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第一次听到“甘南”这个地名时觉得很陌生,也没有去留意她。在西藏旅游热开始升温的时候,一些国外的背包客和国内的深度旅行者就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另一处他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甘南!前往探秘后对她的评价是“小资的后花园”、“背包客的天堂”、“最适合发呆的地方”、“宗教摄影的圣地”等等。“先驱们”的脚步敦促我开始想去了解她,于是知道她属于安多藏区,还知道她有个雅号――“小西藏”。出于对雪域高原的喜爱,多年前就定下了将走遍所有藏区的计划,其中也包括甘南。这几年一直心系那里,可是因种种羁绊,一直没有成行。今年七月好不容易有点时间了,“行动胜于心动”,去甘南! 7月19日中午,当我从兰州机场赶到车站时,身着藏装的卓玛卓嘎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了,一见面,她立刻给我挂上了洁白的哈达。那一刻,知道自己多年渴望的甘南之旅开始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除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全州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 米。甘南境内阿尼玛卿山、岷山纵横,白龙江、黄河、大夏河奔腾于深山狭谷之间,七月的桑科、阿万仓、甘加、玛曲等诸多草原上牛羊如织、繁花似锦。全州有藏传佛教寺院百余座,僧侣如云,拉卜愣寺与朗木寺名贯中外,藏传佛教文化的底蕴完整、厚实。 离开酷热、嘈杂的兰州,车子奔驰了三个多小时后,车窗外开始出现了巍峨的白塔与飘扬的经幡,我知道开始进入藏区了。一阵阵非常熟悉的气息从车窗外扑面而来――青藏高原的风!那一刻,就像遇到久未谋面的挚友般倍觉亲切!仿佛看见藏族同胞灿烂、纯净的笑容,仿佛听见那句真诚的祝愿“扎西德勒”! “呀啦嗦,这就是青藏高原”,我第六次投入你炽热的怀抱! 到了夏河,简单安顿后直奔拉卜愣寺。“拉卜愣”,藏语发音为“拉章”,意为“佛宫所在之地”。该寺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始建于1710年,占地面积1200余亩,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它拥有84座佛殿、500余座经房、1000余间僧舍,崇楼广宇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拉卜愣寺设有显宗闻思学院、密宗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等六大扎仓。有活佛、喇嘛六千余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喇嘛教学府,也是青、甘、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它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合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吉祥圣地。 拉卜愣寺的转经长廊,1700多个转经筒绵延三公里,筑成藏民的信仰与希望之路,也是信徒们灵魂超越尘世、迈入香巴拉之路。夕阳下,静静地看着藏民们转经并用心去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信徒们口颂六字真言、心无旁骛地转动着岁月斑驳的经轮,将心中的希冀虔诚地呈现在佛的慧眼之下,可以体会到他们身心合一的超然境界,进而去感悟信仰的力量、洞察人世的玄机。我没有信奉佛教,可是期盼在藏传佛教的咏经声中涤荡心灵;我没有研究佛理教义,可是喜欢在橙红色的佛墙下寻找自己的前世来生。物质生活之外,精神世界的求索方是永无止境的。红尘之间,心若不能远离世间的烦恼,是否也可以经常地擦拭? 次日凌晨四点起床,卓玛带我们去拍摄拉卜愣寺的全景。七月的高原上,清早外出时寒意袭袭,已经得穿上冬衣了。