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剪裁照片 三思而行

2009-4-13 16:30| 发布者:| 查看:991| 评论:0

52届荷赛获奖作品初始的报纸使用比较

       郭建良

路透社中国摄影师Bo Bor拍摄的一组《四川大地震》获得52届荷赛突发新闻组照二等奖。这一组12张照片中有多幅当时就被海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了,《巨石下救出小女孩》是其中之一(见图一)。本文选择香港《南华早报》、英国《每日电讯报》、比利时《欧洲华尔街日报》和中国台湾《苹果日报》头版,比较一下不同编辑对这幅照片的不同理解、不同认识、不同处理,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不同传播效果。这些报纸的编辑无一例外都对原图做了剪裁。

一幅摄影作品一定要有一个明确主题,《巨石下救出小女孩》的主题就是表现救灾部队奋力营救被困灾民的行动和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为表现这一主题,一定要选择能够承载这一主题的主体形象。这幅作品中的主体形象是从废墟下救出的小女孩和救出女孩的军人。明确画面主体,接下来就是调动各种摄影技巧和造型手段突出这个主体形象。

《巨石下救出小女孩》在摄影构图上,采用圆形构图形式,将主体形象置于画面中心,这个位置又被称为画面的几何中心。从摄影构图基本法则和总体要求看,正中心被视为视觉的静止点,不宜摆放主体形象。但是,突破常规正是这次荷赛获奖作品的突出特点。

Bo Bor把主体形象放在“视觉的静止点”上,可是这形象依然很突出,因为作者非常成功地运用线条来突出主体形象。在一幅摄影作品中,线条不但可以将画面中不同的景物、人物、事物联系起来,还可以引导读者把视线投向主体。Bo Bor就充分利用线条这一特点和功能,画面上无论是有形线条还是无形线条都充分地发挥视线引导突出主体的作用。

从画面中的有形线条来看,左下角伸向主体的手,对读者视线有着极强指向和引导作用,仿佛把读者从画外直接带入画中,并随着它的指向走近主体。你开车在路上,前面有人指向一个方向你就会下意识地把方向盘打过去;即便是在街上闲逛,有人朝某个方向一指,你也会下意识看过去。这就是有形的线条尤其是胳膊和手这种特殊线条的视觉引导作用。将它裁掉,读者的视线在画面上就缺少了移动的指向,就不会迅速集中到主体身上,这势必会对突出主体形成负面影响。

《南华早报》1903创刊,为华语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报,也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它是对《巨石下救出小女孩》剪裁动作最小,只是将左边裁掉少许,胳膊还在、手还在,并无大碍。但是,就是这少许的剪裁也使得原图画面中主体形象的表现受到些许的影响(见图二)。

在运用有形线条突出主体的同时,Bo Bor也对无形线条进行提炼和运用。无形线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发挥作用。这幅画面上的无形线条主要就是人们的视线,右边三个军人的视线都集中指向画面主体。

线条的本质是运动的,因为两点之间有一种互相靠拢的吸引力,这种引力倾向于某一方时,线条就有明显方向性。这幅作品中所有线条都朝着画面几何中心的主体方向汇聚,比如作为陪体出现的右边那位军人的双手和左上角两位军人的手以及所有人视线。这使得教科书上一向认为是“死点”的几何中心有了生机,成为画面视觉中心。然而,有些大报的图片编辑在使用照片时忽略了这一点。

与《南华早报》小心翼翼的剪裁相比,英国《每日电讯》的动作显得大刀阔斧。

英国主流报纸如《卫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报纸的头版在图片的使用上,有一个与他国报纸明显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把照片剪裁成竖条特写。于是,原本横幅的《巨石下救出小女孩》被裁成几近方形的竖幅,左边的“巨石”和胳膊被彻底裁掉(见图三)。

编辑的初衷大概是更加集中地表现救人的情节。情节突出了,但是主题却削弱了。原图上巨大的石头与弱小的女孩形成强烈对比。军人的姿态又仿佛是在用身体挡住“巨石”救下孩子,画面中巨石对主题的表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它彻底裁掉了,主题的表现就大打折扣了。还好,剪裁后的照片虽然主体形象过于靠边,但是,视线引导突出主体的特点依然明显,这使严重靠边的主体依然醒目突出。《每日电讯报》是一个有着155年历史的老牌大报,在英国四家全国性“高级”日报中发行量最大。但是,就这张图片的剪裁来看,却与大报水准有些不相匹配。

这张照片被剪裁使用得比较好的是我国台湾的《苹果日报》,这份总部在香港的报纸在业界备受争议,很难列入“大报”行列,但发行量大。该报头版的图片使用相当具有专业水准,尤其在抗震救灾期间。2008年5月15日,该报在头版不仅是作为新闻照片,而是作为定位“大爱”的抗震救灾专版的题图大版面地使用《巨石下救出小女孩》。整版就一篇千把字的文章,介绍了谭千秋等几位老师舍身就学生的事迹,标题是描述谭千秋的“肉身挡万斤砖石师舍身就4学生”。三张照片中这一张占三分之二强的版面(另外两张是新华社发的谭千秋夫人给他擦手和被救的学生)。由于兼做题图使用,编辑对这幅照片做了大幅剪裁,思路和方法却与英国《每日电讯报》正好相反,裁掉了上边和右边的众多军人,原照片上用视线突出主体的特点没有了,用线条突出主体的特点依然明显。剪裁后军人和孩子的神情刚好处在画面黄金分割的交叉点上,成为视觉中心。整幅照片既突出两个人的神情,也突出了在巨石下救人的情节、突出那块巨石,表现出大灾面前人的互助与坚强和力量,紧扣了“大爱”这一主题(见图四)。

所谓大报,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舆论的中坚,都负有继承与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使命。这平时的《苹果日报》肯定做不到,但是,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它却展现出了大报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利时出版的《欧洲华尔街日报》,该报2008年5月14日头版也使用了拍摄“巨石下救出小女孩”这一情节的照片,但是编辑却选择了另外一张。从拍摄视点看,应该也是出自Bo Bor之手,按动快门的时间相差也就0.0几秒。不同瞬间,画面便有了天壤之别。相比之下,这幅照片上军人救人的动作(肢体语言)缺乏力量感,神情被小女孩的头发遮挡,作为陪体出现的右边那位军人的动作与主体完全不能呼应,显得与主题游离。两相比较才感觉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是多么的重要。

《华尔街日报》坚持百年的特点就是不用新闻照片,尽管14个月前21世纪媒体大亨默多克买下了这份报纸并亲自坐镇,大幅改变该报的属性和文化,但是,长期固有的风格和理念产生的惯性,使得这份报纸的编辑们一时还很难适应读图时代的读者胃口,很难适应每天在众多图片中选择,所以一时走眼也是难免(见图五)。

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对同一张照片在理解和把握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差别,而不同报纸的编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编辑理念以及报纸读者定位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照片使用也会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大家目标一致,就是尽可能使照片充分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一个优秀图片编辑往往点石成金,成就优秀的摄影记者;一个平庸图片编辑往往点金成铁,让优秀的摄影记者怀才不遇。

剪裁图片是编辑的权利。高手一刀下去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菜鸟一刀下去那就“昨夜西风凋碧树”了。这两种感受每个摄影人都体验过。编辑在剪裁图片时,要三思而行。影响图片编辑使用和处理照片的因素很多,其中,不同文化背景肯定会潜移默化起作用。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到,对《巨石下救出小女孩》理解和使用得比较好的两份报纸都是有着汉文化氛围和渊源的报纸。(作者是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技术教研室主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02:18 , Processed in 0.07093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