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收藏家平旦夫话《红旗》

2008-12-18 13:09| 发布者:| 查看:571| 评论:0


  
    1997年7月间,日本资深相机收藏家田中长德受邀到北京评选新华社两年一度的新闻影赛时,寻觅和考察红旗20型相机,在此之前,作为日本颇有影响力的东京相机会的成员、田中长德及其他摄影会成员对中国生产的红旗20相机,只闻其名仍未见其物。
    中国生产的红旗20到底是怎样一部相机,竟使东瀛的相机藏家也为之动容?笔者造访了西安经典相机行经理,国产相机的收藏家平旦夫。
    这位收藏家的生意虽在闹市,却在西安的西南户县清凉山建有数间草房,常与友人在此海阔天空一番,此时的清凉山已是空谷流霜,寒林乍瘦的时节。山坡的柿子树叶已被早霜悉数打尽,只留下如万盏小红灯笼的柿子吊挂满树。驱车到山下时,已看见应约而至的平旦夫站在草房前场院的石阶打招呼。他收藏的一套红旗20也已摆在院中的石桌,下边垫着一方白绢,寒喧之后,一边品紫阳茶,一边听他就红旗20相机娓娓道来。
    原来,名声在中外相机收藏界不径而走的红旗20,竟也和笔者以前提到的东风相机一样。这与文革期间自称是毛泽东思想旗手,也有些摄影功底的江青有关。江青除用哈苏相机,也用徕卡M3。毛泽东的一首七绝《卢山仙人洞照》,就是化名李进的江青用徕卡M3拍摄的,1969年中央电影工作会议,江青授 意提出仿制徕卡M3等高级相机的计划。试制工作交给当时生产军用品的上海照相机二厂(现该厂已属上海海鸥相机公司)。该厂以徕卡M3为蓝本,从1969年开始试制,为了向建国二十周年(1949-1969)的国庆节献礼,将试制的相机定名为红旗20。由于时间过于紧促,加上技术装备力量有限,特别是配套镜头的设计复杂,许多新工艺及原材料有待进口和研制,未能赶上20周年的国庆节。到1970年才制造出首架红旗20样机。到同年年底共试制出10架样机。
    样机采用徕卡M3的卡口,机身的菲林表面定位距也与徕卡M3完全相同,为27.8±0.02mm。换句话说,徕卡M3用的镜头可安装在红旗20,性能完全匹配。这点与另一架国产仿哈苏的东风相机略有不同。
    此外,红旗20还采用徕卡M3后背小开盖设计,打开装胶卷的底盖后,此盖可以掀开,在适当光源下可以进行放大及用灯欣赏,近距离摄影有毛玻璃对焦。快门为B、1-1/1000秒及X(1/50秒)。自拍延时8-12秒。取景器有50mm、35mm、90mm、135mm四种可变亮线框及叠像式对焦窗。无论试制品还是以后的正式产品,始终没有135mm f/2的镜头,红旗20虽以M3为蓝本,仍然参照M4的优良设计,与M3不尽相同:一是红旗20正面向侧面过渡的外形棱角分明,而M同甘共苦呈几十年一贯的圆弧形。二是倒片钮已改成折叠曲柄,M3则用手轮倒片。三是取景器设计及配用镜头规格更像M4,且增加35mm f/1.4广角亮线框取景提示。标准镜头也不再用M同甘共苦的50mm f/1.5,1967年推出时采用了M4的50mm f1.4,仿制的35mm f/1.4广角镜头也随红旗20样机一并推出。四是红旗20的感光度记忆盘设计与倒片柄同轴,且有捆花,安装定位珠,手感及方便均优于M3。1971年,红旗20正式投产,又将后背的小开盖改为大开盖、装胶卷更为方便的M4新背盖结构。正式投产后的红旗20背盖直接改为后开盖。这是区别红旗20试制品与正式产品的主要所在。
    红旗20投产时,是供给制的计划经济,产品主要调拨到新华社等中央大新闻机构使用。当时一机三镜的造价超过二千元人民币。正式产品曾在香港摄影器材展览会、轻工产品展览会多次露面。当时一机三镜标价三千多港元。由一红旗20的工艺相对复杂,性能指标要求很高,造价高昂,国内市场需求面窄。到70年代后期,利润回报率较丰的普及相机市场兴起,根据国内新闻单位的规模,原计划生产二百架,结果1979年停产时,正式产品不过50架。这样,从1970-1979年的十年间,红旗20断断续续试制品算在内,不过只有60架,这大概是世界各国相机厂家模仿徕卡机型中,产量最少的械型之一,也是徕卡M系诞生以来大陆唯一的一款M系复制机。值得一提的是,红旗20与另一部国产哈苏机的东风相机不同。它在所有产品的机身编号均以生产年份打头。例如,7002编号的机身,就是1970年生产的试制品。 [FS:PAGE]