天刚刚有一丝微亮,还可以看到几颗因眷恋夜空而未离去的星星。夏河的街道如夜一般的沉寂,我嗅到了空气中藏香的弥漫,丝丝入心。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藏民摇动着手中的经筒,已经匆匆踏上朝圣的道路了,脚步执著而坚定。四十分钟后,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巅,气势恢弘的拉卜愣寺在朦胧的晨雾下愈发显得庄严与精湛。山上寒意甚浓,调理好摄影器材后,打开mp3,央金拉姆那首欢快、清澈的藏族歌曲“相会在香格里拉”挥泄而出。音乐响起时,卓玛的脚步立刻开始情不自禁地随歌萌动起来,突显出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能跳舞!”的天性。清晨站在天边高原的山巅上,聆听着天籁般的藏族民歌,啃着巧克力补充热量,静候拉卜愣寺的日出,那种畅快的心境无与伦比,这就是我要的旅行! [FS:PAGE] 半个小时后,天边渐渐出现了朝阳的光辉。温暖的阳光泼洒在拉卜愣寺上空,无数的佛殿上金光灿灿;庄严的贡唐宝塔金碧辉煌,将吉祥播撒在甘南大地;寺庙里升起缕缕煨桑的青烟,把信众们的期盼洒向神界;寺庙周边到处是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默默朝圣的藏民,信仰的纯粹令人震撼!远处的神山千沟万壑、巍峨孤傲,古朴的藏寨与绿油油的青稞田交相辉映;勤恳的牦牛无忧无虑地漫步在小河边的草地上……,这一切难道就是多少世人苦苦寻觅的香巴拉乐土?但她肯定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心灵家园――真实、从容、适度且不修粉饰!原本刻意期待的朝霞并没有出现,或许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期而遇的?见与不见,一切皆是机缘…… 夏河是一座小县城,只有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小街道。在拉卜愣寺无边法力的感召下,这里被打造成一处终日法乐飘荡的佛国圣地。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街道两旁都是藏式风格的房屋,随处可见手摇经筒漫步的藏民。外表看似剽悍的藏民们其实友善而厚道,时不时对我们报以恬然、灿烂的笑容。喇嘛们在藏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被尊称为“阿克”。拉卜愣寺的喇嘛们在功课之余也喜欢逛逛街,三两成群、随处可见,绛红色的僧袍在世俗的街道上显得异常醒目!出世入世的随意并不影响他们对信仰的执著。还有那些正处童年的小喇嘛们,时不时童心未泯地冲游客扮个鬼脸,顽皮的模样可爱之极!在这处僧俗交融、人神共语的高原小县城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恬静与亲和,可以安然休憩一下、整理思绪;也可以坐在高原犀利、炽热的阳光下久久地发呆,将复杂的思想曝晒的渐渐单纯! 两天后,来到禄曲县那处这些年来一想起她的名字就令我心跳加剧的地方,也是这次甘南之旅的主要目的地――朗木寺。 朗木寺其实只是甘川两省交界的一个偏僻小镇,这些年来因国外背包客和国内深度旅者的不断涌入而名声大起。郎木寺整个寺院群由赛赤寺和格尔登寺组成,为格鲁派寺院。甘肃境内的赛赤寺藏语全称为“达仓郎木赛赤寺”,意为“虎穴中的仙女”,地处白龙江源头,为甘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于1748年创建。寺内设有五大扎仓,僧侣近千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有“东方小瑞士”之称。位于四川若尔盖境内的格尔登寺,藏语全称是“安多达仓郎木格尔登寺”,清澈的白龙江为两座寺庙的界河。 傍晚到达郎木镇后,背上器材开始上山。半小时后来到郎木寺边的山坡上时,整个下午一直阴霾的天空突然放晴,出现了夕阳,这是我期待的光影效果,如此有缘,真幸运!放眼望去,郎木寺充满飘逸的灵性。