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藏兄弟,恩人们,我回来看你们来了!”

2009-5-13 12:25| 发布者:| 查看:551| 评论:0

“羌藏兄弟,恩人们,我回来看你们来了!”

  当西行的飞机在晚点一个多小时、平稳降落于成都双流机场时,我的心蹦蹦乱跳,在心底冒出一个声音。

  往事无法如烟。去年5月12日午后,我们浙江和北京的记者等8个人结束卧龙熊猫基地的采访返程,刚过了映秀镇百花大桥六七百米,便突遭强震。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处的映秀,正是震惊全球的8级大地震的震中。等我苏醒过来时,乘坐的别克商务车已侧翻路边,山上滚石如雨,重重地砸在车上。我们被压车底动弹不得,犹如虎陷囚笼,徒叹奈何。车子被越砸越扁,1/3已悬出路外,路下是几百米的峭壁和滔滔岷江。万分幸运的是,在煎熬了漫长的2个多小时后,忽然天降神人,使我们得以死里逃生。

  去年5月14日清晨,被救人员与救命恩人准备冒险出发走往成都。图为出发前,面向成都方向合影。自左至右为:郭小东母亲、郭小东及小孩、梁兴罗、顺克富、陈悟宪(作者)。图中4人穿着汽车上取下来的座椅套或物品包装袋,以御寒。

  永远不会忘记这3位恩人:顺克富,梁兴罗,郭小东。当时,顺、梁从茂县农村收购了一车莴笋送成都去卖;郭从小金县送61岁的母亲和小姨子的小孩去成都。他们也因地震被堵于百花大桥边,得悉后前来冒险营救。直到下午5时半,才将我们一行8人全部救出。

  今年4月25日下午3时多,我出了机场。不容我客气,郭小东已将我引到他的车旁:

  “你在四川期间,我全程陪同……”

  “老郭,谢谢您了!”

  坐进他的车里,亲切感,安全感,踏实感,一齐涌上我心头。由此,开始了历时一周的回访和感恩之旅。

  羌藏情――我和我的恩人们

  梁兴罗,郭小东,顺克富,分别是42、41、40岁。都比我小十多岁,但我都习惯叫他们老梁、老郭、老顺。因为,他们是我的再生恩人啊!

  郭小东一年多前在成都买了个二手房,与亲戚合伙做生意。母亲仍住在老家小金县两河乡雪山村。他经常在成都小金两边跑。

  老郭一家是藏族,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的来访。90多平米的房子,清爽而整齐。他妻子姓谢,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秀发披肩,清丽而贤淑,笑着给我倒茶削苹果。他们10岁的儿子,胖墩墩的,在成都上小学,此时用我的相机抢着给我们拍照。我向老郭妻子讲起老郭冒险营救我们的经过,她不时地点点头,笑笑。

  “说真的,当时去救你们,我压力很大的。我还有老母亲和小姨子1岁多的小孩在车里啊”,老郭回忆说,当时,余震一直不停,营救工作非常艰难,花了一个来小时,山上石头在不断地滚下来。“顺克富最勇敢,他带头的,边指挥边撬车。但我们真的是边救你们边犹豫……“

  听到此,我心里不禁格登一下。回想起去年9月底我支援青川震后重建返杭途中,邀顺克富来成都相聚时,老顺告诉我的一句实话,更是不寒而栗!――“当时我们是能救几个算几个”。我是第6个获救的,如果他们当时只救了5个就跑了,那我就……

  “非常庆幸,也真的非常感激!”我再三致谢。

  郭小东执意要亲自陪我去茂县。老顺、老梁与老郭,由于冒险营救我们,陌路相逢,他们3人相互认了兄弟。老顺对老郭叫二哥。还在去年地震中救了我们后,顺、梁的一车3000多公斤莴笋也丢了,生意没做成,还损失了不少,无钱返家,郭给了他们2000元钱作路费。自此,他们平时多有联系。而我和他们之间,则成了真正的同志加兄弟关系。

