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毙掉三个选题,每次和作者解释枪毙理由时,都在试图口头表达我想要什么样的稿子。絮絮叨叨,电话里说不清楚,放下电话,我感到问题不是出在口才,而是脑子。一件稿子放在我面前,我可以大致判断适不适合发表,但选稿标准却还没有归纳。 这两天,闲下来,我就寻思这个事,需要用简明的语言表明我的立场。 最高纲领:“触目惊心”。 好稿子都可以发,反而是“好稿子”这个泛泛的标准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决定冒着将来修正自己观点的风险说明一下我心中好照片的标准——“触目惊心”。 这里取“触目惊心”的字面意义。“触目”,形容照片醒目,甚至比醒目更有力量,所以才叫“触目”,能吸引并且粘住读者目光。“惊心”,形容读者看后有心得,内心一颤,有所共鸣,甚至比这还要有力量,所以才叫“惊心”。“触目”在前,“惊心”在后,但最好兼得。 这很难,是最高纲领。 最低纲领:“有意思”和“不对称”。 近日,拿到拍摄一位看车人在雪中坚守岗位的稿子,初看稿子,意思不大,问了问其他同事,也不看好,但听记者陈述拍摄如何如何艰难后,我想尝试编发。我问记者:“你拍摄看车人雪中吃自带午饭时,有没有同时带上环境的?这个细节有点儿感人,但你拍的这个画面缺少环境信息。”他说没有。他一心想要组照或故事,反而最关键的照片没有拍到。下班了,我在回家的地铁上还在琢磨这个稿子,旁边陌生人探过脑袋来看。我送到他手里,“帮我看看,好不好?”他看了看,说“没意思”。“哪张好点儿?”“吃饭这张也不好,算比较好的吧”。我到站下车,不再为这个稿子作难,没意思的东西注定就是没意思了。 深深地想一想,什么东西有意思呢?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思维诡异——不仅对问题往往给不出完整的答案,还经常给出一些很反常的答案,像上面的问题,正常答案应该是1、2、3、4、5、6……头头是道,看这篇东西的人也容易接受,但我给出的答案竟然是三个字“不对称”,这样的答案在我看来最确切,但需要很麻烦的解释。 这个“不对称”指的是作者和读者在观察思考能力以及观察思考所得上的不对称状态,确切地说,是作者高于读者,信息才会从作者向读者流动,这种落差越大,信息流的冲击力也就越大。 摄影的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到现场拍摄一堆“复制式”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对见多识广者来说很“没意思”。“有意思”的作者应当有个性的视角甚至胜人一筹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拍摄手法,作品才能在视觉上、内涵上让读者观后有所得,让读者享受获得新视觉、新知识、新意境的乐趣。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00:48 , Processed in 0.08865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