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拍领导人的照片是‘戴着镣铐跳舞’,不仅要求规定动作,而且对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这幅《温总理小学听课》,我对它的评价是‘夹着门缝拍总理’,这好像不符合规距?”在第四届“金镜头”颁奖盛典上,主持人张羽对获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温总理的2006》的拍摄者姚大伟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问题。 “从门缝里拍照片是狗仔队惯用的技法,但并不是他们的专利,把这种技法运用到中央新闻摄影上,就有它的创新,因为过去拍领导人,大家很少这样拍,如果运用恰当,从门缝里拍是应该允许的,而且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姚大伟一语中的,在点出了这幅作品获奖理由的同时,更让大家对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本期刊发的这篇文章,就是对中央新闻摄影创新的有益探索与深层思考,相信会对摄影记者拍摄此类新闻照片有所借鉴和启发。
中央新闻摄影的报道主体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是国内外读者关注的对象。拍摄好领导人的形象事关政治,意义重大。新闻摄影本应是客观记录的手段,但实际上却经常是摄影记者对拍摄对象的主观反映。在一次政治活动的摄影采访中,摄影记者立场不同,价值观不一,所摄取的瞬间和画面、所拍取的领导人形象也不会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在这个敏感的领域,摄影记者该如何创新,从陈规俗套中跳出来,拍摄到一些生动新鲜、自然感人的好照片,这是目前中央新闻摄影工作中应予以思考的问题。 这张从门缝里拍来的《温总理小学听课》(见右图),是去年教师节前夕,笔者到北京市黄城根小学采访温总理听课时拍摄的。在随总理走进教室后,没拍了几张,总理就微笑着说:“我看,就拍到这里吧,上课就不拍了。”退出教室后,笔者浏览数码相机后视屏后发现已经有了可供发稿的照片,但感觉一般。于是,笔者没有随工作人员去休息,而是站在教室外,寻找新机会。在从教室后门的窗户拍了几张,但发现角度不理想后,笔者又走到前门,透过门缝,看见教室里课堂气氛很活泼。当老师提问时,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笔者找准孩子们举起的手没有遮住总理的空档,从门缝里拍了这张照片。 照片发出后,被全国109家地市级以上日报采用。新华社摄影部业务通报中编辑部的评语是,这张照片用镜头语言表达了对课堂秩序、对教师的尊重;构图新颖,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抓拍瞬间精准,温总理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新华社营销平台用户意见反馈道:“构图巧妙、生动自然,着实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是国家领导人图片报道中的佳作”,“打破了以往拍摄、播发国家领导人图片的常规,给今后如何做好国家领导人图片报道提出了新的思路。”温家宝总理曾经两次当众表扬这张照片,说他很喜欢这张照片。 有人曾说,这张照片从门缝里拍很有新意。其实,单从这种拍法来说,并没什么新鲜。狗崽队不就是天天从门缝里拍照片吗?当然,从门缝里拍照片不是狗崽队的专利,只是他们惯用的拍摄技法。现在拿到拍摄中央新闻上,尤其拍领导人,拍在教室里听课就让人感觉有新意,因为过去很少人这样拍。 关于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 一、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需要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思维。有人说,创新思维来自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但笔者认为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学习,来源于平时大量积累的瞬间爆发和升华,因此加强自身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加强新摄影知识的学习。新闻摄影是借助摄影这种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新闻的。摄影记者要注意学习新的摄影语言和技法,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浏览鉴赏国内外大量鲜活的照片。同时,摄影记者要在千篇一律的模式中善于发现,敢于尝试,把照片拍活,拍出新意,避免单调,模式化、表面化和雷同化。当然,在学习和借鉴时,我们的摄影语言、照片评判标准,应当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不能老是套用西方的。其次,要在生活中学习。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摄影是一门艺术,可以从其他艺术门类得到借鉴启发。一个人的审美、生活品位,甚至对服装搭配的修养等都会对摄影产生影响,而日常生活中对画展、舞蹈、音乐、文学等的鉴赏,也会潜移默化地帮助摄影记者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摄影素养。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摄影记者还要勤于思考,注重感悟。