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摄影语言体系的语法确立与传承(上)

2009-2-25 11:13| 发布者:| 查看:433| 评论:0

  当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跟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  1890-1976)他们积极倡导和实验摄影的直接性与客观性,以企图实现摄影与绘画的分离时,当F64小组及其成员爱德华·威斯顿(Edward Weston  1886-1958)、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1984)他们从摄影的材料属性与技术语言入手,实现了摄影对现实之物表面状态的完美呈现之时,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基本词汇,也就是说照片在视觉平面上能够达到表现客观现实的超越绘画的可能性就具备了。
    但事儿还没有完呢,还有几个更要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现实事物无不存在于运动和时间流程之中,而一幅照片只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截面,那么被我们称作为摄影作品的这张照片截取的是这个运动过程中的哪个点?另一个是,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处于一种空间关系当中,而这种关系是没有边界和形状的。摄影不是。摄影的世界是经由人的眼睛观看、选择和重构的世界,它有一个形状明确的方形视框,它将客观事物及其无边的复杂关系最终转换成了一个崭新的方形的视觉现实。那么,这个由四条边线的方形视框构成的照片如何有效地呈现现实事物处于时间流程中的空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是,尽管摄影已经在视觉可能性上摆脱了绘画附庸的尴尬地位,但是,如果照片仅仅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呈现,那么它仍然没有摆脱这项技术发明的早期被看做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的轻蔑和指责。那么,摄影中的现实与我们经验着的现实世界最终必须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才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今天看上去好像是一些非常学术化的问题,其实是摄影产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师们共同的现实焦虑,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摄影就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摄影的独立品质和自在性就会持续地受到质疑,摄影从业者的身份及社会地位就非常可疑。
    因此,在20世纪初期,有不少摄影家就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从直觉经验的角度入手开始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试验。其中,同样出生于匈牙利的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  1894-1985)和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  1896-1963)的影像实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早期非常重要的答案。
    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1894年7月2日生于布达佩斯,1912年商学院毕业后进了一所股票交易所工作。此时他已经是一位业余摄影发烧友。1914年他参军服役一年,战斗间隙,他拍了大量战友生活的照片。尽管这批图片在191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遗失大半,但从留存下来的部分照片可以看出,柯特兹这一时期的摄影,已经显露出他对动态事物如何转换成为二维平面的图像,并在这一方形的平面上获得秩序感有着强烈的敏感与高超的天赋。1925年,柯特兹移居巴黎,并以新闻摄影记者的身份,为《观察》、《泰晤士报》、《柏林画报》等媒体提供图片。由此工作,他与当时在巴黎工作的摄影师包括罗伯特·卡帕、布列松、布拉塞等人过从甚密。同时,也结交了包括画家夏加尔、莱热、蒙德里安,雕刻家布朗库西等一大批现代主义艺术家,并拍摄了大量有关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图片。
    其中与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交往对他影响颇深。从他1925年为蒙德里安工作室拍摄的那幅照片中,不难看出这是一幅用照片重现蒙德里安艺术理念的作品。这幅照片也可以看做是他对这位与自己的艺术理念深相契合的冷抽象艺术家表达由衷的敬意。蒙德里安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无限多样而又具体特殊的存在。单纯的通过绘画复制这一现实之物只能让绘画成为现实的奴隶,因为人们通过绘画看到的只是它所描绘的现实事物本身而看不到绘画的存在,这样绘画就不能成为一种独立自在之物,绘画的尊严与高贵也就丧失了绘画要想获得这种尊严,就必须超越事物的特殊性,最终通过一个二维的绘画平面显现出现实事物之间那种均衡的、一般性的构成关系,这种关系不再是一具体的物,物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样,绘画便不再与具体的现实事物构成一种必然的关联,它不依赖现实事物而存在,它成了一个崭新的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视觉现实”——他将绘画的这种崭新的存在称做是一种“纯粹的实在”。这样,绘画就会真正获得它自在的本体和自为的延宕发展逻辑。[FS:PAGE]
