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怎样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 □ 刘炳路 2007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提到,2008年,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共和国做出了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动改革。 总结这30年中国的风云变迁,《新京报》将其看作一份责任。如何操作这一主题,如何选好切入点,今年年初首次讨论会上,大家形成共识,全部题目都要重新采访,而不是对以往资料的编纂。同时,有人提出要按照历史发展节点和关键词的形式,做200期或300期。 在带领记者和编辑搜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这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每天两个版,贯穿整年拟作366期,涉及文化、经济、党政、人文思想等多方面,通过还原“卅年今日”标杆性事件,从某些侧面记录改革开放历程,亦是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形成报道框架 我们拟定了版面框架,主体部分由一篇主文和一篇新观察组成。主文体裁可多变,形态可多样,或故事或人物或揭秘性对话或综述文章,鼓励一切可能的写作创新。 所选事件可以是小切口反映的大事件,可以是权威人士解读历史关键点,要有足够揭秘性,讲大家不知道的故事。希望通过报道不仅仅能勾起人们心底某个记忆,更能启发现在,引人思考。 新观察,均邀请名家、大家、专家、权威人士撰写,这应该是一篇睿智和有思想的美文,起到点题作用。它不拘泥于新闻事件回顾,而是通过事件发展和重新解读,告诉大家一个新观念、新思想,可以启迪,亦可反思。此外还配以“那时流行”“温故知新”或者“民间记忆”等予以辅助。 “那时流行”是体现时代特色、有一定流行度、能勾起人们回忆的话语、物件、现象等。比如,“时间就是金钱”、BP机、倒爷等等,这一块采用“漫画+名词解释”的形式。漫画绝不是为画而画,漫画不是衬托,而是主动成为有思想的一块内容,有寓意,有幽默,有灵魂。 “温故知新”即旧报新读,通过摘录历史今日报道,看待当年和当下对社会的不同认知,多是与今天观念迥异的新闻,主要体现思潮观念的变迁。 “民间记忆”刊发的则是征集来的鲜为人知的改革开放中的历史细节,包括日记、文件、文献、手稿、图片等。 编辑部调集高手专门制作这个版面,从版面设计到图片选择都精益求精。版面和logo,由视觉中心副主编书红带领几名美编和统筹编辑李素丽等人连续通宵三天,制作了几十个模版,挑选出十几个,最后征询执行总编王跃春意见,再度进行修改得以确定。 为了版面的美观,每期均放于报纸中间连版处,同时对刊登广告做出极为苛刻的要求,10多家客户的广告刊登要求均因为“破坏版面”被拒绝。 报道思路:系统总结 引起思考 之前的纪念报道(比如15年、20年),主旨多是讲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邓小平理论的贡献。在30年后,情况有所相同,诸如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所言,“这几年,围绕着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当前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在改革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发生了一些争论。”在这种情况下,准确把握报道方向至关重要,《新京报》的报道有如下特点: 第一、 从改革实践的事实出发,用历史细节阐明中国社会的巨变,说明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比如第12期,1983年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开放的国家 远离“无可奉告”》),说明改革开放后,非但中国的经济大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历史性变化,一个封闭多年的民族要想和平崛起,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就必须以更积极、自信、负责任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去,而共和国的外交官正是这样做的;比如第[FS:PAGE]6期,由尘封29年的环保“第一案”,到逐步推动我国的环保立法,历史长河的“小事”,让一个国家跨越一大步。所有这些事件的回顾,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推动共和国的进步,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记录改革开放的渐进过程,说明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不可动摇性,也是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启蒙思想。 同样,李君如在谈到如何纪念改革开放时,援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里既讲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又讲了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在方向和道路上的正确性。 《新京报》在纪念改革开放报道中正是坚持了这样的指导方针。比如在1990年代左右,中国社会上出现了“姓资姓社”的讨论,甚至质疑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颠覆社会主义,在当时,邓小平南方视察使人们动摇的思想再度统一,而皇甫平的系列评论也阐明了改革不可动摇的思路。