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包容,以前没有纳入新闻摄影视线的技法、手法也渐渐成为其组成部分。新闻人渐渐达成共识,新闻摄影手法使用上没有对不对,只有合适不合适。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外线新闻摄影得以悄然兴起,有些媒体已经在版面上展示了红外线新闻摄影实践成果。但红外线新闻摄影还是新鲜事物,人们对此并不熟悉。为此,本文就红外线的基本特性、红外线摄影的兴起缘由、数码红外线照相机的改造机理、红外线新闻摄影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简要探析。
红外线摄影的来龙去脉 摄影是光线的杰作,没有了光线就谈不上摄影。地球上可利用的光来自于太阳,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红外线是1800年被发现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尔在研究热现象时发现可见红光之外有热能量存在,他把光谱中人看得见的部分光波称为“光”,把人看不见的光波称为“线”,红光以外的部分因此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摄影出现不晚,1910年,人们发现了可充当彩色红外线感光剂的特殊染料,并尝试拍摄固定场景的风光图像,当时得到一张图片需要非常长的曝光时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红外线胶片被发明出来,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和科学研究。后来,红外线摄影用于航空测量、医学、司法、文物鉴定等行业,慢慢也用于艺术创作。20世纪后期,红外线胶卷技术日益成熟,柯达HIE135、柯尼卡750、依尔福SFX200等实现批量生产,配套的红外滤镜HB720、Hoya R72、Wratten87等在技术上也日益成熟,摄影镜头在设计上也考虑了红外线摄影的需求,高档的镜头都有一个红外线专用的“R”标志,技术和器材的成熟和进步推动了红外线摄影的发展。 红外线摄影兴起的缘由 在传统的胶片时代,红外线摄影尽管在技术上成熟起来,但是远远不能普及,这主要受限于红外胶卷短缺、冲洗不便以及较高的费用。红外胶卷分为黑白和彩色两类,保存期非常短,而且多在每年的春季上市且数量不多。红外线摄影在拍摄照片时要用红外滤镜,因为阻光比较厉害,在取景对焦时比较困难,创作一幅好的图片不容易。因此,在胶卷时代玩红外摄影的人比较少,形不成气候。数码时代来临后,数码相机技术日趋成熟,摄影变得简单容易。红外摄影专用相机及具有红外拍摄功能的民用相机相继问世,人们可以对红外摄影进行探索。特别是普通的数码相机可以经过改造变成单一功能的红外摄影机,红外线摄影变得方便快捷,渐渐成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 专业的红外数码相机,有佳能的EOS 20Da与富士的FinePix S3 PRO UVIR、FinePix IS-1、FinePix IS PRO、FinePix S5 PRO等,这些相机大多已经停产或是警方专用,民用市场很难见到。有红外拍摄功能的民用数码相机有,索尼的DSC-V1、F707、F717、F828,这些相机大多只能在夜视模式下拍摄,使用有诸多不便,拍摄出来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一些特别设计的高档相机也能拍摄红外线图片,如中画幅的玛米亚ZD相机、小巧的莱卡M8,它们的ICF低通滤镜不在CCD(CMOS)前面,而是加装在镜头上,拿掉了再添加红外滤镜就能拍摄红外线照片。适马SD14ICF低通滤镜在镜头和机身的CCD之间,也可以拿掉换上红外滤镜实现红外摄影。 真正推动红外摄影发展的,是普通的数码相机,经过改造可轻而易举地实现红外线摄影,拍摄的方式方法跟普通摄影一样,拍摄的速度跟普通摄影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才方便地与新闻摄影结合。 普通数码相机改制红外线相机解析 现代数码相机成像的元器件是CCD或CMOS,接收的光线范围有所差异,但是大体相当。CCD感受光波的范围是380-1100nm,既包括可见光,也含有一定的红外线(780-1100nm),红外线的范围大致处在780-3000nm近红外的范围内。从理论上讲,CCD或CMOS感受红外光线一点问题没有,但是[FS:PAGE],照相机在设计的时候是以可见光为基准的,为了更准确更逼真地还原景物,数码相机大多是在CCD/CMOS感光元件前加装了ICF低通滤镜,以降低红外线对成像质量的干扰。当然,阻拦红外线不能做到彻底。正是利用这些透射过来的红外线,通过在镜头前安装红外滤镜就可以拍摄到红外照片,只不过曝光时间要很长,大约在1/8秒至30秒不等,因相机品牌与型号不同有很大差异,总体上讲要放在三脚架上才能拍摄到清晰的影像。 