    蒙德里安这一艺术理念是从19世纪末的印象派绘画,特别是从塞尚跟后来的立体主义实验一路发展下来的,但到蒙德里安的艺术实验,在探讨绘画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点上已经臻于成熟和完善。他的冷抽象画风,特别是他有关客观事物必须在绘画上实现为一个充满了均衡构成关系的二维平面的艺术理念,对柯特兹的摄影实践带来了很大启发。从1925年到达巴黎,一直到1936年受邀赴美国为吉斯通图片社工作,居留巴黎的这10年里,是柯特兹摄影创作最为丰富和成熟的时期。流动的现实事物在他眼中不再是一种真实的现实——他对表现现实本身没有兴趣。经由他那种“摄影的观看”,他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当中寻求发现的是那些可以构成某种意涵的关系。通过一个视框他选择性地截取了这些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并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将其转化一组视觉符号,最终结构成为一种完美的以方形画幅为界面的均衡视觉关系。他也不企图在一张照片中表现自己内心当中的某种特殊的情绪,就像蒙德里安所说的那样“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达到,而这纯粹造型在本质上不应受到主观感情和事物表象的制约……抒情的(描绘的或者歌颂的)美是一种游戏,这种艺术只是一种逃避”。他认为过度的个人抒情和表达同样落入了对于现实特殊事物的迷恋和表达,从而有害于通过影像呈现那种一般而绝对的关系。摄影必须越过现实和自己,由实入虚,致力于发现深藏于事物之间的那种奇妙的空间关联,并将这种关系当做摄影的绝对真理一样结构并实现在自己的影像当中。这样的摄影作品,就是一个被塞尚、立体派画家和蒙德里安称做是“与可见世界事物没有关联的绝对实体”,一个平行于现实而存在着的新的视觉现实。摄影只有到了这一步,也就获得了一个独立自在的位置。
    尽管与蒙德里安的绘画和后来的布列松的照片相比,柯特兹的摄影还没有达到对这种空间关系的纯粹表达——比如他的照片还显露出个人对外在事物的好奇,缺乏一种冷峻的理性与对外物的疏离感,这让他的照片看上去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儿。但他对于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那种必然关联的发现与敏感,他在影像平面之上对于这种视觉构成关系的实验与表达,已经先于他人深入涉及并大部分解决了摄影语言系统中的语法问题,用布列松的话说就是:“无论我们干什么,柯特兹总是先行一步。”剩下来的,就只是将这一语法系统更加完善的问题了。
    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1896年生于匈牙利。1912年跑到首都布达佩斯,为《阿兹埃斯》和《Az Est》杂志搞体育文字的报道,1921年改行做了体育摄影记者,经常出入各种赛事和体育俱乐部。1927年他到了德国柏林,受雇于厄尔斯坦通讯社,主要也是拍摄体育类的照片。这一时期的工作,让他对于现实事物在运动时间流程中的表现状态与摄影的切入点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一幅照片只是现实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截面,那么被我们称做摄影作品的这张照片截取的是这个运动过程中的哪个点呢?或者反过来说,运动中的哪个瞬间才能最为有效地显现事物存在的状态?慕卡西认为只有一个瞬间是属于摄影的:他认为,在事物运动变化的流程当中,会有一个巔峰时刻,在这个时刻,事物会以一种最为刺激我们视觉神经的状态存在着。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必须捕捉住事物的这个瞬间状态,通过有效的影像控制,将它凝结成一幅影像。这样的一幅影像与真实的运动现实已经没有关系,也与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物体本身没有关系——只有电影才有可能将运动时间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当中并真实地显现事物处于运动流程当中的形态。因此,一幅抓取了事物运动巅峰状态的静照就成了一种象征而不再是现实。这样的影像才能被看做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
    1934年,慕卡西到了美国,为当时极为有名的时尚类杂志《哈泼市场》工作,开始拍摄大量时装及其他时尚产品的图片,每年挣到十几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有趣的是,他将自己当初拍摄体育图片的经验和对有效性动态瞬间的理解与控制带入了时尚摄影,拍摄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直到1963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为止。[FS:PAGE]
    我们看到,柯特兹的影像实验当然也关注到事物的运动存在属性与静照之间的关系,但他更为关注现实事物在一幅图片当中构成的视觉关系,也就是说,他迷恋的是这个二维平面是由何种视觉元素构成的和如何达成了这一完美的构成——他更关注影像本身的结构样式,而对事物存在于运动时间当中的状态不大关心。为了这种关系的呈现,他拍了大量相对静止的物体和场景。这种状态跟一个画家面对一堆静物或者一片相对静止不动的风景写生时精心结构画面更为相似。慕卡西尽管也特别强调画面各视觉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但他的侧重点则在于如何确定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高峰状态,并将这一状态凝结在画面之上。我们看到,除了像1931年拍摄的《奔向大海的孩子》这样在运动瞬间的捕捉和画面构成上都非常完美的照片之外,慕卡西的大量照片构成元素都比较单一,并没有像柯特兹和布列松那样通过画面构成来完美地表达事物存在的那种必然的关系。

性感的舞者 1926年 柯特兹作品

 

舞蹈家雷·柏格 1946年 慕卡西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9:01 , Processed in 0.07328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