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这是海子所设想的幸福生活,可是我们毕竟无法如诗里的洒脱,我们有工作,有自己现实的生活。所幸,我们还有假期,虽然没有马,却有了车,就在上个周末三天的假期里面,我们就驾着我们的车,周游了我们的世界。
——题记
毫无疑问,确定自驾游从江这条线路,当然是为了体验那轰动世界乐坛的侗族大歌,为了追寻都柳江畔人家依然尚存的古拙率真,为了闻嗅吊脚楼里隐约飘出的姜糖香味,为了见识侗家山寨内依然神秘的牯脏,这一切,源于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在崛起高楼大厦布满钢筋水泥,我们周围的人都变得匆匆忙忙已然生疏之后,油然而生的怀念与向往。因此,我们出发了。 11月11日下午两点。 在小碧收费站作第一次集中并拍下了此行的第一张合影后,我们的“都市游侠团”一行80余人20辆车浩浩荡荡的上路了,由于此行人员组合上年龄跨度较大,有五十九岁的游侠先生,也有仅仅9个月的游侠宝宝,看着相机中大家无一例外地大喊“茄子”,无形中,我竟莫名地生出一分“侠”气:这三天,我将变成一名行走江湖的侠女。
在路上,寻找梦想中的幸福 天气 天气是这次旅行中最关键的因素。此次出行,老天比较“抽和”我们,从11号从贵阳出发一直到13号回来,除了采碰柑那天上午下了会儿雨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冷热适中,甚至某一阵子还晃了点太阳的影子。这让我们的车队在一路上都显得气热如虹,大部分时间都是二十辆车全开着应急灯一贯而下,尤其我坐在护航车上走最后一个,从后面一眼望过去,场面真是可用“壮观”来形容。沿贵新高等级公路向东行,有两条道路可到达目的地,一是往黔南都匀方向,经三都水谢谢自治县,沿都柳江渐行渐远直至榕江、从江;二是朝雷山县,再往榕江方向而去。我们一行选择了前者。
岜沙苗寨 12号上午大概十点过,我们到达了岜沙苗寨。 岜沙寨象无数个平常的日子,连门票都不用购买。站在村口远远的可以遥望村寨,那里显得那么寂静,那么恬淡,碧山秀水间,吊脚木楼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寨角的水碾水车在悠然转动,织布声、碾木声、鸡犬声此起彼伏,又让人不理解,明明有声音为何感觉还是那般幽静。 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记得地平线的领队快刀在制定行程时就曾对我说过:“到岜沙来看看吧,你可以领略到什么叫真正的悠久,真正的淳朴,真正的的民风。” 当我们走进岜沙,满目看到的是荫荫楠木,片片松林,参天大树,一派原生态的风貌,宁静安祥,我们观察到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树木就有十几棵。据说岜沙人象崇拜神灵一样崇拜树木,象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树木。他们认为,每一棵树都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而山头的树木更被视为岜沙的神木。他们讲的是“与树同乐”,他们任何一个重大节日都与树木有关,都要在树林里举行。 岜沙人认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安详宁静,即使离县城那么近也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是因为得益于祖先选中了这块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宝地,是有了“神树”的庇护。岜沙人去世后,全部都要埋在树林里,不建坟、不立碑,只在埋葬处栽上一棵树,因而在岜沙村只见满目树木却见不到坟墓。他们认为以灵肉来养护这片葱郁的树林,家族里活着的人就会得到保佑和荫庇。 另外,岜沙四百余户人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拉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由于这种植物崇拜的观念,他们不愿意伐林垦地,而除了农业,他们又没有其它的经济收入,因此,常常陷入困窘之中。也许,恰恰是这种贫穷使得他们保持了传统。被世人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FS:PAGE] 村间的青石路上,四周可见一排排用长大树木干制成的木架,快刀说,这个叫“禾晾”,是岜沙的传统特色。岜沙人主食糯米,每当秋收,家家户户会把从田里收割下来的糯禾扎成朵把,一把一把地挂到“禾晾”上,等到糯禾晾干后,才收进禾晾边的禾仓,而且这些禾晾禾仓从来无人看守,民风之清纯令人叹服。听小明说,禾晾能否挂满代表着当年的收获善,而禾仓的大小也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在岜沙,只有本家人才能爬上禾晾挂当年的新糯禾,出嫁的女儿及其儿女都被严禁攀爬。深秋里的岜沙,在一排又一排金灿灿的糯米禾、浓绿的寨前树林和寨中的青瓦木房交映下,是一幅多彩绚丽的图画。 下午六点,我们在全体手脚笨拙地和岜沙人跳了一场类似大团圆的舞后,告别岜沙苗寨,也告别了那条大约只有三十公分长的小狗。这很奇怪,我们从未认识它,也无法知道狗的主人是谁。这狗却打我们进寨开始就很友好地带领我们游览岜沙,尤其是在爬山的时候,它一会在前边带路,一会跑到最后一个人的身边督促前行,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拍照的时候如果喊一声“狗狗”它立刻会加入摆起姿势与我们同照。难道是淳朴善良的民风养育出来的动物也变得通人性了? 岜沙村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希望我们更多的游人能到岜沙来,带动当地的旅游市场,但同时令我非常担忧的是,旅游的火热又会破坏岜沙原始的文明。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银潭侗寨
