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解开李洁军《复制战争》荷赛获奖之谜,只能是荷赛评委。本报费劲周折,还真找出这么一位愿意在百忙之中对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解析的评委,她就是具有瑞典和土耳其双重国籍,现任路透社图片及插图部副主任的阿比利·卡拉布达·艾瑟(Ayperi Karabuda Ecer),虽然她因为涉及评选“不能谈太多”,但总算是评委的答复。 中国摄影报:傅拥军说他开始投送的是生活类,但最后却在自然类的获奖名单中发现自己的名字,是评委做的调整吗?摄影师的本意应该是强调树旁的“人”,而调整类别之后,重点显然变了,能讲讲为什么吗? 艾 瑟:我们确实从作者选择的生活类调到了自然类。这组作品是由心而发的对生活的情感,我们都很喜欢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方式,其实,“自然摄影”的理念完全可以更宽泛地表达。至于类别调整是常有的事,有时毕竟一人目力所及有限,评委们就是要把最好的照片放到最适合的类别里。 中国摄影报:李洁军表示他很想听听评委对他作品的想法。他的作品适合荷赛吗?我们的新闻摄影领域会接受这种风格吗? 艾 瑟:我们一致同意李洁军的作品是“肖像的肖像”,以此把新闻摄影史中的符号拉进现实确实试验性十足,挑战性十足。荷赛的肖像类是一个让摄影师自由发挥的类别,包括技术和想象力,李洁军的作品非常匹配这个类。 中国摄影报:赵青说他那组作品是在看电视时突然迸发的灵感。体育特写类怎么从赛场跑到公共场所了?真的吗? 艾 瑟:评委们对于这组作品是否适宜体育类的意见不是很统一,我个人以为他的作品是在用一种单一的方式讲述一个复杂的世界事件。 中国摄影报:本报一直很关注荷赛,近年来我们发现其获奖作品的变化层出不穷,荷赛是为了多样化在刻意改变吗?对摄影提出了新的要求吗?摄影师要追随吗?总之,说说你眼中的“变化”吧。 艾 瑟:作为评委会一员,今年中国投稿的整体数量和质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大量的地震照片,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工作,而且是很多人没经历过的,中国摄影师真的很了不起。 我需要强调的是本届的评委对于记录类影像有着共同的、坚定的信念和热情。又因为大家的背景不同,所以在做决定时我们都是采取开放的心态。可否这样理解,结果的多样化缘于参赛者的多样化、评委的多样化。其他问题,抱歉我不能谈太多,因为涉及照片评选工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5 14:28 , Processed in 0.0167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