换个思路,既然ICF低通滤镜是阻止红外线的,那么只要拿掉ICF低通滤镜(可以拿掉而不损坏相机),把红外线“解放”,让红外线顺顺当当进入成像的CCD/CMOS就应该可以拍摄红外线照片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把拿掉ICF低通滤镜换成能有效通过红外线而阻挡大部分可见光的红外滤色镜,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有这样想法的专家们经过实验,大体上有两种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拿掉ICF低通滤镜后换一个透明玻璃,拍摄红外线照片时在镜头前加装红外滤镜;第二个方法是,拿掉ICF低通滤镜后在原位置换一个同大小等厚度的红外玻璃,丧失拍摄正常照片的功能,直接成为一台专职的红外线照相机。现在大多数红外线相机是用第二种方法改制的,因为取景、曝光、对焦与改造前没有差异,安装上镜头即可正常操作拍摄(对可换镜头机身而言),因此完全可用于新闻摄影。 用普通数码相机改造红外线相机,对相机没有更多的要求,专业的业余的乃至卡片机都行,大多数品牌和型号的相机都能改。需提醒注意的是,在没有经验和能力的情况下,不要自己冒然改造自己的数码相机,最好花钱找专业改机人员帮助,以免使自己的相机报废。在改造时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红外镜片的波段,滤镜波长不同通过红外光线频率起始点不同,阻拦可见光的范围也不同,如720nm滤镜,是指波长720nm以下的光线被截止,波长720nm以上的光线可通过。目前国内比较容易找到的红外镜片有630nm、680nm、720nm、760nm、850nm、950nm等品种,其中用850nm、950nm镜片改造的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是黑白红外线图片,用680nm、720nm镜片改造的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带有色彩的半红外线图片,因为经过改造的相机拍摄的影像大多是可见光与红外线混合光线成像,所以保留了可见光的某些色彩。 红外线图像后期调整 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图像只有两种色彩模式,一个是黑白的红外线图像,与普通的黑白摄影在表面上区别不大,实际上影像关系与正常的黑白图像是不一样的,黑白灰的位置、反差、明暗都有差异,因此黑白红外线影像不是原始意义的黑白摄影。用红外相机拍摄的带有色彩的半红外线图片,色彩因加装红外滤镜波长不同呈现的色彩也不同,与正常的彩色图像差异非常大,很多色彩消失了,尚存的色彩在红外线画面上表现出来的也不是现实中的颜色。 用改装好的码相机拍摄红外线图片时,为在回放显示屏中看到拍摄到的效果,首先要手动设置白平衡,一般是以室外充足光线下的草地为参照物拍摄一张图片,然后以此为标准样张手动设定。如果想拍摄RAW以外的格式,最好把白平衡设置准确。使用RAW格式拍摄时,白平衡设置准确与否问题不大,可在后期处理时调整。最好的RAW处理软件为Capture One PRO,调整幅度可参照色调需求或经验,没有绝对标准,调整好后,转换成JPEG格式输出,然后再用Photoshop软件进一步处理。 在Photoshop软件中,JPEG红外文件有相对格式化的处理方法: 1.图像→调整→自动色阶; 2.图像→调整→通道混合器; 在通道混合器面板中,输出通道选择“红色”,在源通道选项中,红色由100%调整为0%,蓝色由0%调整为100%;之后把输出通道选择为“蓝色”,在源通道选项中,蓝色由100%调整为0%,红色由0%调整为100%。 使用Photoshop其他[FS:PAGE]调整工具细微处理,如反差、亮度等。 调整后的图像别具特色,但是红外线摄影得到的影像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红外线摄影用于新闻摄影的最大疑虑之处,也是最受人质疑的缘由所在。 红外线新闻摄影的可行性 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使用的器材包括照相机、摄影机(指电影)、摄像机、手机、家庭DV等;狭义的新闻摄影,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报纸、杂志和网络为载体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而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摄影的定义和内涵都说使用相机为工具,并没有明确哪些相机可以使用,哪些相机不能使用,因此使用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图片作为新闻图片,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新闻摄影具有很多特性,如直接性、现场性、瞬间性、形象性、可复制等,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得到的图像同样拥有,因此说用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影像不影响新闻视觉的表达。 从新闻摄影的发展来看,最初的新闻摄影在传播上是采用木刻的形式,传播的图像与实际场景是有差别的。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进步,黑白新闻摄影渐渐成为主流。