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文学心镜:作家•印象

2008-12-10 09:33| 发布者:| 查看:721| 评论:0

 

    《文学心镜:作家·印象》    陈建仲 联合文学    2008年6月     定价:250(新台币)

    台湾作家陈映真。
    台湾作家黄春明。
    台湾诗人余光中。
    台湾文化评论家南方朔。

    在所有艺术家群像中,作家的身影,总是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歌者或舞者透过肢体表演而习惯在大众面前现身;画家透过自画像的描摹,也将自我形象流传于世。惟独作家不现身、不立像,隐身在文字符号后,始终没有“露面”之必要。因为不露面,作家的特殊神秘感,加深了外人窥看的欲望,也让透过摄影而现身的“作家肖像”,展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揭秘的快感。

    1 揭开作家肖像的快感

    作家影像首先吸引和感动的,必然是读者。以往透过作品所感受到的作者灵魂,和照片中那个真实的形体样貌,是呼应相通的吗?第一次在镜头前坦露自我的作家,怎么期待自己的形象风格?在这两者之间担任桥梁的摄影师,又如何以自己的诠释,创造出这个独一无二的影像?

    作家一旦面对镜头,就得暂时将灵感的缪思,让给相机背后的那双眼睛。但同样站在艺术的高度上,作家本身独特的精神力量,也反过来刺激摄影师的创作灵感,彼此激发出奇特的张力,这就是艺术家肖像迷人的所在。

    在西方,为作家拍摄肖像的传统由来已久,当代摄影大师布列松即拍摄过福克纳、加缪、波伏娃等多位作家,他镜头下的萨特尤其经典;Ferdinando Scianna也曾为文学大师波赫士留下一系列肖像。这些影像不只记录了作家的面貌,画面中透显的氛围,如萨特在雪中叼烟斗的忧郁神态、波赫士隔着玻璃窗独坐凝思,按动快门的瞬间,也捕捉住作家灵魂闪光的一现。

    2 作家摄影集见证时代

    至于台湾,与艺文界相交熟络的摄影家张照堂、谢春德、阮义忠等人,都曾零星或主题式地拍摄过作家肖像。他们同时也是开启台湾纪实摄影的先河,注重人物和环境的写实力量,因此镜头下的作家名人,都剥除了光环,还原到生活中最平实的内在本色。

    上世纪80年代,谢春德先后出版两本摄影集:《作家之旅》(尔雅出版)记录了杨逵、钟理和、林海音、白先勇、黄春明、林怀民等6位作家的生活;《时代的脸》(大地出版)则包含詹宏志、金士杰、李泰祥等数十位艺文名家的影像,在全台各地的同名巡回展,更激起广大回响。同一时期,尔雅也出版徐宏义摄影集《作家的影象》、周相露摄影集《风采———作家的影象2》,文图并茂,揭开数十位作家的面貌。

    阮义忠也保持为时代做见证的信念,出版《有名人物无名氏》(摄影家出版),以镜头呈现各色民间人物,王祯和、李敖、陈映真等文学家都罗列其中。身为诗迷的摄影师陈文发则在近年展开拍摄台湾诗人的工程,曾出版由张默执笔的摄影集《向岁月致敬———台湾前辈诗人摄影集》,收录巫永福、洛夫、郑愁予、杨牧等五十几位诗人身影;2006年又在“诗光流影”摄影展中,展出后续拍摄的中生代诗人影像。

    3 见证作家的文学成就

    2004年,台湾文学馆举办“文学的容颜———台湾作家群像”摄影展,是台湾难得一见以“作家肖像”为主题的大规模展览,由资深摄影师林柏梁掌镜,展出23位前辈作家身影。

    该系列影像艺术感强烈,许多幅作品都成为日后一再被引述的经典肖像。在漆黑的室内弹奏南管的剪影,完全不见面容五官,却精准烘托出他作品深处之幽微;竹椅上的叶石涛,安坐在一面斑驳老墙前,恰好的夕阳光线,映照出他朴实、深沉的生命厚度。这些照片,就像是献给作家的致敬之作,藉由他们在镜头前的现身、显影,作为对其文学成就的见证。 [FS:PAGE]

