生活和重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媒体应考虑如何安排报道汶川地震,选择哪些事实来报道。这样的选择应是“有保有压”,突出重点。
对“焦点”回访的“借力式”报道 唐家山堰塞湖、宋馨懿、背着亡妻回家的男子、北川中学……在这场关于地震的全方位报道之中,一些人和事在我们脑海中刻下了深深印记。 受众对这些“新闻人物”或“新闻焦点”有着较强的、深入了解的欲望,对他们的回访,满足了受众的新闻要求,将成为“后地震时期”报道的亮点。 地震发生几天后,出现了一张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画面中,一名男子将妻子的遗体绑在身后,然后用摩托车载着她前往当地太平间。这张照片打动了无数人。然而,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牢牢记住了这张照片,但对这张照片所反映的具体情节,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还一无所知。 6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通讯《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把亡妻绑在背上载她回家》。尽管此时距这张照片出现已一月有余,但稿件仍引起巨大反响,网络评论上万,网民纷纷表达共鸣,稿件获得成功。 这说明,受众对曾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的“新闻人物”仍有着强烈兴趣,对此进行重访将极大地满足受众的新闻渴求,这种“借力”式报道拥有巨大新闻市场。 除了这种“借力”式报道,“后地震时期”的报道也涌现出一些成功的“接力”式报道,如对“总理让路女孩”宋馨懿的报道,都有较长延续性,从对馨懿的抢救开始,到报道她的病情、恢复情况,直到近期安装义肢的过程。 此外,这样的报道还可以延伸到北川中学的恢复重建、唐家山堰塞湖的后续治理,以及开发利用。 对于这些的跟踪后续报道也可以成为反映普通人、普通事物在这场灾难之后的生存和存在状态,选取这样的人和事,反映灾后重建进程,具有很强新闻样本意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报道的对象应该是前期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或“新闻焦点”,如果缺少前期高度关注,报道的传播有效性和关注度将大打折扣。 灾后重建报道什么 灾后重建,是一场长期的“爱的奉献”。 为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6月18日正式颁布执行。 对口支援方案明确,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为19个,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 这,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长期关注的新切入点。 灾后报道关注什么? 那些活跃在灾区的援助者的身影,无疑是媒体可以也应该聚焦的一个群体。 灾区援建工作进行得如何了?受灾群众生活有无着落?北川县城重建进度如何?……这些,无疑也是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网民们关心的话题。 众所周知,媒体的“天性”是追逐和传播信息以满足受众需要。因此把受众关注、关心的灾后重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他们,是灾后报道一个重要切入点。 关注灾后重建,还可以把握两个报道点位。 一是抓住灾后重建的节点。 譬如说,按照建设部统一部署,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建筑企业将帮助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而这些活动板房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浙江省是全国援建活动板房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根据建设部下达的任务,浙江需在6月25日前完成第一期15000套援建任务,在8月10日前完成第二期2.8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截至6月17日15时,浙江省各援建施工企业在广元累计安装完成过渡安置房15037套,提前8天完成第一期1.5万套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浙江也由此成为援建进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当地媒体敏感捕捉到这一信息。《浙江日报》在显著版面做了题为《提前8天!—浙江完成首期活动板房援建任务,成为援建进度最快的省份之一》的报道,及时将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受众。随后,浙江当地媒体和部分中央媒体看到报道后,也及时发布报道。 类似的“节点”很多,譬如帐篷生产,同样牵动人心。再以浙江为例,由于地震灾区安置受灾群众急需大批帐篷,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赶赴湖州考察帐篷生产。随后,浙江所有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都积极主动承担帐篷生产任务。到6月19日,浙江全面完成31.3万顶帐篷生产任务,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天。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网等均以显著版面或时段播出此条新闻。[FS:PAGE] 二是抓住灾区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进展。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涉及到交通、水利、城建等方方面面。这中间,也很多内容是受众关心的,譬如北川县城重建地址的确定,九寨沟旅游何时恢复等等,都是灾后报道重要选题。 媒体继续担当“双向”平台 灾后重建是一场“长跑”,而灾后报道同样是一场“马拉松”。 媒体,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媒体,同样是架起援建者和被援建者之间信息桥梁的架构者。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媒体第一时间推出“寻亲平台”,为地震灾区受灾群众以及他们的亲友们提供寻找对方信息的“桥梁”。许多人通过媒体帮助,得到了亲友平安消息,还有许多人找到他们日夜牵挂的亲人。 媒体,在这个时候是人们值得信赖的一个求助平台。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新闻媒体同样应担当起全新“平台”作用。 这个平台同样是双向或者说是多向的。具体来说,它既可以将灾区需要些什么,受灾群众在重建过程中遇到些什么困难报道出来,向支援的省份、支援的各单位反映;也可以将援建方碰到的难题,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协商解决的问题反映给当地有关部门。 这样的沟通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前不久在四川地震灾区碰到过这样一件事。当地一个重灾县的县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根据中央部署,一个省负责支援一个县,但援助省对口支援他们县的资金和物资一般都是先到四川省里,然后再由四川省民政厅等部门分拨到县里,如此一来,救灾物资和资金的运转效率就相对比较缓慢,他呼吁能否及时发放到县里,提高运行效率。随后,笔者将这名县委书记的呼声以参考报道形式发给了对口支援省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报道范畴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二是可以做一些监督报道。 最先关于救灾帐篷出现在成都高档住宅小区的新闻,虽然是由网民最先曝出,但是此后媒体持续关注,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处理,以及为其后对救灾物资公开透明地使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卫生厅工作人员打志愿者事件”“三亚红十字会声称收捐款管理费”等,虽然后经证实有误传的成分,但媒体监督和相关问题的曝光,都促使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新华社)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4:23 , Processed in 0.07103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