  “老妈妈,非常感谢您,感谢您生了个好儿子!”在顺克富家,我紧紧拉着他母亲的双手,真诚地说。这位羌族母亲,慈祥地笑着,仔细打量着我。

  茂县是山区县,自成都进去,平常只需4小时的车程,因为路毁车堵,我们竟花了足足14个小时。到达县城凤仪镇水西村老顺家时,已近晚上10点。

  “我妈今年大概70多了,”老顺说。老妈妈幼小穷苦,连自己的出生年月也不知道,但却蕴藏着羌族人民传统的纯朴善良品质。老妈妈叫来两个孙子,一一与我们相见。孙子长得清秀而机灵,一个上初一,一个上小学六年级,成绩都不错。一家5人,其乐融融。[FS:PAGE]

  老顺的妻子杨宗慧,端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满满一大桌菜,热情地催促我们快快吃,别饿坏了。老顺、老梁、老郭和我,羌、藏、汉三个民族的兄弟,围坐一桌,犹如一家人一般,举起了啤酒瓶,干了起来……是庆幸,是重聚,是感激,是祝福,什么都是。

  翌晨,来到老梁家。他家在凤仪镇坪头村,离老顺家二三里地。我们在他家吃早餐,也是挺丰盛的,我知道,这都是特意做的。老梁一家6人,两位老人都七八十岁了,也是一样的盛情好客,就是早餐也执意要我喝酒。我于是惟有双手举瓶,向他们表示感谢。

  这也是和睦的一家子。老人有7个儿女,却待老梁这入赘女婿如亲生儿子。老梁有两个小孩,大儿子已18岁,初中毕业了,在县城一家酒店做临时工。

  “当时地震发生时,山崩地裂,昏天暗地,尘土飞扬,地面裂缝时开时合,不断扩大……”老梁回忆说:将你们全救出来时,我们衣服已全部湿透,筋疲力尽了。我们也很担心家里,陪你们2天后,本来想赶回家去了。但一想到你们尚未脱险,放心不下,就又决定护送你们5个还能走的到成都去。一路上,特别是在冒险爬陡壁时,那3个姑娘根本上不去,全靠我们一边拉、一边推。当时我拉姑娘的手、托她们身体还很不好意思,顺克富就吼我:都什么时候了?现在是在救人呀!

  后来,我还从采访了他们救人事迹的阿坝日报编辑周亮处,获得一个感人细节:那天,他们好不容易救出了我们8人之一的钱国寅,顺克富与郭小东把他背到安全处,将自己的小包挂到了他的脖子上。问顺为什么?顺说:包里有身份证、驾驶证,想到已经救出一个人了,不知道后面自己会怎么样,这个包可以留个信息……他们真的是冒死救人啊!

  8级强震,郭、顺、梁3家也都遭受了创伤。老顺的房子二楼墙面裂缝明显,无法再住。老梁家的两边厢房全塌了。可是,在家人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在映秀冒死抢救我们!而且,后来顺、梁又在都江堰参加抢险救人好几天,直到20几号才绕道回到家里。

  我听说,当时没了顺克富的音讯,顺的老母亲天天以泪洗面。他妻子坚强地在空地上搭了个棚子,安顿家人。一面宽慰婆婆,一面不时悄悄上街去探听消息,排队借打卫星电话。而且,在这危难时刻,妻子将家里的粮食煮成粥,天天往城里送,递给落难滞留的外地人。等到丈夫回来时,家中只剩2斤米了……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多么朴实、善良,又多么的崇高!羌藏兄弟,感谢你们!

