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国展之后话国展

2008-11-8 12:15| 发布者:| 查看:513| 评论:0

令摄影人关注的第二十届摄影艺术国展已经落幕了,各类奖项也都花落其主。综观比赛结果可以窥视出近几年来,摄影界所取得成绩,实在是可喜可贺。从获奖的作品来看,不管是从创作手法,还是创作风格上看,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本次国展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华裔摄影家7462人投送的65000余幅(组)作品,创了历届国展的新记录,特别是数码摄影的创作作品作为艺术类的一个小类参赛,给摄影界吹入一股清新的春风。一可以看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影响力,二可以反映出我国摄影园地一片繁荣。作为国家级的摄影大赛,评奖的结果对推动摄影的发展有着其他影赛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导向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以为,应认真总结本次国展所取得的经验,分析一下本次国展评奖的结果是否反映了整个摄影界进步和发展,是否涵盖了各种流派和各种风格的作品,是否真正代表了近几年我国摄影界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的摄影将如何发展,并走向世界,是摄影理论界应该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问题。

    1、 摄影繁荣的标准看什么?

    国家级摄影评比的目的就是检验一下一段时期,整个摄影创作所取得的成绩,总结摄影创作理论的发展,提出下一步摄影创作的发展方向。自1839年法国达盖尔银盐版摄影术诞生以来,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就传入我国,从起初的以商业为主,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艺术,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摄影团体,迎来了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活动的繁荣时期,在摄影艺术理论和实践方面,中国产生了许多大师级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像集锦摄影家郎静山先生、摄影理论家刘半农,其作品和摄影理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影艺术确实形成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各个年代也产生了大量的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和摄影创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功举办了20届国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尽管如此,我们还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建国以来,真正在世界视野内,我们造就了几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师级的人物呢?恐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摄影群体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当然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国内最有权威性的国展,在引导摄影繁荣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像其它艺术形式有一样的规律,普及才能提高,繁荣才能出现大师级人物。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群星灿烂,才涌现出了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等文学巨匠,才产生了沙士比亚这样的戏剧大师。因此我们应如何站在世界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摄影国展,重新看待我们的摄影繁荣的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尺度之一就是看每个时期是否涌现出几位代表中国摄影艺术水平的大师级的人物。

    在今天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摄影艺术走向世界已是历史必然趋势。作为国家级的影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应引导中国摄影艺术创作走向真正的繁荣,多出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师级的人物,以带动中国摄影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文艺的方针,可以说至今对指导我们进行摄影创作有着现实意义。通过国展,繁荣摄影艺术这块百花园地,造就出大量的摄影大师,这样才能达到摄影比赛的最终目的。本次全国影展的宗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记录历史进程,讴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实现题材、形式多样化;进一步繁荣创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摄影文化而努力,为全国的摄影艺术家指明了创作方向。 

    2、国展的奖项应如何设立?

    在今天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国展比赛也应积极提倡解放思想,打破门户界限,兼容并蓄,无论在制定评奖的办法,遴选评委,还是在评奖的过程中,能否参照世界通行规则进行,与世界接轨。国展奖项设立标准国内摄影界一直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说明奖项分类的重要性。因为,奖项的奖项设立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引导摄影创作的指挥棒。本次国展应该说进行了很好地探索,首次按照摄影作品的创作目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分类,即记录、艺术、商业三大类,又在三大类下面,按照目前摄影发展的客观情况分列小类。分类深化了创作者对摄影本体功能的认识,增强了评选的公平性。同类比较方能显现价值。分类在摄影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应对各种流派、风格的作品认真分类评选,特别是对一些能代表摄影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作品,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因此,国展应提倡兼容并蓄,参照国际通行的规则,紧紧把握住世界摄影发展的方向,给予各种流派、风格、题材的作品,都有一个展示的机会。综观今年的国展奖项分类,感到分类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合理性,如:艺术类作品所包含的范围最宽,将各类题材、流派、风格的作品,统统放在一起评比,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公正性,因为摄影比赛的评选存在着很大的主观因素,往往评委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决定着一幅作品的命运。怎样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奖项分类体系,笔者以为在坚持分类评选的原则,同时还要把分类工作做得更合理、更科学。另外,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应组织力量认真研究本次国展的作品的整体特点,探索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规律,总结本次国展的经验,参照国际通行的摄影大赛的规则,对在评选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只有评选分类制度更加完善后,才会使更多高水平的摄影者重新回到我们的全国影展中来,才能培养新人,发掘出真正代表我国摄影界发展水平的优秀之作,体现出国展的权威性和导向性。[FS:PAGE]

    3、评委应如何遴选?

    本次国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的办法,在遴选评委时,严格了保密程序,增加了比赛的客观公正性。从组织程序来看,主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可以说煞费苦心,在评委组成上年轻化和多样化,做到了老、中、青三结合,创作和理论相结合,这样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既继承传统的精华,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鼓励创新。所选的评委的权威性毋宁质疑的。其评选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笔者以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评委组成上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门户观念(其他的艺术形式评选也存在此弊端),遴选评委要照顾到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人选,这样有利于各类题材和风格的作品脱颖而出。二是适当留出一定名额聘请国际知名摄影大师参加评委,因为国际的摄影家能够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摄影艺术水平,这样有利于我国的摄影艺术创作与世界摄影艺术创作的融合,更有利于中国摄影走向世界。三是增加高校摄影专业摄影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评委的名额,因为未来的摄影创作队伍将向着高知识、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高校摄影专业是未来摄影家的孵化基地,摄影队伍向着高知识化的发展,也是符合摄影艺术发展规律的。摄影教授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其理论优势,对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将是有利的,另外,也有利于这些教授们直接总结摄影创作的经验,对今后的摄影教学将大有裨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四是适当增加一些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创作水平的民间摄影家的参与,这样可以增加评选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4、评价的标准如何定?

    本次国展收到作品共4万余幅(组),而评委只有15人,要从中选出76余幅(组)获奖作品,暂且不说评比的公正性,其工作量便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在下届全国影展的评选时能否建立一种科学的初评制度,对初选作品进行一些量化。当然,艺术创作水平标准的量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摄影艺术创作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从技术角度来量化可以说还是相对容易一些,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做到曝光准确、构图符合审美要求,技术性的好坏,从作品的表面很容易辨别出。精湛的摄影技术是摄影家的必备素质。国外的摄影教育就非常重视基础技术要求。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培养的中国首届摄影专业的研究生班教学要求,对我们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个班的毕业展览,所有的作品都是学员自己拍摄和精心制作的,其作品制作的精良程度,确实让国内的摄影教育同行耳目一新。建议下一界国展能否制定一个初评量化标准,在初评时,就将那些摄影手法平平,技术手段欠缺的作品淘汰一批,这样做在进入总评阶段时,水准不高的照片会减少,从而评委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参展的作品进行深入讨论,确实评选出参赛的精品之作。另外,参展者选送照片的数量,应做限制,因为摄影者筛选参展作品的同时也是提高自身鉴别能力的过程。不可否认,有一些参赛者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把一些作品平平的作品,一股脑寄出,让评委去选择。这样做,一增加了评委的工作量,二增加了参赛者的经济负担,三不利于培养参赛者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笔者认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初评制度是必要的。

    总之,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工作,对我国摄影艺术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并且一次比一次的评选更加科学、公正。但在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展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国际摄影比赛的规则,洋为中用,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以上是笔者综观20届国展以后,谈了几点看法,可能有偏颇之处,请同仁赐教斧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03:14 , Processed in 0.4988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