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那些因拍摄青岛老城风情而闻名的众多摄影人来说,就职于媒体担当摄影记者的徐崇德更加低调。当他拍摄并撰文一本图文书《青岛石阶路》的草稿放在面前时,我们才发现这位低调的摄影记者是那样地爱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那么喜欢用影像记录下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 中国摄影报: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拍摄石阶路这个专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微观的载体去表现您眼中的青岛? 徐崇德:大概是在10年前,我记不清是从哪篇文章中,读到这样的文字:“如果没走过青岛的石阶路,你算来过青岛吗?”“走在青岛的石阶路上,你的心是软软的……”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使我把目光转向了自己天天走过的地方,并拍摄这个主题。 我平日喜欢读书,读过许多上世纪30年代的文化学者、著名作家的书籍和文章,尤其是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苏雪林、萧军这些在青岛工作、生活过的人。他们早期的文学作品或晚年的回忆录中都讲到青岛,有的还多多少少讲到青岛的石阶路。这些文化名流在青岛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却给青岛留下了一大笔文化财富,甚至影响了几代人。他们跌宕的人生经历促使我用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熟悉的石阶路。在做这个专题时,我只是把石阶路当成了一个载体,通过石阶路上的变迁梳理青岛的过去和现在,挖掘隐藏在石阶路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石阶路存在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文化价值,表现自己眼中青岛的另一面。 中国摄影报:您如何认识石阶路对于青岛的历史渊源和青岛人民生活的作用?这些认识又是如何通过影像来表现的? 徐崇德:青岛市是一座山城,城市主要街道多为上坡或下坡,小街小巷多石阶路,仅在西部老城区,就有近百条石阶路。这些石阶路大多是德国、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所建,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岛的石阶路就是一部青岛的百年史。 对于生活在青岛老城区的人来说,天天行走石阶路,感觉平平常常,而外地人对这些石阶路却有着新奇看法。我家周边就有许多石阶路,对石阶路实在再熟悉不过了。从美学角度来看,司空见惯往往容易导致美的感官失去效能,最熟悉的东西其本身存在的美很难以被发现。从这个方面来说,我选择石阶路专题,也就选择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为此,我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后确定从石阶路上的人物入手,寻找一个突破口。我的这个专题中的照片,很少有空镜头,无论是什么样的石阶路,我都没有把它当做城市风光来对待,而是用镜头紧紧盯住石阶路上走过的人们,通过人与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石阶路。 中国摄影报:这些照片是有意识地去拍摄的还是平时积累得来的?作为摄影记者,这些照片是否在您所供职的媒体上介绍过? 徐崇德:拍摄石阶路只是我的摄影副业,利用上下班时间早出晚归,顺道或绕道去走石阶路,从石阶路上寻找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人和事,顺手牵羊把它拍摄下来。有意识的拍摄,还要靠平时积累。我拍摄石阶路10年,从没对别人讲过,也没向外投过稿,目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急于求成,静下来多拍摄,沉下来多观察。年头足了,自然影像也会成熟了。如今拍了10年,我感到这个专题有点眉目了,于是就试着弄了本集子。 中国摄影报:您如何理解青岛城市特色为摄影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徐崇德: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又是一座开放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塑造了青岛人艺术眼界开阔、思维灵活的秉性。我个人认为,青岛的摄影家是幸运的,他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拍出洋味十足的“海派”摄影作品。从影像方面看,青岛的“海派”与上海的“海派”虽然都是取材于城市这个空间,但仔细分析,两者之间还有不一样的东西。陆元敏的“海派”作品凭借“上海人”的形象,向读者展现的是“大上海”,白领、小资、海归、小市民们的表情中,体现出来的都有一种“十里洋场”的感觉,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怀旧,“洋味”浓烈而厚重。而青岛的“海派”摄影作品中的“洋味”,仅能展现海洋的浪漫和时尚,似乎还有些单一,不够醇厚。由于两座城市的形成因素和发展背景不一,无论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讲,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青岛摄影家的作品,共性的东西太多,个性的东西较少。[FS:PAGE] 中国摄影报:随着旧城改造,石阶路这样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风物是否也会随之逐渐消逝?您的拍摄是否有抢救老城区原生态生活的思考? 徐崇德:拆迁改造,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青岛老城区的石阶路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命运。说到抢救,那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不是我一个摄影记者的能力所能解决的。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能够做到的是:用原生态的拍摄方法,为青岛老百姓留下一份真实的影像资料;用最素朴的视觉语言,为青岛这座城市留下一份城市的建筑档案。 中国摄影报:您对石阶路的拍摄方式、表现方法是否有过方向性的转变? 徐崇德:我10年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 “泡”在石阶路上。石阶路的范围很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不仅仅是拍摄角度,关键是被拍摄对象。回顾这10年的拍摄过程,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照片多注重光影效果,画面鲜亮。第二阶段的作品多注重石阶路的局部和细节,像是拍摄建筑档案资料。第三阶段则强调作品的纪实性,注重拍摄在石阶路上发生的有意思的人和有趣的事,收入画册的图片大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进入第三个阶段时,我进一步发现了石阶路与人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看待石阶路。这时的石阶路在我的眼中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不是拍摄的主体。当然,文字也很重要。图片只能反映现在的石阶路,文字可以将石阶路的过去告诉读者,向读者拓展了石阶路的时间和空间感。 中国摄影报:随着《青岛石阶路》的出版,您的这个专题会暂告一段落还是将继续持续下去? 徐崇德:我的一位老师对我说过:青岛的石阶路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只要有人走过,这个舞台就不会落幕。他一再鼓励我,青岛的石阶路要继续走下去,继续拍下去,如同我在此书后记中讲到的:一直找到“心是软软”的感觉。 婚纱秀(无棣纬一路石阶路) 徐崇德 摄 你尝尝(黄岛路石阶路) 徐崇德 摄 练车艺(王村路石阶路) 徐崇德 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5 05:21 , Processed in 0.0165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