  噙泪忆――无私壮举有谁知

  我们的社会,最需要义举;我们的时代,最敬佩英雄。

  冒险救助我们的恩人们,就是如此。他们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在汶川、在阿坝州,在四川省、浙江省甚至全国广为传扬。阿坝州乡亲纷纷以他们为骄傲。

  再生之恩,何以言谢?作为受恩人,我自应知恩图报,尽力而为;作为新闻人,更应奋笔疾书,大力弘扬。

  遵报社领导嘱咐,刚回杭州的我,便自关房内2天2夜,含泪赶写亲历文章。5月19日,形成一篇15600多字的《噙泪的回忆》。

  20日,浙江日报和今日早报即用一个大版的篇幅,分别以《惊心动魄54小时――本报记者亲历汶川大地震》、《冲出汶川――5.12大地震历险记》为题,刊登;

  21日,浙江在线网站将《噙泪的回忆》全文发表,并配了我提供的26幅现场照片;

  24日,新华社发表了记者采访我的长篇通讯《 “感谢藏、羌兄弟救了我们的性命” 》,2500多字;

  28日,人民摄影报发表了采访我的《惊魂54小时》,配5幅照片,约2/5版的篇幅;

  6月6日,四川阿坝州委机关报阿坝日报用两大版,全文刊发《噙泪的回忆》,并配发寻找恩人启事。

  上述报道,被境内外不少网站转载。

  “我们这里出了救人英雄,也是我们大家的光荣!”当地干部说。据了解,茂县、小金县以及阿坝州等的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派员上门慰问,总结材料,荐评先进。阿坝州政府办公室干部张永成,主动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时任茂县综治办主任周斌,还积极发动大家为先进投票,并主动与小金县联系、推荐郭小东。阿坝日报编辑周亮深为恩人们的事迹所感动,想方设法寻找其他恩人……[FS:PAGE]

  作为获救者同时又是记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以各种方式宣扬他们这种无私救人的事迹并向相关部门作推荐。

  记得去年秋天,四川在线举行“评抗震救灾模范邀您推荐‘真心英雄’”活动。我得悉后,当天深夜便在网上“郑重推荐我心中非常了不起的英雄:顺克富、梁兴罗和郭小东”,并一节一节地贴发我的推荐理由――《噙泪的回忆》。也许是网管审得有些不耐烦了,给我发了一句话:“朋友,你在写长篇小说呀。”我立马请求:“完全是真实的,求您‘放行,’帮我发完……”所以,在此也应好好感谢四川在线!

  我所在的浙报集团,为了感谢3位羌藏兄弟的情谊,还专门拿出一笔钱,交我转给3位恩人,以示褒奖。令人欣慰的是,去年8月7日,顺克富被阿坝州委州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0月20日,他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并获奖励,受到省领导的接见。11月20日,顺克富还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司机”荣誉称号。这些耀眼的荣誉证书,令顺家客厅亮堂了不少。老顺指着墙面上的一些彩照,向我一一介绍:“这是与四川省领导的大幅合影,这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他说:“我还是第一次上北京哩!”

  同样获得荣誉的还有郭小东。

  “我也被评为阿坝州见义勇为先进了!”老郭悄悄地告诉我:上面通知来过了,还有1万元奖金,我还没回小金县去领呢。

  只有老梁到现在还没有表彰下来。但他还是一种平常心态。正如他与老顺、老郭所说的一样:我们是农民,见难相救是应该的,当时并没想过要去求什么荣誉。获奖没获奖,过着一如以往的生活。

  我则感到有些不平。于是拽着老梁找到县里。接待我的茂县政法委副书记王如兴告诉我,顺克富、梁兴罗是我们羌族人民的骄傲,梁兴罗的事迹也都整理好了,下一回他还有份的。

  “还得谢谢你陈老师啊!”快要告别时,老顺望着我,一脸真诚地说:这一年来,你一直对我们念念不忘,关心帮助,做了不少事情。老郭、老梁也接着说:“你地震后冒险拍的照片起了大作用,给了我们救人的证据,也给电视台报道提供了方便……” “不不,”我打断他们的话,“要感谢的是我,你们是救命恩人,我们怎么感谢都不会过。”我深知,他们的荣誉是用生命危险换来的。同时,正如他们所说,在冒险救人之时,谁也没想过日后要得什么荣誉。

  人贵有感恩之心。我会在心底永远记着他们。同时,他们患难相助的行为也是无声的启示:对遭受地震重灾的地区,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帮助?

