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献方式拍过年

2009-1-29 02:05| 发布者:| 查看:496| 评论:0

   记得去年春节之时,南国发生大面积的冰雪灾害,有人类学研究者提出,应该多多记录回家过年的人们在这样一种非常态天气状况下的现实生活场景,这对于传统的春节民俗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还有人提出,中国的春节要申遗,需要很多的文献资料,这摄影图片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说实在的,谁都不否认,春节是拍民俗的最好时机——在春节期间,各民族各地域的最浓厚的民族风情都会体现无遗,在这个时候能拍到许多平时见不到的场景。
    对于这些场景的拍摄,大部分人会追逐那些与自己的经历和视觉习惯有差异的场景,因而到少数民族地区或者乡土气息较浓的地方去拍过年,曾在摄影界风靡一时。但这些照片,真正能够长久留存的有多少呢?即使在城市里,也会有许多与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息息相关的新民俗,这些又有多少人长期用镜头关注呢?
    无论哪一种风俗,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流行文化而发生渐变,那么我们的影像中是否能够留下这种渐变的影子呢?同样一项民俗活动,今年与去年的不同能否在我们的照片中体现呢?尽管时间越久这种对比的效果越明显,但能够坚持在春节期间拍摄同一地域的同一民俗者又有几多呢?
    说白了,文献式的拍摄不是为了出那种难见的好画面,也不是为了拍出一组好图片故事,而是需要坚持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拍摄记录。这种记录可能很难在摄影沙龙活动中入选得奖,也很难经常被媒体采用,但当这些影像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那就是非常难得的影像文献资料了。
    对于影像文献来说,浮光掠影式的拍摄固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要成就一个完整的影像卷宗,还得扎扎实实地从身边拍起,从自己的家乡拍起,毕竟身边的那些淳朴的风俗是最能让自己的心灵和镜头亲近的。
    再不济,就拍拍自己家人过年的场景,几十年下来,也是不错的家庭影像文献。想一想在王府井举办的《记忆30年》大型展览有关“家庭记忆30年”的影像中,入选的摄影师佟冬的作品,不就是每年正月初一为老婆孩子在同一个场景前拍张合影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8 17:35 , Processed in 0.0165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