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像论坛 荷赛的中国解读与新闻摄影的转型
作为中国摄影艺术节的常设项目,“金像论坛”聚焦于摄影发展的前沿。2009年8月2日,在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像论坛的首次讨论中,包括众多荷赛获奖者在内的中国一线新闻摄影工作者,新媒体发展研究学者,一起解读了荷赛获奖作品,分析传统新闻摄影在当下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中的现状,一起探讨了新媒体的发展给新闻摄影的带来的变化和契机。 此次论坛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推介部主任,高级编辑,2006、2007年两任“荷赛”评委黄文担任主讲兼主持人,其他主讲嘉宾有: 戴维·克拉克(David (James) Clark,新媒体发展研究学者、大连医科大学.英国伯顿大学.中英联合摄影硕士研究生班[PHOTOMA]主任)、何龙盛(新京报副总编)、常河(东方早报副总编,2007年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获得者)、傅拥军(杭州都市报摄影部主任,2009年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获得者)。
黄文: 荷赛与中国新闻摄影
我想先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摄影师参加荷赛的经历。荷赛从1955年到现在已经有55年历史,中间有三年没有举行比赛,所以到今年是52届。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有大批中国摄影师作品参加荷赛,虽然没有获奖,但不少作品入选荷赛影展,被当时欧洲的摄影界所了解。“文革”期间,中国与荷赛的联系一度中断。中国的新闻摄影第一次在荷赛获奖是在1988年,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三等奖。同年,荷赛获奖作品展在北京展出,在中国掀起“荷赛热”,中国的媒体开始通过荷赛了解世界新闻的动向。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荷赛在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中具有很高地位,有的中国摄影师甚至认为自己只要得了荷赛奖就可以功成退休了。1996年山东摄影师李楠的《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获39届荷赛艺术类单幅一等奖。此后中国摄影记者屡屡在荷赛获奖。2006、2007年,荷赛基金会邀请我去作评委。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第四位评委,最早的是中国日报的两位前辈郁隽民和冯锡良,他们分别于1983和1989年担任荷赛评委;2000年新华社的老记者夏道陵担任评委。2007后,每年都有两三位中国摄影记者获奖,而今年,七位中国摄影师的名字同时出现在荷赛获奖名单上。 在2009年的获奖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陈庆港、景长观、赵青(深圳晚报)拍摄的传统新闻摄影作品,同时也能看到傅拥军和赵青(中国青年报)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特编辑方式和呈现方式。而看到李洁军在《复制战争》用自己收集的玩偶再现历史上的著名战争场景,以及一些著名历史照片,并且在本届荷赛肖像类比赛中获奖时,大家一片哗然,不少人问:“这还是新闻摄影吗?” 我很幸运,06、07年连续两次参加荷赛评选,而就是在这两年间看到世界新闻摄影评价体系发生重要转变,越来越多的个人化作品出现在荷赛获奖作品行列中。我想,出现这种情况和因特网的发展以及电视24小时滚动播出有直接关系。
傅拥军: 我想要拍摄的是人与西湖的关系
我想借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的这组作品的形成过程。其实,在获奖的这9幅作品之外,我拍摄了大量西湖的照片。我在杭州工作,天天夜班,拍照的时间不多。我只能忙里偷闲,每天早上要送女儿上学后,到西湖边转转,就当是早锻炼,当然手里是拿着相机的。每次路过断桥旁的这棵树,我就停下来拍几张。我并不刻意地等,每次拍了就走。时间长了,积累了很多的照片。但是这一棵树只是我拍西湖的一个点。这几年我注意到拍西湖的人很多,出了不少画册,但大多以风光照片为主。我想作为摄影记者,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我的照片里拍摄的是人与西湖的关系。西湖边去得多了,照片中的很多人我都认识了,这组照片在都市快报刊登后,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说问,能不能给他们一份留个纪念。我拍西湖前前后后已经拍了8年,我本来想拍到10年再拿出来。但是有一次陈小波老师知道我在拍西湖,想让我拿去参加一个摄影节,她看到了这组照片,她说这组照片不错,让我继续拍下去。去年底,我把这组照片拿去参加荷赛,结果获奖了。但是我自己喜欢的还是这组作品中的其他照片,是这些照片一起组成了我对西湖的完整感受。我还会一直拍西湖,一直拍下去,因为她是我最熟悉的,也是我喜欢的。[FS:PAGE]
