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布鲁斯·吉尔登为纪念徕卡M型测距式相机系统以及梅赛德斯-奔驰SL系列汽车诞生50周年拍摄的这组照片,从画面的构成和技术、技巧角度分析,至少可以给我们留下这样三点启示——— 一、瞬间:摆与抓的巧妙结合 这是一组特殊的作品,既不属于新闻报道样式,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构成,因此摄影师巧妙选择了摆与抓的结合手法,不露痕迹地展示了令人感动的现场气氛。 根据主题的创意,摄影师首先对拍摄的现场进行了周密的勘查,精心设计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画面空间的范围和拍摄距离、镜头使用等等要素,包括对光线的测定,然后才请模特儿出场,按照预先的设想抓取现场最自然的瞬间。这样的拍摄方式在摄影中有一个说法:守株待兔。只不过画面中的“兔子”是事先安排好登场的,而非偶然等待的结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是要求模特儿的表演自然,以极其放松的姿态出现在现场;二是要求摄影师有高超的抓拍技巧,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变化瞬间捕捉最理想的刹那。因此当我们看到全部完成的画面之后,尤其是面对这对夫妻走出地铁的那一张画面,其真实自然的效果令人叫绝。这又使我想起前些年摄影界流传的一句妙语:摆得像真的一样,就是真的!当然前提是拍摄这样一类具有创意的画面,而非新闻纪实类作品。 二、构图:自由开放的心态 画面构成的多样化,尤其是相当随意性的开放式构成空间,也是这组照片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擅长现场纪实摄影的吉尔登,他对于构图的理解一直是选择了自由开放式的观念,尤其是受到了老一辈的摄影家如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等人的影响,以不受拘束的视觉观念,将照片的四条边变成了一扇流动的窗口,在“窗口”内外营造了相互间的互动性关联,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冲击力。当然为了主题的需要,他有时也选择了比较“规矩”的画面,比如以车身的框架小心翼翼地框出人与徕卡相机的空间。但在更多的时候,他更喜欢以局部的、不完整的空间结构,即将冲出画框的人物,加上倾斜的画面构成,表现出他对当代摄影视觉魅力的独特理解。这样不仅使画面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和强烈的动感,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画面的抓拍氛围,使人深信这是一组在街头随手抓到的照片,而非刻意摆布的结果。他让人们相信,这是在生活中的“回眸一瞥”,攫取的是生活中妙趣天成、却又留下诸多悬念的片断。 但是不管如何开放,这里面始终有一个“度”的把握,注意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奔驰汽车和徕卡相机最重要的成分都是不可缺失的,否则也就偏离了画面主题的最终意义。 三、闪光:自然光中的创意手段 闪光灯向来是许多抓拍型摄影家喜欢的辅助工具之一,不仅仅表现在光线比较弱的室内使用,更重要的是常常出现在街头阳光灿烂和早晚晦暗的氛围中。比如西班牙摄影家克里斯多巴·哈拉不管白天黑夜,始终在照相机上装有自动闪光灯,完成了一组引起巨大反响的“英国流浪汉”专题作品。还有被称为是玛格南图片社中“坏小子”的马丁·帕尔,也常常在大白天使用闪光灯,将彩色的英国都市变得艳俗无比。而吉尔登在他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面对纽约》系列作品中,也沿袭了克莱因拍摄后台时装模特的技法,选择了自然光下的闪光灯使用,使前景人物白化,背景抖动虚化,令人观之神经为之一颤。在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摄影师,也有极端的闪光使用例子,甚至有人在十多天的巴黎拍摄过程中,将一台尼康D70相机内置闪光灯拍摄到烧毁为止。 在这组相机和汽车的画面中,可以发现吉尔登在一些画面中也使用了闪光技巧,只不过在闪光控制中显得较为严谨,尽量不留下过多痕迹,以便形成和现场纪实风格相吻合的结果。 自然光中使用闪光有这样两种方式:一是在阳光强烈的街头,通过闪光灯作为补光,降低画面的反差,控制明暗间的对比。这时候的闪光可以弱一些,以不留痕迹为妙。第二种是在室外现场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下,比如早晨或黄昏以及较为晦暗的天气,这时候可以强化闪光灯的力度,使闪光量超出现场光的力度,这样就会形成主体人物异常明亮、背景环境一片昏暗的效果。如果这时候再放慢快门速度,拍摄时有意抖动相机,就会形成主体人物清晰、背景动感强烈的结局。[FS:PAGE] 结论:综合把握是关键 上面以解构的方式,将吉尔登的拍摄手段做了一些剖析,以便帮助大家理解经典作品产生的过程。但是真正的优秀作品是一个综合整合的过程,是摄影师总体素质的全面反映。只有将这些技术完全融合在整个拍摄构思和创意的过程中,凭借深厚的积累、个性的凸现以及敏感的反应,才可能水到渠成,引人入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6:33 , Processed in 0.1078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