关于银潭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富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个穷人家的小伙子,他们知道家里是不会同意的,于是姑娘拿了一坛银子,果断的和小伙子私奔了,他们一起翻山越岭,不知经过多少时间来到这里,看见这里有山有水,就在这里居住了下来,所以这里叫银坛,后来改名叫银潭。我们到的那天正好是侗族五年一过的牯脏节,关于牯脏我不想过多的叙述,因为这太过残忍。头天我们的游侠一听到有“节”过,也没来得及问是什么“节”就兴冲冲地连夜驱车提前赶到银潭,想亲眼目睹这几年才得一见的侗族“节”,可绝大部分到了之后根本就没有勇气看一眼。地平线的另一个领队老村长对这种侗族人既爱牛却又要用血腥的方式折磨牛的解释是,“没有牛,死了的人就回不到祖先的家”,他说,侗族人相信,人死之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回家看守子孙,一个留守坟,还有一个回到祖先的发祥地去。住在那里的祖先,吹笙击鼓、欢乐无比。侗族人不能忘记祖先,因为祖先们在经历了战争、迁徙和险恶的生存环境之後,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他们是寨子的保护神,在灾害疾病等恶鬼侵扰加去人的时候,只有祖先能护佑子孙。所以,照祖先定下的规矩行事,敬奉祖先,使祖先满意,是银潭人,也是所有侗族人生活中顶顶重要的头等大事。 寨子的入口处,有一棵巨大的红豆杉,枝叶繁茂,银潭侗寨小学的张老师,也是这次负责接待我们的“总指挥”特意告诉我们,这是这里的一道风景。入得寨门,首先看见的是一片粮仓,吊脚的木楼,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粮仓,收下的粮食晒干后就储存在这里。 每个侗族的寨子里都有一个鼓楼,那是寨子集体活动的场所,鼓楼高大而庄重。一条小溪从寨子中间穿过,人们通过台阶在溪水里洗洗涮涮,吃的水在另外的地方取,溪水主要是平时日常洗涤用的。寨子里的孩子一个个都象花脸猫,有的还流着鼻涕,同行的人却口口声声的可爱可爱,合影合影再合影,我取笑到:要是在贵阳看见这样的孩子,你们肯定会说脏,怎么到了这里连鼻涕也变的可爱起来了?什么心态啊? 等完全进得寨子,天已经入黑了。沿着寨中那条青石板路缓缓走着,耳边传来的鼓乐声和进寨门时的那种喧闹又有了完全不同的韵味,悠然低转,恍然间心中竟生出些许惆怅的感觉。看见2个侗族的小孩在费力的啃着手上的红蓍,那可爱的样子令我们不由自主的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没想到把那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给吓哭了,他妈妈赶紧过来抱起她,笑着和我们打招呼,可惜我们听不懂她说什么,只好用微笑来回答。[FS:PAGE] 到入夜,我们在寨中寻找那个据说是专门为了迎接旅游者而修的“星级厕所”时,终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进到寨中听到的那阵乐声会令人有惆怅的感觉,原来,音乐不是为欢迎我们而奏,而是为一位早上才逝去的老人伴行的乐声。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当我看到那个已经瘦小得用一块油布裹着后只剩短短一截的躯体被寨中的汉子绑在一根粗木棒上抬出来,然后入棺、封棺、捆棺,最后在鞭炮声中被家中亲人送往埋葬地的整个过程后,竟没有一丝害怕的感觉,只觉心中一片平静。也许,在这片平静的家园中逝去的灵魂,所选择的去处将会是另一片宁静的归处。 幸福 关于幸福的话题,在这次的从江游途中,我听到了一种全新的注解,那是在出发当天,我们搭乘的护航车上那个看似大学刚毕业实则已做了五年爸爸的帅哥一边耍酷的用单手操纵方向盘,一边眉飞色舞地对车上四个美眉作的演讲:什么叫幸福?天天都能舒服地躺在床上你不能感到幸福,但当你先开着车在颠簸的盘山路上陡上个七八小时,再拖着双脚走上数公里的泥路,也许还会在浸着露水的草地上扎好几天帐篷之后,好不容易重新躺到你的柔软的床上,那时你可以感觉到,你是最幸福的人。他说这话是我正处于一种刚刚得到“放风”时完全亢奋的情绪中,无法细细体会到真正的含义,两天后,当我们的鞋都带着寸把厚的泥,我们裤子上的泥浆斑斑点点,我们的头发凌乱散落,我们的脸上风尘仆仆地再次回到小碧收费站作最后一次集中时,我很想找到开护航车的小唐,告诉他:你是一个真正的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