  正是受某种责任感的驱使,死里逃生的我,去年夏天主动请缨,随着浙江省援建指挥部重返四川。在川北重灾区青川县对口支援的两个月中,我用我的笔报道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援建人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我深知,这是我所能做的一项回报……

  大团圆――意外惊喜如梦中

  让我特别欣喜的是,地震周年之际的这次回访,还十分意外地见到了其他一些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他们都是我一直在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人。

  他们是,安元平、安顺国――救援现场被我拍到照片里的2个人;还有刘顺林――给我们到成都向亲人报信的红衣小伙。我都一眼认出了。

  当然,这得感谢杭州电视台――自4月10日起,他们派出五六人的队伍,包括地震中和我一起历险的记者钱国寅、周吉,在灾区寻访了半个多月。在成都电视台的密切配合下,他们拿着我拍的照片到映秀等地“扫街”。“也真是神奇呀,我们想找的人竟全找着了”,采访组负责人王金声笑着说,“只要肯用心,上天也会关照的!”

  重访震中寻恩人,生死之交感慨深。当初我们在百花大桥边获救后,冒着大雨冷风余震,一直呆到5月14日清晨。为着求生,为着重伤员能尽早获得救治,我们决定采取主动:留下伤重的钱国寅、央视记者鞠博,委托脚伤的北京晚报记者王成照顾,其余5个轻伤者跟随顺克富他们冒险突围。经过11个多小时,艰难跋涉100多里,到达都江堰。留守的3位,所幸当天下午就由解放军护送到了映秀镇,随后分别获得救治。[FS:PAGE]

  杭州电视台安营在成都的如家快捷酒店。我来到时,安顺国、安元平正在钱国寅的房间。惊喜之中,我急忙上前握住他们的手。

  记得当时转移到稍微安全的路段休息时,我拍下的照片中共有7个陌生人。除了顺、梁、郭,其余4人不久悄悄地走了。我曾委托阿坝日报的同仁帮助寻找,并在报上发了照片和寻人“启事”,但总是没有下落。

  安顺国与安元平是堂叔侄。他们告诉我,还有2人叫安元斌、周小斌。他们是四川省岳池送变电工程公司成都第二分公司的运输队的人。他们运输队13个人,是专门为架设高压线往山上运送材料的。安顺国是队长。因山陡路窄,人力难为,全靠马背驮运,所以又叫驼马队,或干脆称“马帮”。

  驼马队当时恰好驻扎在百花大桥旁。地震发生后,上山割草的几个队员没有回来,他们就分头四出寻找。安元平与安元斌正好路过我们的车边,便过来帮助施救。后来,安顺国与周小斌也来了。

  陪同安顺国、安元平前来成都的,是送变电公司老板丁友杰。丁老板也是一位热心肠。他说,几天前在媒体上看到一条消息,发现里面照片上的4人是自己公司的,便打电话到外地叫他们。安元斌、周小斌分散在外,路远来不了。安元平、安顺国从乐山市赶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公司要表扬奖励他们。”

  我不停地感谢他们。与他们一一拍照留念。

  “地震当晚,你们挽留我住车上过夜。”红衣小伙刘顺林,在我的房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这次还是穿着那件红衣。

  “记得我给你写的纸条吗?”我说,13日一早,你坚持要去成都,我就写了纸条,拜托你捎去传信,告知我们的单位和家人。

  “记得。纸条我带来了!”

