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揭晓的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中,《深圳晚报》摄影记者赵青的《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这幅表现汶川地震废墟上升起炊烟的图片受到“荷赛”评委的青睐,并非偶然。 就笔者所见,大地震第4天,2008年5月16日路透社就编发了“炊烟”题材的照片(见封三图一)。摄影师REINHARDKRAUSE拍摄的这张照片上,房子已经没有屋顶了,残垣断壁旁是往日的灶台,一位妇女正在做饭。她身边依然放着平日里的生活用品,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还有四川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的泡菜坛子。这些生活用品虽然露天摆放,却依然整齐有序。女主人带着口罩,但却依然如往常那样从容……
图一 美联社炊烟 在刚刚经历了八级地震的灾区,这是怎样的一种希望、怎样的一种顽强、怎样的一种不屈不挠、怎样的一种百折不回的悲壮啊!这个时间看到这样的场面,任何人都会在这“炊烟”中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莫大的激励和莫大的振奋,感受巨大的生命的力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里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句。是啊,一切希望都孕育在“餐饭”之中,“努力加餐饭”就是在灾难面前最积极的生活态度,真正可怕的是“不思茶饭”,那才是真正的绝望。废墟上的第一缕炊烟,是灾难中一切希望的起点。 “炊烟”图,让人在死亡的废墟上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几天前的汶川,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几天后的汶川,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因此,路透社这张照片第二天就上了海外许多报纸的头版。5月17日的巴西《圣保罗州报》头版甚至以六分之五宽的版面发表这张“炊烟”图。
图二 赵青炊烟
图三 新华社炊烟 5月20日,《深圳晚报》记者赵青也拍摄了他的“炊烟”(见封三图二、三),虽然从时效性上稍稍落后于国外同行,但画面上是夫妻两个人,悲壮之中又多了亲情的温暖,仍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很巧,几天后新华社编发了一幅“炊烟”图(见封三图四),不过这幅“炊烟”所表现的意义和前面两图不太一样。图片说明这样写道:“5月23日,在四川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王家君(左)在做晚饭。目前,这里的食品保障充足,受灾群众每天可在各救援物资发放点领取食品。新华社发。” 新华社编发的“炊烟”图,意在歌颂政府抗震救灾的措施和业绩。与前面两幅“炊烟”相比,新华社的“炊烟”画面上更多些乐观的内容: 做饭的人和看着做饭的人都在笑。 新华社这幅图片的用意虽然不错,但时效上差了许多,且略显摆拍的痕迹,因此在对读者的震撼效果上打了折扣。 这三张“炊烟”图从拍摄到编发以及获奖,生动地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媒介环境在用新闻图片传播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形式上的巨大差异。 一般说来,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相对注意满足受众对灾难的认知、对灾民的关注。同时他们对个体、对弱者的生存境遇更加关心,不以血淋淋的场景刺激受众,而偏重于表现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顽强。 因此在灾难新闻摄影上,灾民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个体的方式出现,以个体的生存状态来反映灾难本身。 赵青的“炊烟”更倾向于这一类新闻价值观,所以它能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而国内媒体在表现灾难事件时,更偏重从群体的视角,比如抗震救灾照片中多以群体形象出现,表现集体的力量。另外,在突发灾难新闻报道的主体定位上,关注党和政府救灾的措施和行动,或是直接表现领导人、救援军队的形象,或是通过灾民形象间接表现救灾成效。比如新华社的“炊烟”图上,其中男青年穿着迷彩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军人,他们的形象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意义。这样的照片很容易达成一种宣传效果,《深圳晚报》如此高规格地发表这幅照片,大概也着眼于此吧。■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01:40 , Processed in 0.07248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