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2008-9-1 11:54| 发布者:| 查看:814| 评论:0|来自:中国记者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0周年。

如何理解与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给国家、民族、个人带来的深刻变化?如何温故知新,做好今后的报道?怎样结合所在媒体、所在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在报道中体现高度、深度和与大众的贴近性?纪念性报道创新的切入点在哪里?有何规律可循?本刊策划组织一期专题,以期为各媒体正在进行并逐渐形成高潮的改革开放30周年提供思路思考及实际操作的案例。

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不寻常之年,各种重大事件接踵发生,中国和国际舆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对外报道任务繁重而艰巨。如何利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契机,塑造好中国形象,是外宣工作者面对的重大课题。

对当前报道整体形势的认识

改革开放20周年时,我们曾组织过一批报道。当前形势与那时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以下几点值得在报道时考虑:

第一,世界空前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引起全世界对中国新闻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过去几年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量大幅上升。同时,西方仍对中国不了解、曲解,乃至有新的误读。

第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奥运会的举办,以及我国在新时期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使得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更加繁重。

第三,媒体环境发生变化。高科技革命正引起传播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传播速度、内容变化很大,内宣与外宣难以截然分开。

第四,民主政治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多样性,媒体环境的公开透明程度,都与十年前不同,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多关注。

第五,国际舆论出现新特点。一些旧热点没有消退,但表现方式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强我弱没有根本改变,在有些领域还在扩大。

研判海外舆情  精准把握报道

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需要分析研究30年来海外舆情的变化。“文革”刚刚结束时,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还是一片“蓝蚂蚁”的形象。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认为中国走上“新路”,中国与西方“蜜月期”的议论一时流行。9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引起关注。目前,海外对中国的兴趣进入高涨期,许多西方人意识到,一些世界难题没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参加就解决不了。关于中国的发展,也由崩溃论、威胁论而到了不确定论。

当前,关于中国的各种看法很多。海外舆情也随着国际和国内情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西方经济出现低迷,看法可能就不同。而今年的拉萨事件、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地震等,都成为了外界密集观察中国的窗口。我们的报道拟结合这些情况做好安排。

第一,认真学习调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于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做了完整归纳。当前,我们应进一步认识30年发生的巨变,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基础、利益格局、思想意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丰富、多姿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报道实质上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深入再调查。

第二,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怎样更好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尝试。能说清楚改革开放的,还是事实。曾经有外国人说,来中国亲眼看看,很信服,反而是你们的宣传不太让人相信。因此,报道要留有余地,两面都说。比如,报道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一方面讲付出的巨大努力,另一方面讲人们的批评,讲改变这个状况,不可能靠一朝一夕。整个对外报道,能不能有一些反思性,有一些批评意见?如果都是赞歌,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第三,不回避深层次矛盾和敏感问题。30年来,有很多积累下来的问题如何在报道中反映出来?我理解,它们同样是改革开放报道的一部分,比如,上海袭警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昆明连环爆炸这几起事件,新华社对外都在第一时间发稿,内容相当详细。外媒的评价比较积极,说这些事件中国官方媒体没有隐瞒。这是中国的进步。

第四,把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与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结合起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十分深入,世界粮价、油价波动,可能影响到中国某个连道路都没通的小山村。报道中要有这样的视野。

第五,把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与今年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结合起来。包括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中国经济,善于从当前和下半年热点话题中提炼新闻。比如报道年中经济数据发布,就是把它放在30年整个宏观调控背景下来看的。我们在报道汶川地震时,专门做了《从唐山到汶川:中国的改变》的报道,试图分析中国究竟变了什么,还有什么遗憾。

第六,把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与海外关注的重大话题结合起来,比如结合海外舆论关注的中国政治走向、经济前景、人权、宗教、民族、环境、能源、军事等问题做出回答。有些话题比较尖锐和敏感,却是要努力写好的重大题材。比如,人民解放军的30年,如果只写军营和士兵的风采是不够的,而要触及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变化。

注重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不少对外报道因为采访深入细腻、写作生动活泼、编辑眼光独到而赢得口碑。对外报道总结出一套较受欢迎的表达方式,比如开门见山、用事实说话、注重细节、文风客观朴实、擅长现场描写、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等。有不少记者受过西方新闻学训练,能够用外国人接受的方式写作。但在信息化“短平快”时代,报道也出现了急就章多、稿件粗糙的问题。我认为,改革开放报道应该恢复对外报道的优良传统。