  “怎么,你到现在还没丢?真有心啊!”我要他快拿出来看看。

  “原件我留着好吗?做个纪念。我已经复印了。”说着,他掏出一张复印件,交给我。

  看着自己的笔迹,我百感交集――“求救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等8位记者赴卧龙参加‘新安认领奥运熊猫’新闻会返途,卡于百花大桥附近,遇强地震。吁请有关方面急救。”

  下面是我们8人的姓名和单位(或家庭)的电话号码。

  末尾,我还特意加了一笔:“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省长蒋巨峰”。我的用意是,尽量多给些联系的地方,提示他路上有电话就打。而蒋巨峰则是老乡,原本就熟。

  那是震后的第二天,大雨不停,路上的危险自不待言。刘顺林半路就成了落汤鸡,浑身是泥水,千难万险到成都天已很晚。到成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我们打电话。“有几个是借同事手机,有几个用公用电话打,没打通的,第二天早上再打”,他说,“打通一个,就用笔标记一个,纸上划的、圈的,都是我的记号”。

  终于,最迟到14日上午,我们京杭8人的家人或者单位,都分别得到了我们“活着”的讯息……这个消息,对于各自单位和家庭真是千金难买啊!

  “好小伙,你靠得牢!”

  我跟刘顺林说,当初我还真担心你的安全呢,怕你到不了成都,也不一定真的会去打那么多电话……

  “你千叮咛万嘱咐,我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办到。我也是当兵出来的,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言而无信!”他一脸认真地说。

  这次才了解清楚,今年22岁的刘顺林,曾在部队服役2年。他是贵州绥阳人,退伍后辗转来到成都,在国美电器店做保安。去年5月10日,他是请假去汶川看望女友的。12日中午离开汶川,没想刚到映秀就遇上了地震,而且和我们一样都是在震中。他在震后帮忙救了几个人,便又上路了,于是在百花大桥旁碰到了我们。

  “说来也巧,前几天我正在你们温州。”刘顺林说,我有个哥哥在温州工作,兄弟四五年没见了。去年底,我们相约回老家过年,春节后,我就随哥到了温州,呆了快两个月。前几天正准备回家,去上了一回网,QQ上碰到国美的同事。他告诉我有记者在找我,要我打个电话过去。于是,我就来到了成都。[FS:PAGE]

  “欢迎你到温州工作。”短暂交流,我们自然地成了好朋友,“今后如有需要我帮助的,请随时找我。”刘顺林朝我点点头。

  也正是巧中巧,这次成都行,还遇上了脱羽绒衣给周吉穿的小伙子。他叫马兴德,也是我照片中的一个救人英雄。

  那是地震后的5月14日7时,我们自百花大桥下的沙滩逃出来,涉污泥爬峭壁,上了213国道。8点多,终于来到路旁有房子(后来知道是阿坝铝厂)的地方,我舒了一口气,便转身以房子为背景拍了照片,想作个纪念。谁知这一拍,竟获得一幅极美的《震中情》:周吉小姐穿着红色羽绒衣,右手挽着一位陌生男士(加拿大华人),两只手、牛仔裤上全是泥,旁边还走着一个穿短袖的小伙子……。还在爬峭壁时,周丫头将东西全丢了,只穿了一件薄衫。后来上了公路不久,她又顿感太冷了,便向旁边的陌生小伙子马兴德开口借衣。马兴德二话没说,就脱下红色羽绒衣来了个英雄救美,而自己只留了一件短袖子。后来,大家又走散了,羽绒衣也留在了半路。

  这一次,谁知映秀的一位警察看了照片中的小伙子,说:“这人我认识,他是马兴德啊。”……马兴德今年24岁,四川郫县人。此前在卧龙工作,请假出来办事时,就在映秀遇上了地震。那位加拿大华人也一样在卧龙,他们车子也被砸坏了。谈起借衣故事,马兴德淡淡地说:“同为患难之人,她冷就让她穿吧,我不怕冷。”

  此度重访四川,想不到的竟是如梦一般的大团圆结局。

  这是4月26日晚上,在成都。救人者梁兴罗、郭小东、顺克富及安元平、安顺国、刘顺林等,和获救8人中的4人――我,钱国寅、周吉,北京晚报的王成相聚一堂,共同回忆,共同举杯,共同祝愿,共同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人生何处不相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2 03:18 , Processed in 0.0168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