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体现责任感与大局意识

2008-9-2 11:25| 发布者:| 查看:613| 评论:0|来自:中国记者

航拍的,灾后重建中,三湘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大幅照片,与重灾之下大雪围困的画面交相辉映。此情此景,出现在湖南卫视一台晚会上,也是众多人心目中抹不掉的记忆。在春节前后那场抗雨雪冰冻灾害的特殊战斗中,中央和各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灾情就是命令,快速反应与行动,“抗灾救灾,心系人民”,充分表现了突发事件报道中,出色的紧急应对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交出了精彩答卷。

“我在现场”:记者目击,现场连线,即时播报……冰雪肆虐开始的几天,相关省份不少记者爬冰卧雪拍到照片,冰天雪地蹲守高速公路、车站采访、发回报道;

“我在现场”,使这些媒体第一时间报告灾情,协调、配合抢险救援,第一时间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与关怀,第一时间满足知情、沟通渴望;

“我在现场”,才有了“多部门联合抗灾”“建议群众留守当地过年”等助力正确决策的参考报道;才有了帮助风雪中失散六七天的老人、儿童与家人团聚的奇迹;才有了传递到总理手上的手机;才能在某些拥堵严重路段,当一壶热水卖到十元钱时,被及时干预、引导,也才传递出足以融化冰冻严寒的温暖、信心和力量。

那些天,翻看各家网站、媒体,唯一热词当推“众志成城”,最热口号当推“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而正有这样一挡广播节目与被困路上的人们“风雪同舟”。虽说紧急情况一时让广播变成最爱,然而,关键还是广播人对这种传播形态认识的敏锐与深刻,是责任感驱使下表现出的把握机遇的气魄和眼力。23个全天直播,2000小时、6000多条动态、消息的传递,一些网站转载的重要原创信息源—这仅仅是20天里“守望”一个节目的几个数字。

党报体现了成熟的把控与运作,既迅速及时、声势浩大,又围绕重心,适时引导;

网络也出现了博客等新媒体手段引导舆论的新亮点。

深入、服务、引导、关怀、激励,总之新闻媒体此次正是在这些有目共睹的作为中彰显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彰显着重大事件中的强势引导力,实践着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期望。

比较而言,我们今天的确富裕了,繁华了,网络了,国际了,但现代化仍然留下许多意想不到和突如其来……大自然一次次击中人类的软肋,让脆弱与缺憾凸现。对于一场灾难或意外,媒体还必须适时引导人们理性思考:灾难原因、救灾举措、危机公关……

看过这样一篇时评:《我们依然在路上》,说,当人们抱怨大自然的乖戾时,不要忘了,我们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还会猝不及防地遭遇生态危机,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用科学发展去渐次化解。我们依然在路上,因为我们必须承受一个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全部快乐和痛。可见,不少媒体的反思自觉而深刻。

也有更具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灾情面前,企业、单位、学校怎样作出应急调整?灾后重建,是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是防灾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更应是居安思危意识及“防优于抗”决策能力的增强。

还有媒体请资深研究者载文介绍别国的灾害应对。比如日本,“灾害频仍、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应对比较有序是因为国民有着三种意识,一是从小养成的危机承受—防灾教育、避难训练、生存危机等“国民心理准备”;二是面对灾害全民同在意识;三是自主防范的社会组织意识—防灾抗灾一定程度上由一些民众参与度很高的社会组织来组织实施。

这些都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在发展进程中,另一角度的思考也难能可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6 14:46 , Processed in 0.0161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