寺庙后面的沙砾岩山体被夕阳打的通红,似金光闪闪的莲花宝座;山坡上遍地的格桑花肆意展现着妩媚与芬芳、盛开的浓烈且狂野;圣洁的白塔周边经院密布、古柏苍松郁郁葱葱,静谧而肃穆;牛羊信步于翠草遍野的山坡上、慵懒而闲散;藏族老人面朝寺庙坐在草地上,手摇经筒念念有词、慈祥的眼光似水一般清澈;寺庙里传来喇嘛们低沉的颂经声,如尘世之外的梵音般轻扬、养心;转经筒“咕啦咕啦”地响着,藏族阿妈朝圣的脚步虔诚而从容;“六字真言”不绝于耳,手中的佛珠被岁月打磨的光润澄亮;毫不张扬的身影后面,突显出他们对功利的淡然与冷漠、对精神信仰与佛法的孜孜不倦与无比尊崇。黄昏里,缕缕炊烟弥漫在宁静的寺庙与村落上空,让人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般的闲适!那一刻,我期盼心灵的回归,与宗教、与信仰无关,只是对生活本身最朴素的膜拜…… 不知不觉中,翻过几个山坡后我突然闻到一种异样的气味,发现山路的小道两边零星散落着些破败的衣服,心头一震,问卓玛:“是不是快到天葬台了?”,她默默地点点头。“天葬”――藏族群众的一种主要丧葬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藏民死亡后,家属将其遗体送往天藏台,由天葬师用刀、斧将遗体彻底肢解零碎后,点燃松柏与藏香,引盘踞在山上的神鹰呼啸而来、将肢解后的遗体啄食殆尽!藏民们认为,那一刻亡者的灵魂将随神鹰飞往天际而获得新的轮回。“天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环保的丧葬方式。天葬台边的玛尼堆上挂满了五彩经幡与哈达,在高原的晚风中猎猎飘舞,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沧桑的气氛。天葬台上遍布着遗弃的刀、斧、手套、破败的衣服和零星的骨头,习习晚风中,目睹这一切,不由慨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领悟到生命的渺小与微末,内心萌发着一种凄美与惆怅。郎木寺的天葬台几乎每天凌晨都会有天葬举行,也允许游客静观。出于好奇,原来计划第二天早上去全程旁观一次天葬,但是此时突然决定放弃这个计划,觉得这是对亡者的纷扰与不敬。许许多多藏民的灵魂在此超脱,对他们而言,死亡就是轮回的开始。他们对生与死的理解与众不同,去世后将遗体献给了神鹰、并让灵魂得以在遥远的天堂里延续与重生。或许芸芸众生对生命的理解皆不同,因此人生的道路也各迥异吧。 [FS:PAGE] 晚上决定不住宾馆,住进藏民家里体验一次纯正的安多藏家生活。晚餐也不愿去那家近年来在背包客中红的发紫,传说中所谓的“苹果派”味道极嘉、而老板娘只对西方的背包客才露出笑脸的“丽莎咖啡屋”里腐败了,我的身体内流淌的是华夏的血脉,对那些脊梁软弱、不伦不类的地方始终不屑一顾。我们住宿的藏民家是个单亲家庭,女主人藏名叫“海麦”,独自带着两个11岁和2岁的女孩艰难地生活着。清贫的生活丝毫没有改变这个家庭热情、好客的习性。女主人早在山坡边等候着我们,一看见我们回来就笑容灿烂地跑过来,立即将我肩上那个近30斤的摄影包取下来拎着、迈步如飞地往家里走,高原女性勤快、坚韧的特质立刻令我顿生好感!走进她家低矮、陈旧的房屋里,发现家里唯一现代化的物品就是一台电视机,“家徒四壁”,生活条件的艰辛一睹了然!再瞅瞅,感觉屋里收拾的很干净,两盘鲜艳的水果摆放在小桌上,特别醒目。看得出女主人为了我们的到来做了细致的准备,家贫志不贫!一种令我心存敬意的生活态度。 一坐下,海麦和她的大女儿就端来了热乎乎的酥油茶。已经有一年多没沾酥油茶了,喝一口倍觉甘醇、亲切!不一会,母女俩又端上热气腾腾的牦牛肉包子、地道的甘南酸奶,海麦招呼我们开始吃饭后就悄悄地走出屋外。我多次请她来与我们一起用餐,在卓玛的催促下,海麦才腼腆地在旁边静静坐下。我们取出在街上川菜馆里带回来的一袋“大盘鸡”让大家也尝尝。海麦的大女儿今年11岁,藏名叫“惹那措”,读四年级。小丫头长的挺漂亮,有着高挺的鼻梁和传神的大眼睛,极富灵气。高原独有的黑红色的脸庞刻着藏族人特有的线条和轮廓,显得健康而硬朗。微笑时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楚楚动人。或许是生活的坎坷让这个小姑娘过早地承受着同龄孩子难以体验的压力,我捕捉到她的眼神中总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郁,招人怜爱!