就一篇稿件来讲,要精心选好切入点。文章落到哪个点上?以什么新闻为由头?采访哪些人?能不能让读者读下去?这都要精心策划。最近,我们播发了一篇介绍北京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对外稿,但记者不是赤裸裸地写这三个理念,甚至没有一个字提及它们,而是实地采访了“四合院”如何在“鸟巢”旁边曲折生长的情况,还有什么人仍居住在里面,他们的生活有何变化。这个题目本身也是改革开放30年报道的一部分,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包括古城墙的拆除,梁思成的建议没有被正确对待,房地产建设使大批四合院和胡同消失。这些问题,英文稿中都表述得很真实,甚至很突出。现在,人们才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包括市政府注重向专家咨询,包括“水立方”设计时给古建筑让路。较之生硬空泛的议论,这个切入点就比较实在而形象,也是在写真正的新闻。

另外,要关注人的命运。改革开放20周年报道有一个经验,除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外,就是要关注历史对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联系到30年,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的要人、名人应是报道的一个重点。因此要求记者应把注意力放在采访上,用70%的时间去采访,30%的时间去写作,要实录改革开放经历者最生动、最真实的话语、经历和思考。而应尽量避免那些仅为主题需要进行的策划。

报道重点提示

1. 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国经济发展面对严峻的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出现拐点?对世界有何影响?要有好的表现方式。

2. 西藏及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形势怎样?30年来,民族宗教问题对于中国的发展稳定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完整性,也是当今世界一个热点。

3. 奥运会。这是中国30年发展中一场重要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实际意义。它是改革开放30年的水到渠成,也是其成果展示,同时,预示了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向。

4. 中国下一步如何推进改革开放?面对当前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局面,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解决问题。 怎样改革?怎样开放?重心、难点在哪里?争论在哪里?如何联系前30年的经验,进行新闻性梳理,明明白白展示给读者?

5. 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经济明星的?中国奇迹还能持续多久?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秘密”在哪里?“中国神话”有没有普遍意义?

6. 中国是怎样探索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的?这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意识形态话题。什么是中国模式?怎样对外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从一个人的探索、一个企业的探索来形象地讲起?

7. 几代中国领导人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8.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过不寻常的30年。从邓小平提出政改,这其中的风风雨雨,波折和突破,有很大报道价值。中国政改前景如何?深圳的一些做法喻示了什么?

9. 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人变得更加开明。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海外一些舆论认为的,改革开放加强了中国的保守和专制。我们从近些年一些事件中,从周围人群中,感受到了这种渐然而不断发生着的变化。

10. 中国军队及军事战略思想30年的变化。

11. 中国社会逐渐从保守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

12. 中国人性解放的30年。应该说,“人”这个字,30年里逐渐从小写变为大写,越来越多的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追求,拥有自己的言语空间,而且能够表达个性,包括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这也是事实。但报道时要注意平衡,不说过头话。

13. 中国人30年生活中的“出现与消逝”。能不能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变化,梳理出来,加以对比,以列表配图形式播发?这多少能还原一些事实,说明一些问题。

1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遭遇过哪些重大挑战?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尽力作一个梳理。并由此展望“下一个30年”。

15. 中国改革开放在不断的思想激辩中走向深入。不断的思想解放和反复的思想交锋,是伴随改革开放过程的一大亮点。那么,30年来,都有哪些重大讨论?有哪些重要人物?不妨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报道,来看中国走到今天是多么的不易。

16. 30年中国和平统一大步推进。题中之义,不言自明。

17. 30年世界评价中国之变。30年来,外部舆论评论中国,千差万别,从其变化可看出很多东西。其实不仅是政要、媒体,甚至一本外国人编的中国旅游手册,从它上面的介绍和评价,都能看出巨大、有趣的变化。这方面,也可以引申出“下一个30年”的报道。

18. 30年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巨变?哪些方面的变化影响最为深刻?在这个背景下怎样看“文明的冲突”?东西方形成了怎样一种新型关系?未来世界会怎样?

这些都拟用新闻(而不是论文和散文)手法来加以传播,以使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它对于人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有什么喻示。而报道(策划、采访、编辑、发稿)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作者是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20:14 , Processed in 0.12743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