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进入图片市场,一定得懂市场

2009-2-17 12:56| 发布者:| 查看:422| 评论:0

几乎人人都在网上发布和欣赏照片,那些社区性质的摄影网站积累的大量图片资源和经常混在网上的摄影人常常希望有个市场出口。什么样的图片能够进入市场,这两年各种场合、各类人群讲得很多,但现实的状况是——能够进入图片市场并有所收益的摄影人仍少得可怜。以图片库市场为例,许多人的图片即使上传到图片网站也销路不太畅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摄影人与图片市场的衔接还有哪些障碍?去年年末在北京竞园图片文化产业基地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图片产业论坛上,不少专家提出——进入图片市场,一定得懂市场。

业余摄影爱好者更有市场

    自从有了数码相机和互联网,所有职业或自诩专业的摄影人都感受到来自业余爱好者甚至公众的挑战,至少在拍到经典瞬间和图片市场两个方向上,谁都隐隐觉得,不能那么轻松应对了。对此,对国内外图片市场多有调研的新华社市场分析师、高级编辑黄文认为,在未来不长一段时间,会有一大批所谓或者是自称的专业摄影工作者要离开这个行业,他们再以此为生会非常困难,留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的一些人。现有专业摄影工作者的水平不少属于上一个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他们会被大批我们称之“泛滥”的图片所冲垮。黄文提出,因为微利图片库和相对廉价的网上大规模图片交易的实质是娱乐,不是真正的摄影行为,只不过是包了一个摄影的壳。基于娱乐行为和娱乐目的所产生的市场行为,对专业摄影工作者来说,可能是一种“羞辱”。
    从摄影爱好者起家的时代图片库CEO黎俊辰举一个网名“捷森”的摄影爱好者的收益,从另一层面证明影友在图片市场中的作为。因为有了图片库平台,“捷森”只需上传图片就可进入市场,他的照片曾被用在伊利牛奶的广告宣传中,销售价格是3500元。他在北京某地铁站拍摄的一张看起来很普通的建筑照片,售价11000元,这与时代图片库开设的互动征图等沟通渠道有关,属于图片库的“命题作文”。
    旅美摄影师陈小波近期在国内推出专著《把你的照片换成钱——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其前言写道:“只要你有一台数码相机,有一台电脑,又能上网,你就能用你的照片来挣钱。你不必是摄影界的大腕,不必是摄影家协会的成员,你也不必花几十年修炼成为摄影名人,花大把的银子来为自己做广告。只要你仔细地研究市场,知道谁是买家,你就成功了一半。”

光影效果好不等于有市场

    市场对于图片质量的评价和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作品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图片交易网站尚图的负责人梁斌认为,以前摄影界经常谈论照片好不好,在商业图片库方面,基本的考量标准是能不能用。
    陈小波的观点是,按照传统摄影教科书拍出来的有光影效果的作品不等于是商品。要想进入市场,摄影人最大的问题是转变观念。有一类图片可以用来发表,用来参赛甚至得奖,但作为商品的图片是完全不同的,图片库里并不甚注重光影效果的图片常是市场需要的。他举了两幅长城题材照片来说明,一幅用4×5大片幅相机拍摄且光影效果无可挑剔的照片无人问津,但另一幅长城的走向和光影的效果平淡的作品却屡屡出租使用。虽然例子有些极端,但他要说明的是“艺术”和商品是两回事儿。
    陈小波进一步阐释:图片库摄影与其他摄影门类不同,后者在拍之前就决定了买主,而图片库里的照片在拍摄前并不知道有没有买主。他建议摄影师在进入市场前进行一些研究,了解市场需要和不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国内拍风光者占了绝大部分,但风光摄影真正在图片库里面能卖掉多少?——“我看到美国一家商业图片库分配的表格,风光摄影在整体的商业图片库里面销售大概不到3%,这一点也可以从市面上的杂志中得到结论。”陈小波还告诉在场的摄影人,创意类图片是非常有潜力的,这种概念性的表达有大量需求,另一类很少有人拍但有较大需求的是学校和教育类照片,另外,体育休闲的照片市场也不错。
    陈小波还提及食品类和背景类的图片,他用一台400万像素的便携式数码相机随意摆拍的一幅北京小吃照片曾被多次使用,而街头拍到的传达情绪或意念的图片经常会被广告公司用做背景。陈小波的观点是,图片库摄影遵循的是市场原则。

评委说好不等于有市场

   传统的摄影作品评价都是评选机制主导下进行的,虽然近年来策展人等新兴概念开始引入,但就图片库摄影来说,肯定非某个人或某些专家能说了算。[FS:PAGE]
    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摄影师几乎没有经历过市场历练,中国的摄影教育基本以比赛为基础,摄影人基本上是为拿奖而拍照,即使靠参赛挣到几十万元收入的摄影师有的也难以收回拍摄成本。在他看来,中国业余爱好者比专业摄影师干得棒。
   陈小波认为,无论职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要把图片卖出去,不能考虑评委的喜好,因为每个人评论照片时,都有自己的偏爱。市场的标准则是要经过考验的,更不会有暗箱操作。“我也是中国摄影界培养出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干摄影到现在,市场意识是在美国待了十几年以后才慢慢形成的。要想把图片变成市场上需要的商品,你就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市场,要去研究它。摄影并不仅仅是艺术,它的价值更多产生在应用中。你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要找到市场的规律,要去研究它。”

照片多不等于有市场前途

    长年坚持拍摄的摄影人往往认为,自己手头大批某些题材的照片,是一笔巨大财富。参加论坛的专家们却认为,这样的照片单从市场角度看,不一定有多少“钱”途。
   对于摄影师经常提及的家存十万张底片的情况,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的观点是,过去可以存着,现在几年内再不进市场就变成垃圾了。他举了一个新疆的知名摄影师的例子,其手头3万余张4×5或8×10片幅的底片都没有电子化,因而基本上没有进入市场,非常可惜。他认为,大多数中国摄影师不懂市场,也不懂商业图片的意义。甚至有的摄影师不会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片或存储的时候不用最大格式,提供给图片库的照片经常不够要求。
    陈小波认为,国内40岁以上的摄影人对商业图片没有概念。他的建议是,摄影人给图片库拍照时,一定要耐心地去编辑图片。一张好的符合市场要求的图片,如果没有进行好的编辑,即使放在盖帝图片库里,也会被淹没,特别是关键词写作,要跟拍照片一样认真,图片才可能会有更好的销售。

不能对市场期望太高

    有人认为,图片库不靠谱——一张图片只卖四五十块钱,如果想靠图片库的销售一年内赚回购置器材和外出旅游拍摄的费用,好像不太可能。黎俊辰提出,中国很多爱好者对图片销售的机会和认可仅仅停留在传媒用途上,如果用在广告和宣传上就不一样了,而且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权限更有价格的不同。摄影人不能仅仅看传媒市场,也要看到商业创意用途,从这个意义上讲,图片库市场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也有专家提出,不少爱好者都盲目高估自己的图片价格,不进市场没问题,只要一进就觉得可以卖很高的价格,这是误区。盖帝图片社的低价策略已让职业图片库摄影师受不了了,爱好者更不能以为自己的照片均奇货可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9:54 , Processed in 0.07466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