当解决了摄影操作层面的问题后,摄影记者剩下的就是自身艺术素养、理论水平、生活阅历、思想深度等文化底蕴的问题了,而这些都会在摄影记者的摄影作品里有所体现。因此,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一定是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好的时政摄影记者一定是个政治敏感、思想有深度的人。[FS:PAGE] 二、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需要克服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创新思维依赖于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要形成开放式思维。在长期的工作中,摄影记者所积累的经验,有时会让记者推陈出新,但也容易对创新造成障碍,即形成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有人说,在摄影采访时,第一个拍摄想法往往都是常规的,要想创新,这第一个拍摄想法常常是要被否定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照片《它也想听听我们的座谈会》(见右图),是去年国庆节期间,温总理来到遭受特大旱灾的四川和重庆农村视察时拍摄的。10月2日,温家宝在重庆潼南县龙门村的一个农家院里与农民一起开座谈会,一只鸡跑了进来,温家宝笑着说:“它也想听听我们的座谈会。”在这张照片里,这只鸡就是一个很难得的视觉符号。它隐喻了农村的环境、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另外,有了这只鸡的出现,这张照片就活了,照片说明直接把总理的话写进去,照片就成了一张情趣照片。从这也可以看出来,他是个亲民的平民总理,有着平民总理的作风和幽默。 以往中央新闻照片在拍摄时,摄影记者多关注的是照片的庄重性、严肃性和仪式性,其实,照片中的人情味和情趣性也是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应予以考虑的。而要拍到有情趣性的新闻照片,摄影记者自己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情趣性和中央新闻题材不矛盾,不相悖,而且由于增强了情趣性,使中央新闻照片更加贴近读者,更加吸引人,进而实现了对新闻内在价值的进一步发掘。新闻信息的传播也因此收到了更加良好的效果。这些情趣性的瞬间,表面看起来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着事件的意义和本质。 三、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要注意拍好领导人形象。文字记者写人物报道,要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捕捉、提炼最能打动人的典型细节。文字和摄影是相通的。中央新闻摄影也要以人为本,要把那些过去被当成神的人物当成普通人来拍,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思想情绪,发现记录他们在活动中流露的常人的喜怒哀乐,抓住那些典型细节和感人瞬间,突出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情感,这样的摄影形象传播出去,生动自然,真实可信。而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敏感,要细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在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安全性问题。中央新闻摄影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要求记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中央新闻摄影首先要保证安全发稿,在已经有常规照片保底的情况下再寻求创新。 二、配套性问题。记者要强化创新精神,编辑和签稿人也要强化创新精神。编辑部要大力鼓励记者创新,尊重记者的创新精神。 三、渐进性问题。中央新闻摄影是个相对敏感的领域,很多读者习惯从中央新闻照片解读政治。中央新闻摄影的创新要慎之又慎,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循序渐进。虽然读者想要看到创新的照片,但这个创新度,受众的接受度,都是要考虑的。因此应谨慎地推动中央新闻摄影的发展。创新,具体到一张照片,如何把握,如何拿捏,关系到摄影记者的判断力,是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的体现。 新的时期给中央新闻摄影带来了新的机遇。新一代领导人开放务实、执政为民的作风,新一代领导人亲民的形象也给中央新闻摄影创新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中央新闻摄影创新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受众的要求,也反映了政治环境的开放度、宽松度和自信度。中央新闻摄影创新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跟上时代的变革,注入新的思考,采用新的观察角度和新的摄影手法以及新的摄影语言。当然,中央新闻摄影创新不可能一朝一夕有巨大的突破,但只要中央新闻摄影记者树立了创新意识,加强学习,长期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起色,一定会有好的结果。[F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