何龙盛: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众所周知,荷赛在中国所引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一项专业性的摄影比赛。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荷赛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介绍一下荷赛与中国的摄影师之间的关系。1988年荷赛在北京的展览是一个节点,这个展览以及此后的荷赛研修班让荷赛开始广泛介绍到中国,这对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冲击是巨大的,是启蒙的开始。我们的新闻摄影曾经历了一个宣传摄影的阶段,在90年代初,我们的新闻摄影开始回归新闻摄影本身,在那个时候我们对荷赛的态度是一种仰视。 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摄影师屡屡在荷赛获奖,好像我们已经走近荷赛。这是一个近视的阶段。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对中国摄影界最大的贡献在于,我们逐渐建立了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绝对主流的新闻摄影的人文诉求,30年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走近荷赛的时候,我们的大局观下降了,我们对荷赛的关注越来越转向技术层面了。当时国内对荷赛已经有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认为荷赛的影像过于模式化,你掌握了这个语法你才能获奖,才能参与这个平台上的游戏;荷赛的评审标准过于封闭,每年的评审结果出来以后第二年就有跟风;还有在全世界范围来讲,荷赛并不是唯一的专业新闻摄影奖项,欧洲、美国都还有很多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尤其是美国的一些新闻摄影比赛可能在奖项分类上比荷赛更科学、细致,与实际贴得更近。这种批评有轻视的味道了。在荷赛50周年的时候,我为《中国摄影》杂志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些批评对荷赛过于求全责备。 在21年的时间里,从仰视、近视到轻视,很短时间内我们经历了观念上的调整。现在我们需要用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来正视荷赛。 荷赛是什么?首先它不是广告摄影比赛,我们每年看到比赛结果的时候,没有必要期待有更多的视觉奇观;它也不是一个艺术比赛,我们也没有必要揣摩,是不是在那一瞬间,有摄影师来自火星的创意。它其实仅仅是一个新闻摄影比赛,以后可能会变化,但目前来讲它只是大众新闻摄影图片一年一度的评选。荷赛是一个筐,但不必把什么都往里装。当你把太多的东西装进去的话,你对它的看法就会发生混乱。 我觉得,荷赛的作品首先不是用来展览、收藏、切磋的,它最原始的动机就是传播,最终的获奖对所有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锦上添花。不应该指望荷赛评选担负起摄影本体的探索的责任,如果要说到对摄影本体语言创造,可能是卡蒂埃-布列松他们的事情。从组织参赛层面来讲,我们可以把荷赛看作一个媒体,只不过它的发行周期比较长期,一年发行一期,但是它对下一年产生巨大的引导。过去半过多世纪,荷赛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能力,它称不上完美,但是在专业知识上值得信任。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它最核心的价值观:“促进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荷赛获奖作品的手法和形式比以前已经有巨大的变化,但是以一贯之的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它的工作体系。它坚持的是:新闻摄影记者是这个社会的记录者、守望者、评判者、推动者。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这种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借鉴。我想把传承、张扬这种精神姑且称之为“荷赛之道”。 去年央视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的创始人陈虻去世,媒体报道时曾说过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用到我们今天对荷赛的解读上非常合适。
常河: 用新技术让自己的作品表达更有深度
我觉得还是要像何龙盛讲的,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荷赛。获奖对我来讲是人生的意外。得奖后,我在去年一年都在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班进修。我在大学是学新闻的,去年学了一年关于视频、流媒体的课程,对我来讲这是一些用更多的方式来讲故事的课程。[FS:PAGE] 在拍摄《动物园》这组片子之前我有很多困惑。我是2000年开始用数码相机拍照的,但是我发现我控制不了数码相机,拍出来的作品,鲜有独特的语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来我在东方早报组织视觉团队,我就退回去用胶片相机,因为我觉得有一些效果我起码能预计到。我是同时拍摄《动物园》和《玻璃盒子》两组作品的,当时走了十多个城市,不同的是《动物园》是用一个玩具相机、过期胶卷拍的;《玻璃盒子》用的是双反相机, 50度的反转片,在晚上长时间曝光后获得的影像。我希望获得具有个性的影像。《动物园》这组照片,其实是一些对当下我们人类自己的一些困境的思考,在拍摄的时候,我把动物当做人来看,我觉得失去自由的动物和我们现代人类有某些相同之处。 作为出生于70年代末的人,我们是伴随改革一起成长的一代,中国当前的很多人文景观、社会现象在国外是不会有的。我正在尝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品的呈现中。我觉得无论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还是新闻摄影师,需要掌握更多新的技术和新媒体来呈现这个巨变的社会。我们仔细想一下人类历史上的视觉呈现,任何一点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表达方式的变革。从最初的黑白到彩色,到现在影像技术变革的带来的媒体融合,摄影的变化也是如此。我特别主张摄影记者学新知识、新的理念,任何的视觉表达都跟技术有关,摄影记者需要借助新知识和新技术让自己的作品表达更有深度。