    M3诞生之前,世界各地仿制的徕卡相机,有文字可查就有72种之多。M3诞生后,各仿制厂家才看到他们的仿制水准无论是制造精度、光学材料及加工工艺等,都有很大差距,才停止对徕卡新机型的仿制,转而走与徕茨合作开发的方向。如日本美能达与莱茨合作生产的美能达CL、徕卡CL、美能达CLE等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红旗20相机是中国人拷贝的机型,并有所改进。所以,红旗20若不是徕卡M系机绝无仅有的拷贝机,也是难得一见的凤毛麟角。它引起的不仅是中国相机收藏者而且还有国外相机收藏者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1990年前后,在国外一架红旗20及标准镜头二手市场售价也不过一万元人民币。目前在北京,机身价格已飙升到三至五万元人民币。品相好的一机三镜价已突破九万元大关。
    有趣的是,因红旗相机产量极少,连国内收藏界,以及近年才涉猎相机收藏的年轻人士,大都未亲眼见过。个别人士曾看见有人用过装徕卡M镜头的红旗20,就误认为红旗20的镜头是向莱茨订制的。近来这传闻以讹传讹,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红旗20的镜头,虽然采用了进口高级光学原料,但全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它的50mm f/1.4、35mm f/1.4、90mm f/2三支镜头是当时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与上海照相机二厂联合设计研制的,曾采用当时东德援建的北京玻璃厂的光学镜片毛坯,精细研磨而成,当时这家研究所云集一批海外学成归国的光学专家,不但设计出毫不逊色于当时徕卡的镜头,而且还肥少量制造镧系稀土类高级光学玻璃镜头。1958年,该所曾研制f/0.8的大口径镜头,可以说中国当时光学工业的起步水平并不比日本光学工业区一差多少,只是十年动乱,才造成目前光学工业区一相对滞后的局面。这也是国内一些红旗用家,至今坚持认为自己手中的红旗20用的镜头素质高于徕卡镜头的原因。这也与国内摄影人士习惯以镜头分辨率来判别镜头的高下有关。事实上,红旗20的镜头分辨率也是十分优秀的,无论是中心及边缘的分辨率,都可与徕卡同规格型号M镜头相媲美。主、副叶片多达12片的标准镜头,与徕卡M苏米勒斯标准镜头一样有很高的精度和优异的离焦成像效果。但红旗镜头的其他性能指标如色的再现、透光率等方面还略有差别。以红旗标准镜头为例,透光率与徕卡同规格镜头差约1/3档曝光量,且对透射光有轻微偏黄现象。但这些镜头毕竟是国人自力制造的。当时国内135相机的顶级素质镜头,依然是国内国外收藏界寻觅的珍品,与机身一起成为大陆相机“第二藏品”。
    听了平旦夫的叙述,笔者不禁又端详起眼前这部红旗20。二十多年的岁月已逝,由于机、镜造料考究,工艺精细,加上用者的精心呵护,并未在相机留下多少使用痕迹。只有镜头如秋潭一般在清爽的山风中泛着幽幽蓝光,让鉴赏者读出蕴藏在背后的故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0:43 , Processed in 0.07003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