吃饭时,旅友为小姑娘盛了几块鸡肉到碗里,从她吃鸡肉时的急切模样中我可以断定她很久没有吃到肉食了,瞬间感觉心被揪了一下,可怜的孩子!都市里的许多孩子去华丽的餐厅里吃顿饭还得挑肥拣瘦、娇横使气,与这种生活条件艰苦的高原孩子真是天壤之别!卓玛告诉我,这家人的生活相当艰难,女主人海麦靠四处打零工、每月收入三、五百元来维系一家三口的生活,不用说肉类、连藏族人日常所需的酥油都无法买足。卓玛时不时地推荐一些背包客来她家做客、住宿,让女主人增加点收入以补贴家里的开支。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爱心,很不简单!而十一岁的惹那措,放学后除了照看两岁的妹妹,早已承担起做饭、洗衣、打草、到工地帮助阿妈打杂活等诸多家务了。这些年多次进藏,深知藏区气候的严酷、生存条件的恶劣,此次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藏区一些群众生活的艰辛。一直以来自己就想领养个小女孩,思索了一下,就征求女主人是否愿意让“惹那措”做我的义女?女主人稍稍沉默后害羞地笑着答应了,小姑娘也对我露出了娇羞的笑容!想想自己从此在遥远的甘南高原上有一家藏族的亲戚了,甚觉欣喜!自唐蕃古道以来,汉藏本是一家亲啊,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情感会让我用心去好好珍惜的! 来到淳朴的藏族群众家里做客,品尝着地道的藏餐、与海麦一家人进行着愉快的交流,陈旧、简陋的小屋里洋溢着一种温暖、诚挚的情怀……,这样的采风过程真实而舒心!夜深休息时,我们三个大男人挤在一张用板凳支撑着的床上,住宿的条件尽管远不及酒店的舒适、安逸,可大家的心是热乎、踏实的!今晚是自己多年的藏区之旅过程中第一次住在藏民家里,躺下后,望着窗外高原上皎洁的月光,我在想,旅行、摄影带给我们什么呢?是游山玩水,还是遍尝各地美食?是仅仅拍些光影、色调唯美的照片,还是人云亦云地购物、留影?都不是!旅行与摄影的精髓是发现、是探索、是感悟、是磨练,是一种对人性与人生的梳理与过滤……,深度的行走与体验能让旅者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生活、更加知道去感恩! [FS:PAGE] 次日清早结束拍摄回来,用过早餐后我们开始收拾行囊,惹拉措跑进屋里、在我脖子上系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并亲切地叫了我一声“阿爸”!她知道我将离开她家了。那时我明白彼此心里都有着依依不舍!相信她会记住我对她的希冀,认真学习、长大成才后用知识去开垦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与她一家合影后我们将起程赶往川西高原的若尔盖,车子开动后,回头看见海麦还在路边向我们不停地挥着手,当她的身影渐渐模糊时,打开mp3,桑娜央金深情、甜美的歌声缓缓流出“回到香巴拉,又见格桑花,我的香巴拉,我的格桑花,这世间,总有些地方让人留恋。这草原,总有些情感让人难忘……” 甘南,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只能是与你初识,可已经对你一往情深了。爱上甘南,是爱她原始般的羞涩与纯真、是爱她精神上的纯粹、是爱她清风般飞扬的灵魂、还有那份不矫饰的情怀! 回到繁华的故乡多时了,舒适的生活丝毫无法抹去我对甘南高原深深的眷念!怀念那灵气涌动的山水、怀念那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怀念那片湛蓝的天和那些纯朴、善良、坚韧的人。义女“惹那措”平时在电话里都一直用藏族人的方式称呼我“阿爸”了,并时不时地告诉我她的学习情况和家里的生活,懂事的孩子! 云起的时候思念就起!美丽、洁净的甘南高原已是我心灵深处一块温润、无暇的碧玉了。拉卜愣寺的智者索南嘉措、阿万仓草原上爽朗、好客的牧民洛桑顿珠大哥、朗木寺的海麦、惹那措母女,暂且用电话保持着联系吧。期待我们不久就能重逢,在禄曲草原格桑花开的时候、在达仓朗木寺白雪纷飞的季节里……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1 18:54 , Processed in 0.0183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