黑白摄影是不能与人眼看到的全色彩景致一一对应的,因此对场景和人物的描绘在颜色上也仅仅是大体上吻合,这个大体吻合还需要理论家进行理论的阐述和教化,属于强行推行的思维模式。只不过时间一长约定俗成,人们习惯了这样的简略和表现,把黑白视觉当成了多彩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红外线展示的不完全色彩,与黑白影像完全可以媲美,只不过需要在理论上阐述完善,在视觉上要逐渐适应。当然,随着彩色印刷的盛行,特别是数码时代的来临,全彩色已经包围了人们生活的一切,现在回头看黑白、看红外,可能觉得更另类而已。 新闻摄影是多样化的,拍摄的题材和风格可以多样化,拍摄者的思维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对新闻摄影而言,相机只是一个获取影像的工具。如今的数码摄影已经完全普及到日常百姓生活之中,手机摄影、摄像机定格摄影、视频及监视器截屏、针孔摄影、LOMO摄影等等,五花八门,都可用于新闻摄影的表达,只要表达得恰到好处都能用于传播,现代的传播概念不仅仅是纸媒体,更多的是网络媒体。红外线新闻摄影在网络上传播已经兴起并成为事实,在传统的纸媒体上也有探索性的应用。2009年7月1日《人民摄影》一版,在报道《闻子和他的希望小学》中使用了两张红外线图片;2009年11月20日的南方都市报,用跨版版面刊登了一组反映深圳人文风情的红外线专题图片;2010年1月5日,杭州的都市快报在刊发“快拍宁波24小时”作品时,也刊出了一幅红外线新闻图片,实际上也是承认了红外线新闻摄影的既成事实。 红外线新闻摄影适合的题材与风格 现在人们改造相机实现的红外线摄影,多是带有一部分可见光成像的半红外线摄影,黑白摄影中掺杂着部分彩色,因此下面在讨论红外线新闻摄影时是以这种成像模式为参照起点的。 红外线图像与正常的彩色图像差异较大,在画面上可呈现飘渺、诡异、梦幻、恬静等征兆,因此新闻摄影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使用红外线拍摄。庄重正式的场合就不适合,如领导人礼节性的会见;色彩要求纯正的地方不适合,如升国旗时要求国旗的色彩不能有偏差或变色;画面产生歧义的时候不适合;有丑化被采访人物可能性的不适合等。因为如此,红外线新闻摄影必须要结合红外线的特性,发挥红外线的长处,避免红外线带来的失真。 红外线摄影对景物有自己独特的感光特性,与可见光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在红外线摄影时,吸收红外线的物体在拍摄时容易变成深色或黑色,如蓝色的天空、流淌的河水;反射红外线的景物颜色变浅或发白,如[FS:PAGE]绿地、树叶、蔬菜等,因为叶绿素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更强;红色在红外线光线下的成像变成浅色调。红外线的穿透力较强,在薄雾天气情况下拍摄到的红外线图片比正常摄影的图片清晰度高很多,因此更适合航拍和环境摄影;红外线可以透过车窗的贴膜拍摄到车内的人物,可以拍摄到戴墨镜人的眼睛;使用红外线相机拍摄人物,人的皮肤细腻、洁白,人的头发可能出现黄色或红色,人物眼珠呈特别的灰色,人穿的服饰与真实的色彩有差异,原来很亮丽的对比色在红外线摄影中可能很协调。红外线摄影要避免自己的短处,在阴天和室内没有红外线成份灯具照明的场合尽量少使用,室外红外线摄影容易在光线良好的时候产生眩光和白斑,应尽量选好角度避开光源的影响。 红外线摄影便于营造正常摄影无法营造的氛围,适合于表现特定的摄影题材。拍摄精神病患者、夜游症等题材,可以用红外相机模仿病患者的视角看事物;留有心理和身体创伤的题材也可采用类似的表现方法。红外线摄影容易营造浪漫的氛围,因此在婚礼摄影和与喜庆相关的新闻现场可以尝试拍摄红外线拍摄。因为光影独特,可以在有红外线照射的室外拍摄新闻人物肖像,或是在摄影室中通过专用红外线灯光拍摄人物个体或群体。拍摄的图像,在红外线强的地方获得的影像对比度大,在红外线弱的时候获得的影像比较平淡,摄影者可根据需要表现不同的情感和主观倾向。红外线新闻摄影能够营造特别的气氛,在画面控制上或简洁或更有冲击力,在形式上比较新颖独特,这些都为红外线新闻摄影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闻摄影探索无禁区,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中国新闻摄影走向繁荣、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数码红外摄影手册,David Bushch著,谷春梅王敏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利用普通数码相机进行红外摄影探析,大众科学,P47-P49,2009年第一期; 视界外的世界——红外摄影,P48-P55,数码世界(B版),2007年05期; 数字红外线摄影,照相机,P55-P57,2005年第7期; 《中国红外摄影在线》(http://www.cirphoto.com/)“红友茶座”中的资料。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1 18:03 , Processed in 0.13402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