    林柏梁分别在1998年和2001年,受台湾文学馆之托拍摄文学名家,名单中如叶石涛、七等生、李乔、周梦碟、钟肇政、郑清文等等,全是声誉卓越的重量级作家。“这些老作家以往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所以拍照时都很高兴,”林柏梁说:“像陈火泉当时卧病在床,我到房里去拍他,他好开心啊!”如今,包括陈火泉、王昶雄在内的几位都已不在人世,这些影像也因而更显珍贵。

  4 彰显人最本质的内在力量

    与老作家近距离接触,林柏梁感受特别深的,是他们身上刻苦、坚毅的特质。他特别着重作家与土地、成长背景的关系,例如当叶石涛回到故乡台南,或李魁贤回到出生的淡水老房子时,林柏梁都捕捉到最“机不可失”的瞬间。他认为,环境影射人的内在,所以他喜欢在不打灯、自然光的环境下取景,相对于国外摄影师惯常在空白的背景前,放大凝视人物的脸,林柏梁觉得那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很残忍”的。

    书房,则是林柏梁拍摄作家时另一个必不可缺的场景,虽然有人批评做作、样板,他不以为然地说:“我不只要拍下肖像,还要为他们所属的时代留下记录,这些作家的生活场景,20年后看,意义就出来了。”

    当年拍摄的23位文学家中,林柏梁最景仰周梦蝶的无欲无求和叶石涛的深沉,也私下透露有人匠气、有人太自以为是。但他的好恶和直率,不影响他在镜头后秉持的一贯态度:“我拍过蒋经国、也拍过林青霞,在他们面前我完全没有畏惧,没有崇拜,我就是以人对人的态度去对待,不管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我都一视同仁。”

    名人与非名人,在他镜头下,都只是彰显了人最本质的内在力量。

    5 摄影师要读懂被拍者

    上世纪90年代后的台湾,随着作家的角色活泼化、摄影技术也更便利,以往羞涩不愿亮相的作家,开始流行在书上露脸,许多文人首度登上封面曝光的“沙龙照”,就出自陈建仲之手———如杨照在《迷路的诗》(联文出版)上的托腮沉思貌、或《在海德堡坠入情网》(联文出版)书封上极具睿智风采的龙应台等,都在书迷心中留下牢牢的印记。

    陈建仲甫出版的《文学心镜》(联文出版)摄影文集,收录了71位当代文学家列像,其中不乏已过世的前辈如林海音、柏杨,以及中生代作家袁哲生等。书中照片绝大部分是他在某报社担任文化版摄影记者8年间的作品,那也是开启他记录作家影像大门的地方。“记录作家对我来说是件永无止境的事,”陈建仲说:“我想为他们留下见证,让后世的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找到一个感念的身影。”

    早年,陈建仲曾受到张照堂、谢春德等人的影像启蒙与洗礼,他记得当时看了谢春德“时代的脸”摄影展,被一张张巨幅人像给强烈震撼,“镜头下的人不是美的,是忧郁的,是一种和灵魂对话般的沉默,深深烙印在我心底。”

    但进入报社后,他受到的训练不是创造个人艺术性,而是要客观、表达全貌,于是,在艺术与大众之间,他选择了普罗路线。相对于经典的摄影大师,陈建仲所拍的作家肖像并非高挂在艺术殿堂上,而是广泛用于媒体和出版,对于目前作品的定位,他自觉地说:“如果说拍出行家赞赏的作品,可称得上所谓的大师,那么我宁愿当一个传播者,让普罗大众都能看懂我的照片。”

    影响他这个创作理念最重要的人,则是乡土文学大师陈映真。饱读陈映真作品的陈建仲钦佩地说:“他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实践者。”也因此,《文学心镜》的开本轻薄短小、不用高级纸张、售价“一定要低”,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亲近摄影,或说,更接近他镜头下的作家。 [FS:PAGE]

    提到名人肖像,很难不联想到世人最熟知的一幅肖像:切·格瓦拉。这位革命英雄的脸庞,早已在不断的复制和引用中,成为一个象征反叛的符号,甚至,消费世界里的一个商业符号。

    脱离拍摄当下的情境后,我们眼中的作家,是文如其人,还是有暧昧的落差?这是作家肖像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但终究,我们不能遗忘,真正导引着我们的,是隐藏在镜头后的那双眼睛———是他们的凝视,在黑暗中打亮了光,为我们“读”出作家的面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0:50 , Processed in 0.07183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