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奥运资讯频道”直播解析 □ 陶 郎 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多个频道报道奥运赛事,新闻频道在奥运期间定位为“奥运资讯频道”,对准目标受众群体,着力打造赛事资讯最快发布、奥运新闻集纳的第一平台,开辟出全新收视细分市场,在传播技术和内容上实现突破。 格局创新,强调“一起看”理念 央视新闻频道全天打通各新闻时段,播出持续19天、总时长超过450小时的奥运资讯直播特别节目《一起看奥运》。 做奥运赛事“遥控器”,与其他赛事频道形成优势互补。 从媒体奥运报道格局上来说,各大媒体的“报道战”奥运开幕之前就已拉开,奥运赛事是所有媒体的第一关注点。中央电视台开始有7个频道、后来增至9个频道转播奥运赛事。新闻频道在这一报道格局中,把频道功能定位为“遥控器”,与其他赛事频道形成优势互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选择和切换,观众在这里能够“兼得”同时开战的多个赛事,能够不遗漏每个金牌的产生和每个精彩的瞬间。在收看奥运比赛过程中,观众已经把新闻频道当成欣赏奥运赛事、获取奥运资讯的“首页”和“门户”,把新闻频道当作打开电视的“第一站”,转换频道的“中转站”,关机之前的“终点站”,他们如果在收看比赛前想预知全天所有赛事内容,在观看某场比赛后想了解所有赛事进程,如果要欣赏夺金时刻、精彩瞬间,从新闻频道就可以获得全部资讯。 做奥运时代的“广角镜”,全景展现与奥运相关的议题。 从媒体报道内容的微观格局上来说,奥运报道应该体现丰富的内容:赛事和非赛事、中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还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新闻频道“一起看奥运”的理念确立,透露的就是这样的信息。有些非奥运的话题如政治、经济议题,和奥运的大背景也同样联系在一起。正是依托于这样丰富的题材,新闻频道才能够利用资源优势,搭建融合传统媒体、新媒体、观众互动参与的超级平台,反映更为深层次的奥运景观。 舆论领先,凸显独特影响力 奥运报道中,新闻频道承担重要时政新闻的报道任务,并且要保证与一套并机的“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的播出。如何用电视语言体现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国外交”,如何把握好“新闻联播”节目和奥运时代的关系,这是新闻频道需要解决的课题。 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表达方式 新闻中心圆满完成近百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奥运会有关活动的新闻报道任务,得到各方面肯定和表扬。创新和丰富镜头语言的同时,导演组还对直播内容进行深入发掘,精心设计。奥运报道动车组的记者李小萌赶到首都机场,发回韩国总统李明博到达的最新消息,用叙述性的语言现场报道时政新闻;当天演播室请到原外交部副部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做嘉宾,谈北京“高规格迎接世界嘉宾”的话题。这些创新的报道手段和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闻联播”调整节目编排 从今年初开始,“新闻联播”就对节目编排进行了逐步的调整,强化编播平台功能,增加了评论内容,并开设“奥运来了”等多个版块,强化奥运报道。 在奥运期间,“新闻联播”首次打破了过去21:00重播的状态,实现了重播时以直播状态播出。8月10日,“新闻联播”在21点的重播时段则首次以“非重播”的样态推出,对19点联播播出的综合赛况进行了重组,将龙清泉20点45分夺得男子56公斤级举重冠军的最新赛况,以模块形式直接“安装”到综合赛况内容的最前面位置播出。由于提前设计“模块化”的播出新模式,确保了19点半到21点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间隔内,实现“新闻联播”内容的快速更新,凸显了联播对时效的价值追求。 “新闻联播”强化评论版块,及时跟踪奥运最新赛况并发表评论,还在短评中引入图片,改变了以往节目短评只有口播样态的单一版式,强化了评论效果。[FS:PAGE] 营造奥运氛围,体现信息透明 从7月20日开始,“东方时空”就播出近20期节目《2008奥运报告》,对相关部委和奥组委员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采访,这其中包括民航、气象、核生化、交通、环保、食品安全等核心部门的负责人,立体检阅奥运准备情况。 8月4日,新疆喀什发生一起针对武警的暴力袭击事件,造成多人死伤。新闻频道及时播发相关报道,并在当晚“新闻1+1”栏目中邀请中国社科院新疆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对这一事件做了深入分析,引导观众正确认识事件的原因、背景、事件对奥运安保可能带来的影响,体现了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取得舆论引导主动权。 网络时代,电视传播的手段与理念变革 打造全天报道平台,拓展奥运报道视野,离不开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的创新与突破。