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日,在重庆举行的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决赛中,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以3∶0击败哈尔滨毅腾队夺冠,并以乙级联赛第一名的身份,跨进中甲大门。 一支学生军连克职业队打进中甲,这是一个颇具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11月3日,《人民日报》体育新闻版刊发了题为《中甲“俱乐部”走来大学生》的深度报道,对这一新闻事件及时进行了解析。 但是,仅凭这样一篇报道为读者释疑解惑还远远不够。 此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将这一新闻事件作为经典案例,本着“精细化策划,精细化采编”的原则,组织了一次在深入报道中充分融入故事性表述的战役性报道。《来自北理工足球队的调查报告》一组3篇稿件(以下简称“北理工”系列报道)通过更独特的视角、更感人的细节、更形象的场景、更精练的观点,以及更精巧的图片配合,对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发读者进行独立思考。 可以说,这组报道在策划、采写、内容、编排等诸多方面对《人民日报》既有报道方式进行突破,在追求新闻报道兼顾时效与深度、感性与理性、思辨色彩与轻松表达的尝试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策划的精细决定报道的高度 北理工足球队成功闯入中甲之后,各类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可惜的是,这些报道都还停留在简单解读层面,没有哪家媒体真正说清了北理工足球队到底是支什么样的队伍?学生军与中国足球、体育与教育间到底有怎样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透过表象接近新闻事实的本质,拨开迷雾追问新闻事实的本质意义,这是权威主流媒体此时应当担负的责任。 我们分析认为,透过北理工管理层、中国足协官员、资深足球教练的视角已经很难廓清“知识能否拯救足球”、“体教结合”症结所在等宏观命题。但如果从学生球员的学习、训练、生活原生态入手,通过细节的展示、矛盾的剖析、观点的提炼展开深入报道,则可自然而巧妙地回答各种疑问、解析诸多困惑。 几经论证后,我们选定了被诸多媒体忽略的新闻事件主角——“学生球员”作为采访的切入点,对北理工足球队进行深入报道,而写作方式则试图多细节、多对话、多场景,少质疑、少臆断,尽量用讲故事的方式行文。 事实证明,精细化策划后确定的报道思路,不但使我们的报道规避了人云亦云,而且确保了这组报道在落笔之前便占据了制高点。 采访的深度决定报道的力度 组织此次报道,我们在策划时就议定:记者采访要不计时间成本、尽量采取近距离的体验式采访。于是,几位参与报道的记者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五次前往北理工大学,对该校足球队进行全天候的蹲点式采访。 多次近距离深入细致的采访,拉近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北理工足球队的小伙子们愿意敞开心扉同记者畅谈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这些学生球员的所思所想也给记者带来思想的碰撞和写作的灵感。在拍了整整一天照片后,初次采访北理工足球队的摄影记者对夜班编辑说:“北理工足球队的报道值得好好做一做,北理工那些踢球的孩子们很有礼貌,而且心态特别好”。 更重要的是,连续多次体验式采访使记者拿到了大量新鲜的第一手独家素材,而且记者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采访对象的信任与尊重。年轻记者杨学博在采访中抓到的细节,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动: “在那场冲甲的关键之战中,杨阳的鞋跟断了。没鞋可换,他紧了紧鞋带就去踢点球了。”——(他们并没有多少钱) “听不懂的时候,张淼经常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下来,‘甚至,老师写错了划上一个叉,我也照抄下来。’”——(他们也在努力学习) “没有统一的训练服。每天训练,队员们都穿得五颜六色。”——(他们的训练条件迥异于职业队) 如果说,“北理工”系列报道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记者不辞劳苦的采访起了重要作用。有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才有可能抓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才有可能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感动。首先是感动自己,而后是感动别人。网络时代,这种采访尤其可贵。 写法的创新决定报道的影响[FS:PAGE] 作品想打动读者,采访素材的获取非常重要,而成文过程中用什么结构、什么方式进行表述同样重要。尤其是调查式报道,对篇章结构、表述方式的要求更为严格。 写作“北理工”系列报道,我们不断调整文章结构,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尝试着进行创新。这一过程,是集体创作的过程,也是集体智慧结晶的过程。 依照传统,从事体育报道,最重要的是要抢时效。一般说来,随赛事的快速铺展,体育记者写稿需有“倚马可待”的本领。为此,体育报道“急就章”多,沉下心来搞调查式报道的机会很少。即便是偶尔搞一次调查式报道,也从未在报道中引入故事化表述方式。此次,通过多细节、多场景、多对话、少主观臆断的方式组织报道,这对我们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调查式报道中融入故事性表述,其中的一个难点便是:很容易将故事讲得平铺直叙,最终流俗。年轻记者杨学博在写作这组报道之初,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6000多字的初稿,流水账般记录下来,细节被淹没、观点被淹没,更找不到故事的情节和场景。 几易其稿后,我们将系列报道归并到《来自北理工足球队的调查报告》的栏题下分上中下3篇刊出。而在行文过程中,力图使每篇文章在讲出一个完整、精练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以归纳出几个有对话、有细节、有故事内容支撑的观点。以此思路行文,总字数约5000多字的文章顺风顺水地诞生。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党报在调查式报道中融入故事性讲述,决不能简单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还是要巧妙地讲出观点,以便更好地承担起引导舆论的使命。 编排的匠心决定报道的声势 一组重头稿件能否形成声势,夜班编辑通过标题制作、图文配合等版面语言对稿件进行再创作的作用不容忽略。 此次“北理工”系列报道首篇的标题为《我们首先是学生》,突出阐明北理工足球队球员的学生身份,文中通篇隐含与职业队球员的对比;中篇题为《在校踢球感觉真好》,突出阐明球队学生的球员身份,通篇隐含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下篇《体育与教育,原本不该远离》,归纳了既阐明主旨、又充满思辨色彩的3个小标题《人们对北理工足球队冲击中甲成功的惊讶,只能说明当前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问题》、《职业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屡遭质疑,高校运动队却赢得诸多赞誉。其实,发展学生体育原本就是高校所应承载的职责》、《体育与教育本来就不应分家,球员与学生两种身份并不矛盾,北理工足球队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读来引人深思。由此,读者即便只看标题,也可对整组报道所关注的重点有所了解。 而谈及这组报道的引人之处,除了故事性的讲述外,细节的展示,场景的设置,精彩图片的配合也极为重要。我们此次共为这组报道配发3组共7张图片、一个图表,很好地烘托了报道主题,为这一报道进行故事性讲述增色不少。 在首篇《我们首先是学生》中,我们配发一组5张题为《队员们的一天》的图片,将校园足球队的风采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篇《在校踢球感觉真好》中,我们配发了队员们赛前分组的瞬间图片和《北理工足球队球员一览表》,强化了在校踢球感觉好的版面语言;在下篇《体育与教育,原本不该远离》中,我们配发了一张《理工足球敢为人先》的图片,既烘托了文章的主旨,又寓意深远。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细化策划宜贯穿新闻采编全过程,而报道欲讲出动人的新闻故事,在讲究用细节说话之外,文气的贯通、结构的严谨、标题的精致、图片的配合,也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23:38 , Processed in 0.07129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