大卫·克拉克: 给中国荷赛参赛者的几点建议
如何在荷赛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当然就是首先要参加荷赛,当年我拍得最好的照片其实就忘了参加。然后我们需要考虑,到底需要把什么样的照片送到荷赛才能获奖。大部分荷赛获奖照片会有一些重要元素,比如浪漫主义,冒险精神、神秘感、理想主义等等。然而有人把参加荷赛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作了统计,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穷人、农民工、病人、环境破坏、妓女、和名人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参赛者对荷赛的误解。 据分析所有荷赛参赛作品,事实上只讲述了人类10%的世界,90%的世界并没有被讲述。参加荷赛,你需要的是与众不同,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故事。这就不难理解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棵树》会得奖,因为他和大多数中国摄影师参赛作品的题材不同,评委在看了一天陈词滥调的影像之后,这一组特殊的照片非常容易跳出来。当然每年的获奖作品发布以后,下一年就会有很多模仿者。上个月我在荷兰与荷赛基金会的人讨论时,他们估计明年参赛的作品中至少会有20到30幅关于全世界各地树的作品。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荷赛获奖作品中不会出现与上一年同样的作品,所以请大家最近不要拍树了。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对于荷赛的误解,认为这个比赛获奖的大多是一些比较暴力、血腥的照片。根据统计,获奖作品中只有7%的照片是相对比较暴力的,93%都是比较平和的,然而7%的暴力影像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使我们误解荷赛应该是暴力的。这是个误区,也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有暴力的影像才值得去参赛。 其次,你需要非常专业的图片编辑来编辑,而不是靠自己情感的选择,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的参赛作品被要求作详细的图片说明,可是在比赛的大多数时间里,评委并不会去看图片说明,只有在比赛的最后阶段,评委才会要求看说明。今年的荷赛总共参赛的作品是9.6万张,每张照片进入第二轮之前,只有不到2秒钟的时间被评委浏览,大概只有20%的作品会进入第二轮。所以你必须用视觉、用照片去说话。 第三点,让你的作品尽量在国际媒体上发表。如果你的照片在国际媒体上发表过,评委有了对照片的认知,了解影像背后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让你的作品在荷赛当中获奖的筹码。 另外,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目前中国在荷赛中获奖的摄影师,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完成选题,但是欧洲和美国的获奖者的很多专题都是在国外拍摄完成的。中国的摄影师需要用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但前提是需要有足够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如果你懂得摄影,又会英语,实际上从硬件角度,荷赛离你就非常接近了。[FS:PAGE] 荷赛的宗旨是去反映我们整个行业的状况,而不是去驾驭它。荷赛很多时候是站在一个很冷静的角度去看整个行业,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流媒体还没有进入荷赛的原因。荷赛也认识到流媒体的重要性,也在认证未来流媒体作品成为参赛的作品的可能性,因为流媒体是未来记者的一种方向,但是什么时候会被提到荷赛的议事日程暂时还不好说。不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佳能、尼康等高端相机,除了过去的拍照功能,还具备了摄像、录音等新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记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以前新闻摄影记者拍完静态照片就可以走了,现在影像报道如果放到网站上去,你还可以拍视频,可以告诉所有的人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视频给人更多现场的气氛,能够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但是流媒体这个词我们不能仅仅误认为是视频,实际上流媒体,应该是一个多功能、多媒体的概念。流媒体是要搭建一个多媒体的技术平台,这里面所有的过程、所有的元素都是可交互的,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多媒体当中进行转化。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新闻摄影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