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军是我要好的哥们儿,我很欣赏他的《复制战争》,能在荷赛获奖,我也不觉得怪异。在当下这个时代,多元兼容和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如同《功夫熊猫》那句很经典的台词:“一切皆有可能!”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里面有文化差异,也有时代流变!不少人对《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的结果感觉无法理解,有人甚至问我:“您的朋友圈有没有认识荷赛评委的?让他们点评一下《复制战争》怎么是‘肖像类’的,难道把‘肖像’广义化、扩大化了?再说场景复制怎么就是‘新闻’了呢?如果是别人复制战争场景被记者拍下来了,才能算是‘新闻’啊,本人复制只能算是艺术创作啊。” 说实话,这些观点,我都不反对,我认为《复制战争》的艺术属性较多,新闻属性较少。另外,在获奖归类上,我也认为它归属“艺术类”更合理一些,而不是“肖像类”(据李洁军介绍他本来投的就是“艺术类”)。假如我是本届荷赛的评委,我不会为这组作品投赞成票,作者是我敬重的朋友,可是我会坚持原则,放下友情。不过种种虚妄的幻想毕竟无法改变事实!所以从心底说,我宁愿相信《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是一次好玩的“行为艺术”,我积极地理解这件事,就是这样的事实能考验我们的思考判断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广荷赛的品牌,普及荷赛的文化。 我非常反对因为这组《复制战争》获得了肖像类组照三等奖,我们就此质疑本届荷赛的权威性,以及它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概念。那是狭隘的。我也非常反对,因为《复制战争》获得了新闻类的奖项,我们就否认它的价值。虽然它是以获得荷赛这样非常尴尬的传播定位走进广大摄影人视野的! 李洁军这样解释这组作品:“我的这组作品名称是《复制战争》,用玩偶再现战争的经典画面,用摄影镜头复制经典的战地。我的摄影作品是新闻摄影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全部是利用真实的场景与模型完成的……”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我的摄影作品是新闻摄影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说这组作品是当代艺术,我想应该没有人反对,说它是新闻摄影,我估计反对的人没有看春晚的人多,也少不到哪去,李洁军的底气是来自于“全部是利用真实的场景与模型完成的”(不是网上的一些菜鸟诊断的是所谓电脑合成),李洁军的智慧是说它“是新闻摄影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而没有说它是纯种的新闻摄影。大家知道,在新闻摄影实践中,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类似“艺术照”(允许灯光设计和后期修补的人物肖像和静物照片),也开始大量使用体现思想概念和情感感染力的概念性插图,而且它们都在发挥着新闻传播的功用。我想这大概就是李洁军要用这组照片参与新闻摄影比赛的原因。 那么荷赛的评委们为什么没将这个明显“血统不纯正”的参赛作品淘汰,反而对之情有独钟,难道是集体看走了眼?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荷赛获奖作品中模糊画面的作品越来越多,可是大家没留意,荷赛对“新闻摄影”概念(定义)的模糊倾向也愈演愈烈。国外的例子不举,就说方谦华的获得第51届荷赛奖自然类一等奖的那片著名的“楠木叶子”,其实也有着让人“解放思想”的意义,因为那真的更像是一张艺术照片,或者说像一张科考照片。 常河获得第50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中国动物园》,当年就在国内引发了争议。虽然常河使用极传统的玩具式相机表现了极具现代性的动物与环保的话题,可是那正方形的画幅、发黑的四角,都在剥离受众对新闻摄影的传统的亲切感,而更像一次正而八经的,有行为艺术意味的现代秀。 “荷赛仅仅是在给我们推出一堆照片吗,我们仅仅是在解读荷赛的图像吗,显然不是。荷赛在向全世界传播一种观念,推广一种文化!我们是通过这些照片了解我们无法了解的日新月异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所思所想、其乐其哀。”这是我几年前对荷赛的思考,也是对有着50余年历史的荷赛的文化趋势预测。或许正是这种不断移位,不断演变,而又在自己的原点上不断深化的荷赛理念散发的魅力,使它在世界新闻摄影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文化影响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中国摄影师在世界大赛中大放异彩的同时,也意味来自于欧美的荷赛文化(包括审美观点和新闻立场),被中国摄影界所接受、所认同。 [FS:PAGE] 顺便说一句,具有浓郁艺术气质(或者说就是彻底的艺术摄影照片)的《复制战争》在荷赛获奖,本身就是一次典型的文化事件。摄影人由此而争论、思考这是好事,可是我们也不能因之而飘乎,而偏执,而看不到这里面的问题,更不能照猫画虎,邯郸学步。 说了这么多,也未必说到点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