我们在第1期推出《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和准备推出的重温皇甫平系列评论的刊发,现在看来仍有重大意义。也就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并有着复杂性,对此,党和国家有能力将改革掌舵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且能排除所有困顿,疏通大部分遗留问题和新发矛盾,达成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就是让国家和民众,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回顾总结”,《新京报》的纪念报道也包括回顾和总结。 系统性应表现在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反思:我们不是为怀旧而铭记,而是通过纪念启发和反思,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和更进一步的开放。 比如第13期“知识分子第一案”(《 韩庆生案开启人才流动的春天》),曾经的计划体制下,劳动力被禁止自由流动,韩庆生用知识在其他企业挣了600元钱被判刑,经媒体报道和国家有关领导人关注后,韩无罪释放,从此,科技人才被禁锢的历史才得以打破;同样,科技人才的流动也直接加速了生产力发展的脚步。 那么,禁锢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全部打破了吗?与流动相关的福利保障制度依旧“单位化”,限制了国有单位人员向外流动的意愿,仍然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的私营企业保障,使得大批才俊挤向政府机关,而城市养老保障的不“通兑”将更多人才固化在某个地区。同样,更大流动壁垒存在于城乡之间。农民、外来人口确实可以流入城市了,但这些新市民,还不能享有最基本的市民权。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30年后回顾韩庆生案,就是希望籍此进一步认识我们国家发展中的矛盾和改革壁垒,以及其他阻碍发展的未竟之事,从而进一部推动改革的深化,以求这些改革深处的矛盾有突破性解决。 不得不承认,历经30年漫长改革跋涉,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另一个层面,政治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这些改革开放的未竟之事和新问题同样是改革开放报道中应该系统总结的。 用发展的眼光操作 既然是纪念思想破局和观念更新的突破过程,那么选取的事件,一定是要能充分体现上述题意: 1、从这个角度讲,发生在这30年间的有些重大新闻事件,若仅为孤立发生,没有对改革开放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这样的题目不在择取范围内。 2、所选事情最好带有标杆性、节点意义的,比如诸多“第一个”;所选事情可以小,但却反映出当时的一种思想观念转变,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又促使权力机关进行体制上的革新。 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求记者: 第一、多用发展的思路、思想、价值观去看待当年的变化、进步、倒退、矛盾、挫折和思潮,同时也要反过来审视现在。 任何一件历史事件都脱离不了时代背景,所以不能割裂地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件事情;我们想表现的正是在那样一种由禁锢到开放的时代,人类思想和行为对社会进步做出的推动价值;或者是推动的不彻底性和劣根性。 第二、遵循新闻基本原则。 虽是回顾性报道,且我们所作多数报道昔日定有多角度报道,甚至在数量上远超过现在的一篇报道,但报道仍要有新闻价值,要确定告诉读者什么东西,角度要新,观点要新,采访要深,写作要新颖、要活,可读性要强;切忌枯躁、呆板、难读。 同时,它应该遵循故事性这一基本要素,有冲突、有戏剧性,能触动读者,让读者有所思考。 第三、因为旧闻新作,要有足够揭秘性,要讲大家不知道的故事。 目前,新京报《日志中国》已经做了150多期。因为今年大事不断,尽管在地震、奥运等大型报道中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报道力量,但对改革开放的研究、报道始终不敢放松,也获得业界好评。 其实,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最大困惑是选题问题,因为按照“日志”形式,必须对号日期,这样就会给题目选择带来限制,某一天可能有四五件值得做的事情,而另一天可能难以找到一件。另外对于一些没有明确时间节点的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现象,诸如农民工,就需要挖空心思找出对应时间,而不让一个该做的题目被落下。 目前,《新京报》成立了专门的素材整理团队,建立每周选题制度,每个题目都要提前一个月在报社层面开会讨论其采访方向和新观察的评论方向,这在《新京报》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作者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编、《新京报》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负责人)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8:24 , Processed in 0.08548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