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树与砍树

2009-5-12 16:18| 发布者:| 查看:562| 评论:0

     杭州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获得今年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后,那棵作为他拍摄对象的小桃树也就成了一棵名树。摄影界的朋友到西湖边游玩,一定会猜测哪棵是他镜头里的那棵树,甚至通过朋友多方打听线索要去一观真容,到了现场往往还会顺手照样拍上三两张。要是傅拥军在侧陪着,那他就更得义不容辞地带大家观瞻了——谁让你小子凭一棵树的组照就拿到了大家翘首盼了多年的大奖呢。
    不光是这些。傅拥军获奖后,杭州的一些媒体也有意识地来到这棵树前,采访在此拍照留影或者游玩的市民,问他们知不知道这棵树的照片获奖的消息。知道的当然会滔滔阐述自己的见解,不知的听记者这么一介绍,也同样会动跟这棵名树合影的念头。如果允许笔者戏说一下的话,这棵树照此下去,还真可能成为西湖边的“新新景观”呢。
    与之相对,笔者听说过这么一种现象:某某摄影家在某地拍了一张佳作,佳作恰恰是因为当时当地有树之类的生物当背景或做重要点缀。为防止他人再依葫芦画瓢,这位摄影家动了半天心思,决定偷偷把作为自己关键影像要素的生物给砍掉。
    傅拥军的照片获奖,让摄影界和杭州市民都动了找树的念头,足以证明优秀摄影作品的影响力及其引发的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即使有人来照着他的样子重拍一组,哪怕换棵柳树,甚至换个其他背景,是否还有如此声名呢?肯定不会。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砍树的哥们儿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当然话说回来,砍树者是怕后来者拍了同样的场景后又先传播出去,自己的心血就可能白废。可是,如果单想凭这样一张绝片去博大奖抬声望的话,恐怕在现实的状况下几乎已没有可能——谁还会把一个无说明、无意义、无地标性质的美妙风景画面当大作呢?要是作者有心像傅拥军那样长期关注一株植物及其周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变化,肯定就不会动砍树的念头了。
    找树与砍树表面看是格格不入的两种情况,风马牛不相及,但造成不同效果的影像却至少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摄影理念:前者有想法有构思,后者寄望于偶然所得。
    只是不知道,类似后者这样的“创作”方式还有多少?类似的想法是否还会在摄影界长期存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8 14:17 , Processed in 0.0169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