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报道的高度和思想性怎样体现 □ 杜涌涛 宣传是一门艺术。高明的宣传从来不露痕迹,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心甘情愿接受观点。让“宣传”回归“新闻”,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中国青年报》以此作为做好报道的出发点。 成就报道要有史的视角和诗的意味 让“宣传”回归“新闻”,不是要抛弃“宣传”,恰恰相反,而是为了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国青年报》负责组织这组成就性报道的任务落在我头上。我没有按照以往成就性报道固有模式去做,而是另辟蹊径,知微见著,力图用新闻视角和笔触,触摸共和国50年精神生活。这组22篇、每篇2000字的成就性报道,栏目取名为《触摸50年》,主旨定位为“中国人50年的观念变迁史”。尽管整组报道立意宏大,但具体到每一篇,又都有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在里边。既有微观切入,又有宏观统照。 如果说《触摸50年》的核心主旨是揭示“变迁”,那么由我策划组织的十六大成就性报道《巨变无声》,核心词是“变化”。“变迁”也好,“变化”也罢,都是对“结果”的展示,需要编辑记者对这段历史有纵深的观照和把握。 需要承认,这两组报道都属于主题先行。这看来是违背新闻规律,但仔细想想:成就性报道本身就不是“动态”新闻。本质上,这两组报道是思想和观念的载体。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想套用说:好的成就性报道(或曰深度报道)是一流观念的感性显现。 从这个角度看,《触摸50年》和《巨变无声》都是对思想和观念的翻译。如果说,这两组报道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成就性报道,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可以是思想和观念的翻译者,但不能也不应该是政策的翻译者、工作报告的翻译者,更不是某个领域、某条战线成果与数字的翻译者。 成就性报道无论怎么创新,但“变化”这一主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变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新闻元素。变化越大,反差也就越大。而反差不仅是构成好新闻的重要元素,也是表现新闻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用历史眼光看待变化,就会发现,这种变化之中,蕴藏着一座新闻富矿。 用历史眼光看变化,还要求新闻人要有那么一点“形而上”的价值关怀,这种价值关怀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恒久的。它是判断新闻和变化轻重的标尺。有了这样一把标尺,就更易于把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哪些是表层的,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局部的,哪些是整体的;哪些是进步的,哪些甚至代表着倒退。 用历史眼光看变化,是一个后人梳理历史的过程。当代人受种种局限,也许看不清楚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本质,但通过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后人可以尽可能拨开历史迷雾,得出判断。 要有诗的意味,主要探讨的是成就性报道“怎么写”的问题。诗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有寓意的故事,是由有意味的细节和有味道的语言构成的。它是一种读后让我们回味的东西。 再好的思想、再深刻的观念也需要故事和细节去诠释。所以一篇成就性报道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我们是否能从海量案例中筛选出最经典的那个,一旦找到这样的案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观念随时随地可以找到,难得的是表现观念的经典案例。我们不缺少思想,缺少的是“思想的表情”。 此外,成就性报道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报道,是对某一历史、某个阶段的回溯,是典型的静态报道。为了让它动态起来,需要我们今天找到当初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人,让他(她)走进今天的场景里,重现当年情景,这样就打破了历史与现实,过去和今天的时空界限。 探究“中国奇迹”背后的“因” 无论从哪种角度讲,有幸组织《中国青年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探究“中国奇迹”背后的深层原因,都是一件极具挑战、激动人心的工作。 英国一位当代思想家曾断言:人类的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从那时至今,中国的改革似乎成了一系列改变世界历史进程伟大事件的第一推动力,中国刷新了人类有史以来经济增长的奇迹,增长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即便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有所不及。更何况,中国规模之大,是这些国家远远不及的。为此,许多人把这30年概括为“中国奇迹”。 民富国强是近百年来潜伏于中国人心底最强烈的梦想。回望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不难发现,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激烈争端始终如影相伴。历史也清晰地显现,社会前进的过程,恰恰也正是教条主义思想不断坍塌、实事求是路线不断得到确立的过程。 解放思想绝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人30年从政治到经济,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部历程。如果用一个词汇揭示这30年最本质的特点,我个人认为最贴切的词汇就是:“解放”。无论是生产力的解放,还是体制的解放,无论是观念的解放,还是固有习惯的解放,这30年的历史,正是中国人不断冲破各种束缚,跨越各种禁区的历史,是一部人的精神不断得到解放的历史。所以,我们为这组报道的主题找到两个字:“解放”,在诸多的解放中,我们尤其关注“人的解放”。 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解放”这条主线,正是推动中国产生巨变背后的“因”。故我们将这组报道的栏目定名为《解放·30》。 《解放·30》将以《中国青年报》30年的旧报刊为主要素材,通过编辑记者重新阅读、梳理,从中发现“新”历史,找到“新”视角。这一次,我们力图让编辑记者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报道主题。(作者是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20:18 , Processed in 0.10664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