新闻频道在奥运报道设计中,对观众需求进行充分把握,吸纳先进传播理念,以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为突破口,对体育赛事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报道方式,使得奥运报道呈现出“科技+人文”的特征。 引入先进传播理念,开发频道新形态 从8月6日开始,新闻频道以全新屏幕包装“亮相”,推出综合信息屏,把原有屏幕划分为两大区域,主要窗口区域负责奥运直播节目的常规播出,另一区域分别呈现实时更新的重要信息、奖牌榜、天气预报、当日看点以及滚动新闻等内容。演播室还引入大型触摸屏,有效增加信息量。 充当奥运赛事“遥控器”,新闻频道包装形态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信息内容整合上一次质的变革。新的形态突破电视节目线性传播格局,把网络媒体的信息整合优势“移植”到电视,L型综合信息屏最多能提供7种最新信息,实现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有机结合;新的形态还发挥网络媒体长项—交互性特征,设置媒体评论、观众互动等环节,丰富了电视报道层次。 在不同媒体报道内容有所重叠的态势下,新闻频道运用灵活、开放、立体的播出平台,为观众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开拓了奥运报道新空间。中央电视台有45路赛事直播信号,在30个比赛场馆有单边报道点,在7个场馆里有单边综合制作,通过每天对所有这些信号的实时选择,“一起看奥运”直播节目把夺金瞬间、精彩时刻全部展现出来,与赛事转播频道形成优势互补。8月12日晚11点多,由中国两对选手分别参加的两场网球女子双打首轮比赛几乎同时举行,在央视开路赛事转播频道没有直播情况下,新闻频道以大小画框衔接方式交替直播报道了郑洁/晏紫抢7成功晋级第二轮;孙甜甜/彭帅抢7意外失利提前挥别奥运。 发掘深层次主题,张扬奥运精神 新闻频道以敏锐的视角,在比赛过程中利用记者采访的优势,对奥运精神的主题进行独家诠释。8月11日,新闻频道抓住射击运动员朱启南获得银牌后,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场景制作了新闻《不以“金牌”论英雄》。这些精彩报道不仅体现了奥运精神的深层次内涵,还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新闻性,体现了新闻频道的报道特点。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奥运全景 新闻频道还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实现信息全覆盖,通过全面的资源链接,使直播平台的“搜索引擎”功能更为强大。针对奥运报道注册记者少、采访范围受限以及奥运赛场散布全国多个城市等情况,新闻频道积极整合相关频道、驻外记者站、地方电视台、部队、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国外媒体等不同性质的奥运报道资源,直播节目在赛事报道之外,围绕奥运开掘外围信息,关注与奥运相关的时政、经济、社会、突发事件和非奥运新闻。此外,专门在傍晚时间段开设大型互动节目《我的今日之最》,从观众的角度“看比赛、评奥运”,并通过与央视网合作征集的“2008手机观察员”,获得观众用彩信手机随时拍摄的与奥运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重大时刻,优化组织架构和编播流程 新闻频道奥运直播的运作,有赖科学架构搭建和流程设计,有赖全程质量监控和细致的节目推广。要确保更有技术含量,确保能够看得更深更远,就需要科学统筹和管理作为前提。 优化架构和流程设计 新闻频道借鉴抗震救灾报道的成功模式,打破日常组织架构和部门界限,由中心领导和各部门主任组成奥运报道领导小组,建立规划统筹、时政报道、采编播一体化平台、公共服务、技术保障等五大系统,五大系统下设策划组、新闻编辑组、专题编辑组等20多个小组,并确立以后期为中枢的主编负责制。针对奥运赛事信号丰富、内容多,赛事切换效果容易乱的情况,播出系统要提前对每天所有赛事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和编排,保证在直播当中能关注到各个项目的夺金点,保证赛事切换流畅、合理。 策划系统把握节目走向 在搭建操作系统的同时,频道还确立报道的策划工作流程。每天各节目小组的报题单在汇总后提交给早间、白天和晚间等时段主编,由他们进行节目整体设计,再由奥运报道领导小组值班领导审定确认。每天策划会上各环节还要提出各自亮点、问题进行商讨,确保节目操作环节和决策环节信息畅通。此外,频道的新闻监评小组还每天提供一份对境内外媒体报道的监测材料,并组织专家智囊团对节目提出专业评价和对策建议,以保证节目能够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这一做法强化了策划环节对节目的推动。 信息再传播放大影响力 为了让节目信息取得最大传播效益,新闻频道还积极对外推介奥运报道、进行信息再传播,在央视网、搜狐网首页推出“一起看奥运”的专题宣传网页,组织媒体采访相关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并在多个网站播发频道奥运报道宣传片,大大提升了节目关注度和影响力。(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23:57 , Processed in 0.16051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