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像梵高一样飞过麦地

2009-3-10 12:59| 发布者:| 查看:423| 评论:0

—— —评让·卢普·西夫的摄影《奔跑》


       我一位很好的朋友在MSN上取名为“烦糕”,我打趣他说:“行啊,都向梵高看齐了!”他正色道:“哪里,我取的是‘烦恼、糟糕’的意思。”一时间,我觉得他仿佛有尼采、叔本华的味道。天地逆旅,人是什么?该下怎样的定义?这样的问题让尼采感叹:人类是如何贫乏,如何丑陋,如何咆哮,如何充满了隐秘的羞耻!我附和着他叹息:“人是一件极不完全的物件,是一种需要被超越的东西。”法国感伤摄影大师让·卢普·西夫1963年的摄影作品《奔跑》,是一张超越人类摄影阈限的超凡之作。自我影像终于超越人类作为 物种的局限和偏激,进入到了完满的殿堂。但在同时,西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摄影怎样才能摆脱技术和机械的压制,追求超越于影像之上的感悟和人文关怀?这其实也是影像艺术的一个关键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是一位让我非常着迷的“码字员”,在她的手下,文字经过奇妙的排列组合后显得低眉顺眼;一件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经她妙笔随意拨弄,往往会焕发出婴儿般新鲜的光彩,让人们按捺不住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去重新认识和体验文字被尘封的魅力。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文字的“再发现”。
   和文字相同,在摄影领域也存在着“再发现”。影像的“再发现”之旅总是能满足你对人生经验的再度体验和认识,如同你和倾慕已久的初恋情人再度重逢一样刻骨铭心。让·卢普·西夫的《奔跑》就有这样的魔力。它不仅让我有了奔跑的欲望,还产生了想飞的冲动。心领神会的那一刹那,就如同恋人的唇角、头发在向我招手,所谓“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境界,恐怕也不过如此。
   照片上,凸凹有致的砖铺地面见证了岁月的侵蚀,道路两旁阴沉忧郁的树林,被摄影家处理为密不透风的黑色幕墙,恰似这繁琐的人生,仿佛永远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奴役的力量是如此庞大,我们似乎只有投降的份了。
   不,看正前方,头顶之上,丝丝缕缕的阳光正扯碎生活枝丫的纠缠,顽强地探出头来,向你挥手,向你招摇,向你微笑。然而,那团火光之后隐藏着什么?他为何具有如此魔力,让你一瞬间就忘记了人世间所有的不快,心甘情愿地匍匐于他的膝下?他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张开双臂,任微风把衣袂掠起,把长发飘荡,奔向那广阔无垠的自由之地!作为人类永久的追求目标之一,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往往一个人付出了最强烈的热情,收获的却是两手空空。
   在缪斯面前哭泣的人会非常嫉妒西夫,因为他的照片不仅抓到了美,而且达到了美的极致。只有对自己的眼睛和镜头有深刻理解和极度自信的人,才敢用如此浓烈的黑和如此淡然的白生成色调对比如此剧烈的照片,让人恍若置身仙 境,情不自禁。
   不仅如此,西夫把大把的法兰西优雅倾注到他的影像文本当中。
   淡淡的生命忧伤和漫不经心的洒脱,使这幅照片的法兰西味道十足。正如评论者所言,“他的作品不是对所见的单纯记录,而是对所思、所忆的确认”。在我看来,“确认”前面必须加上“再度”,因为“再度”流淌着别后重逢的疏离感,以及熟悉和陌生肆意纠结的迷离感。
   只有一个挚爱文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诸种艺术类型的人才能做到这样。要找到这样的人,巴黎是最合适的城市。
   西夫是一个富有蛊惑力的煽动者。阅读他的照片,冲动就会按捺不住传染你的神经,自我流放的念头就会像病毒一样被瞬间激活,蠢蠢欲动。人,也许就像梵高画笔之下的无垠麦田,有饱满成熟的,有空空如也的;但不管是怎样的高贵或卑劣,我们都静静地等待着清风来收割。太阳底下的众生,又有谁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只有那风之子,才能如此超脱,他和梵高一样,轻盈地飞过了麦田,上升,上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22:50 , Processed in 0.09688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