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重点之一。民生新闻的出现,契合了新闻的社会需要、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弥补了时政新闻的不足。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其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庸俗化、同质化等问题日益明显,这些都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如何使民生新闻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摆脱追求新闻事件的表面冲突性、新奇性、爆炸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浓厚的人情味儿感化受众,使民生新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音符。 体现人文关怀,需要新闻工作者“沉”下去,关注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处于困境的贫困群体。透过复杂纷纭的实际生活,去捕捉那些看起来虽小却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素材。去年年底,唐山晚报记者获悉这样一个信息:近年来,唐山市不少单位为有效杜绝个别退休职工去世后仍冒领退休金,在每年年底前向老人发放表格,要求其亲手填写姓名、年龄等基本内容,来确定该老人是否“健在”。这种做法引起了老人及其亲属们的极大不满。于是,该记者经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题为《年终问生死,老人挺堵心》的消息。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后,该报又接连刊发追踪报道,真实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此事所持的各种态度。面对多数市民对“年终问生死”这种非人性化管理的指责,一些单位最终改变了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做法。这一组民生新闻,不仅体现出了媒体给予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5·12汶川大地震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很多媒体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以更多笔墨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辉,让受众记住了一个个感人瞬间:送遇难妻子到天堂入口的青年农民、在生命终结的刹那写下“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永远爱你”的伟大母亲、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后郑重地行了一个礼的小朋友……这些充满人情味儿的报道,不仅唤起了受众的心理共鸣,而且比板着面孔动员更容易激发全社会迅速投入到援助灾区群众的行动中。 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和读者的人文关怀,也是十分重要的。2002年,发生在大连海域的5·7空难对信息的处理就有失妥当。在这次空难中,多家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潜水员捞出第一个黑匣子,显得十分高兴,在场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张图片引起了许多读者的批评: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还应该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南非著名摄影家凯文·卡特以其摄影作品《饥饿的女孩》而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但众多读者指责他把镜头对准了苦难,甚至他的好友也责问他为什么不去帮那个小女孩一把。卡特为此万分痛苦,他终因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责而服药自杀。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当记者关注老人流落街头、儿童乞讨救母时,读者在唏嘘之后,往往也会问记者干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令人欣慰的是,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中,连中央级的广播电台和报纸也直接刊登“寻亲纸条”,或在新闻稿里播发“需要挖掘机多少台,联系电话多少”等看起来很琐碎的信息,这不仅体现了媒体对灾区群众细致入微的关怀,更为关爱灾区的热心读者提供了有效信息,为顺利展开救援工作开辟了一个绿色通道。 此外,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在新闻作品选取的视角上。近年来,农民工为讨工钱而跳楼的事件时有所闻,不少媒体都对这些新闻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在新闻报道中为农民工呐喊。此类报道,看似是对贫困群体给予人文关怀,实际上,报道本身及其背后起到的“积极作用”,令有些相同遭遇的农民工意识到“跳楼是维权的有效手段”,从而使跳楼事件树立了一个不良的典范,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尽最大努力淡化跳楼事件本身,把关注的视角转向事件背后的社会诚信与民工维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等问题,这才是媒体所能体现的真正的人文关怀。 □李艳辉 县市报奥运报道的三个启示 一张县市小报,如何承载“奥运”大题材?浙江日报集团下属县市报大胆创新,在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各报头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用“封面”的形式展示奥运盛典,开创了县市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先河,成为县市报中的亮点,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FS:PAGE] 受传统办报思维和办报水平的影响,当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县市报往往缺乏对事件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按部就班,导致对报道和版面处理的简单化、程式化,没有较好地发挥媒体引领当地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首日报道中,有的县市报处理简单,个别报纸甚至失语。在全国哀悼日期间,全国一些大的媒体打破常规,以封面的形式作强化处理,在报道手法上,诗歌、散文、日记等非新闻体裁也纷纷登台亮相,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媒体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这给县市报办报思维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面前,县市报如何有大的作为? “转型期的县市报在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面前,要担当起应有的责任,牢牢抓住‘话语权’不放,把它看作是新闻创新的大好机会。”这是浙报集团县市报在经历汶川大地震报道后形成的共识。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对县市报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县市报创新的大好机会。浙报集团下属县市报在开幕式报道中,头版创意大胆,编排新颖,9家县市报中,有7家采用了“封面”形式。以鸟巢“火炬”为主体的有海宁日报的“点燃梦想”、乐清日报的“中国故事、世界目光”,以鸟巢场景为主体的有绍兴日报的“激情绽放”、诸暨日报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中国代表团手持五星红旗进场为主体的有温岭日报的“见证中国的时光、同属世界的荣光”,还有瑞安日报的“百年奥运梦、昨夜终成真”等。海宁日报在运用封面的同时,还采用了“潮乡儿女为奥运喝彩加油!”的封底新闻版面。 这些县市报在奥运开幕报道中的大胆创意,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不能习惯于等待上级指令,看看上面叫我们怎么做;或者左顾右盼,看看人家怎么做。也不能认为这些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离我们很远,跟我们关系不大,眼睛只盯着自家门前的小“地盘”。在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放弃“话语权”意味着拱手让出自己的“地盘”。因此,当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千万不能抱着“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态度,而是应该将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当做媒体创新的重要机遇,拓宽思路,利用各种新闻手段,使新闻“落地有声”。 启示之二:必须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传统的、按部就班式的策划运作机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计划制订仓促、连贯性不强,有时甚至走一步看一步,在紧要关头,往往无所适从,甚至乱了阵脚。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就像一场战役,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决策系统到指挥系统,再到采访编辑执行系统,整个流程要求非常严密,制订的计划可操作性也非常强。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议题设置步步推进、非常科学,完全按照新闻规律操作,取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同。因此必须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 启示之三:必须注重队伍素质的提高。在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面前,新闻工作者要担当起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面对灾情和困难不能无动于衷。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多地从市民的角度去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从百姓的舆论场去策划新闻,使新闻报道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跟得上时代的潮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7:02 , Processed in 0.08262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