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真实虽然并不等同于被摄物本身,但人们已经通过对照片的长期观看,建立起了影像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关系。假照片的出现以及假照片现象的频生,则改变了这种关系并且有可能否定二者的联系。 人们之所以对《共和军战士之死》、《胜利之吻》等摄影名作到底是抓拍还是摆拍争论不休,是因为深知同样的一幅照片,不同的获取方式所体现的影像价值悬殊巨大。 真实性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基本渴求,对于摄影,这种真实不仅体现在对可见的现实世界的技术还原,同时也表现在以艺术手法表达生活本质的真实。但假照片的概念认定,在学理上还是专注于以追求原始和自然真实为当然目标的各类摄影中。因此,但凡传递了错误、虚假的信息和经过人为篡改、修饰而误导了受众的照片,都可以称之为假照片。 1840年,当希波利特·巴耶尔因摄影术发明人的桂冠被达盖尔摘走,愤怒之余拍下自己假装溺水而亡的半裸照时,摄影史上第一张“假照片”即已产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受技术和设备之限,以及人们对它在获取现实利益上的功能未知,真正的假照片并不普遍。1863年7月,美国摄影师亚历山大·加德纳用搬运尸体和放置自带枪支的手法,拍摄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中《狙击手的归宿》假照片。此后,随着曝光时间达到千分之一秒以上的焦平面快门和纸质卷状胶卷在19世纪末的先后出现,特别是1925年,笨重的照相设备被小巧轻便的35毫米徕卡相机所取代,这些技术的革新为摄影师捕捉稍纵即逝的运动画面、不可预测的重大新闻,和难得一现的惊险场面提供了条件——摄影记录真实瞬间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同时,人们依赖摄影创造更具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影像的欲望也被提升;加之摄影逐渐参与到战争、灾难等一系列严酷的地区、国际性政治事务中的实践,使得摄影在原先追求艺术身份之外,开始寻求参与现实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20世纪初,现代大众传媒业开始兴盛,1911年发明的滚筒式轮转凹版印刷机使照片通过报刊传播成为现实。至此,传播业的介入使摄影之于现实世界的干预功能日渐突出。二战爆发,摄影作为政治集团宣传战中的一件武器,其对现实的干预功能更多地呈现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面,而一定的权力机构和政治集团对摄影尤其是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意志的操控,也愈加强烈;真正意义上的假照片历史也由此发端。20世纪中叶,国家和地区间的冲突、纷争以及利益剥夺都借助日趋成熟的新闻传播业得到放大和呈现,媒介成了国家意志的体现。时至20世纪末,互联网和数码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普及,使“传播即世界”几成事实,而影像传播的比重已经占据天平的重头。摄影在参与到影像化社会的营造和构建中,其地位和作用比之100年前有了巨大的飞跃,然而其被利用和被奴役的程度也在加深,现象也日渐普遍;假照片的频频出现只是其中一例。其特点是:以艺术、准艺术和技术的手法,追求或者假冒一种貌似通过纯粹的技术手段获取的原始真实。 摄影的真实虽然并不等同于被摄物本身,但人们已经通过对照片的长期观看,建立起了影像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关系。假照片的出现以及假照片现象的频生,则改变了这种关系并且有可能否定二者的联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00:51 , Processed in 0.09473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