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的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有摄影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备受摄影界的广泛关注。去年年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个“荷赛”讲习班更是撩拨着国内众多青年摄影记者们跃跃欲试的心。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也好,还是举办大师讲习班也罢,业内人士都渴望认识“荷赛”的价值、探究“荷赛”的规则、融入“荷赛”主流。显而易见,“荷赛”已经成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研究近年来国内摄影作品获“荷赛”奖成功秘密,人们会发现,民族的亦是世界的。换句话说,在一定条件下拍好民族文化主题的照片,也就会在“荷赛”这个平台上取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迄今为止,有关中国题材在“荷赛”中获奖的作品除《重返联合国的中国代表》、《中国为参加奥运会作准备》、《北京体育学校》及《最后的麻风病院》等属于题材重大、关注疾病外,其他获奖作品如《重返舞台的陈爱莲》、《聊城少儿杂技学校》、《中国残疾人杂技团》及《中国功夫》等,其内容无不折射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重返舞台的陈爱莲》获奖当然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其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图片故事,犹如一篇特写文章,在内在秩序上,有虎头、有高潮、有过渡、有背景、有豹尾,叙事完整;在外在秩序上,近景、中景、远景兼而有之,体现出层次变化,比较符合西方传统的技术规范。除此而外,该题材在选材立意上找准了契合点,内容既有独特的民族性,又具有广泛的共同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读者、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而中国舞台又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同时,这组照片表现的主题乃是一种为了信念执著不屈的精神,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广泛性很强。《聊城少儿杂技学校》、《中国残疾人杂技团》及《中国功夫》这三幅获奖照片,民族文化的味道就更浓了。无论中国杂技也好,中国武术也罢,可谓源远流长、技艺精湛,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选择这些民族气息浓郁的题材来拍摄,不但表现的主题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自然也能受到“荷赛”的青睐。 说到这里,人们自然都能想到那句尽人皆知的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实也是如此,没有民族性也就谈不上世界性,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亦将受到桎梏。一方面,一个民族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特色,逐步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从而会减少自己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在同样的过程中,一个民族也必然会更多地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特色,使本民族的特色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更充分的发展,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更有生命力。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而有生命力,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世界民族文化卷进了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去年年底,法国文化摄影中心官员正式致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晋永权,告知法国国家艺术中心决定收藏其具有浓郁汉民族文化风味的摄影作品——“傩”,就是很好的例证。不仅如此,晋永权拍摄的“傩”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荷赛”大师讲席班上也很受关注。[FS:PAGE] 那么,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参与“荷赛”有何优势及特点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二:一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历经几千年陶冶和完善,绵延不断、流传至今积淀下来,不少已经相当成熟,成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乃至国粹。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舞、杂技、武术外,其他的如戏曲、书画、陶瓷、民俗等等人文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可供挖掘、弘扬的方面很多。这一点也为我们利用“荷赛”平台展示自身形象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原始资料;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其连续性,又有其包容性。综观历代文化繁荣时期,大都是在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时期。比如汉代的全盛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在整个社会比较稳定、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新的繁荣和发展。 新世纪伊始,中国成功“入世”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荷赛”是一个平台,它可以促进世界各国新闻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它也是一个窗口,是中国摄影记者了解世界摄影的一个契入点。经过我们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并逐步融入“荷赛”主流,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这片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地”上,一定会绽放出越来越多的“荷赛”之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9:17 , Processed in 0.07156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