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任悦:歪批荷赛

2010-2-12 11:02| 发布者:| 查看:461| 评论:0

  网易探索2月11日报道 我和荷赛没有过节,对我而言,从一个荷赛的“粉丝”发展到一个以挑剔眼光看荷赛的旁观者的这个过程,是我在学习观看方面的一个进步。“看”的问题远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借荷赛,我想分析的是我们在观看上存在的一些顽疾:

  视而不见?

  2006年,获得肖像类一等奖的摄影师Nina Berman的作品吸引了我的视线(上图):

  这张照片讲述了在伊拉克前线的一次炸弹爆炸中被烧伤的陆战队士兵和他的女友如期举办婚礼的故事,但画面中女孩情绪哀伤,她的眼神仿佛充满了困惑和怀疑。

  得奖的是单幅作品,我在检索到摄影师的网站之后,发现了有关这个故事更多的图片(如下图):

  两相对比之下,这些照片显然没有获奖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强烈,寓意深刻,但这些得奖之外的照片却改变了我仅仅观看一张照片而获得的印象,而且它们似乎更为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无论在怎样的不幸中,生活仍然要继续。

  每一张单幅照片都是时间的一个切片,而面对发展中的事实,这样一个切片所带给我们的世界究竟有多可靠?评委和摄影师为什么会忽视摄影师一个系列中的其他照片,忽视那些照片中所记录的乐观和欢乐的情绪,而选择这样一个切片来代表故事的全部?这种立场十足的“视而不见”的态度,显然是评委为了刻意制造某种效果而进行的取舍。
 
 热门题材?

  评委对某些热门题材的关注,同样也是一种“视而不见”。

  在荷赛的一次颁奖讨论会上,有人提出:我们能否不要再评选类似“中国体操”这样的作品获奖了?

  1983年,摄影师Gérard Rancinan拍摄的《中国备战奥运会》作品,获得了体育故事类别的一等奖。

  以下这几张照片是摄影师Tom Stoddart拍摄的中国体操学校,1993年,这组照片获得了体育图片故事二等奖。

  2001年,中国摄影师贾国荣凭借《训练中的体操运动员》获得当年体育类单幅三等奖。

  最近一次有关中国体操题材获奖的是邱焰,2004年,他拍摄的李小双体操学校,获得图片故事三等奖。
 

  为何这些题材相同的作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甚至到21世纪在荷赛中长久不衰,这些照片不仅画面雷同,连图片说明也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热门题材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类题材是容易出画面的作品,这使得摄影师青睐拍摄此类故事,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的获奖,还反映出了评委们在文化认知方面存在的刻板印象。对于西方评委来说,中国体育运动的崛起被媒体反复报道,从而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刻板印象之一。在众多的中国题材中,一些本地人感兴趣的题材可会被忽略,而热点题材则成为对于西方评委辨识度高的作品。

  追逐热点题材,寻找认知上的熟悉感,说明荷赛作为比赛的局限性,评委在短时间浏览大量作品,来不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种评选模式只能让符合评委认知的一些范式更容易获得认同,因此,荷赛的获奖作品只是世界的一个侧面,而且更可能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侧面。

  正确的“偏见”?

  检视荷赛历年的获奖作品,反映边缘人群的图片故事是最为常见的题材,这类故事时常引来观者的唏嘘。

  摄影师阿龙瑞宁格(Alon Reininger)所拍摄的艾滋病患者绝望的目光的照片成为1986年的年度大奖作品,这位摄影师也是最早关注艾滋病问题的摄影师。
 

  随后,1987年,摄影师Jane Evelyn Atwood记录一位艾滋病最后三年和疾病搏斗的故事获得了日常生活类三等奖。

  1990年,摄影师Therese Frare 反映艾滋病患者临终时刻的作品获得了当年一般新闻二等奖。这张照片还因为被贝[FS:PAGE]纳通用作广告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同年, Frank Fournier因为报道通过母婴传染和输血等问题而染上艾滋病的幼儿的故事而获奖。
 

  1996年,摄影师Stephan Vanfleteren开始披露艾滋病在非洲大陆蔓延的艾滋病的情况,2000年,Gideon Mendel报道了南非一位公开自己艾滋病身份的女性的故事,画面中的妇女拍摄这张照片一个月之后去世。

  2000年,Gideon Mendel报道了南非一位公开自己艾滋病身份的女性的故事,画面中的妇女拍摄这张照片一个月之后去世。

  荷赛获奖者所报道的艾滋病的故事,也是一部记录艾滋病侵扰人类的视觉档案。摄影师深入疾病患者的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发人深省的档案,他们工作的价值不可否认。但是从更为广义的范围来看,这些照片所营造出来的孤独感,沉重的色调,病人脸上痛苦的瞬间,体现了这些照片中存在的一种“正确的偏见”:边缘人群的生活必定是边缘的。摄影记者在拍摄这类故事的时候,往往从一个既定的视角――强调被摄对象的边缘化和痛苦。这种做法虽然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但又仅仅停留在打动人心的层面上,照片中人的生活并不能在这些片断的照片中得以全面展现,而且之后的故事读者也无从得知,比如,他们因为这些照片而获得帮助了么?――这似乎不是这个比赛所关注的问题和真正能完全承担的东西。

  业内人士的狂欢?

  尽管荷赛在公众层面有着很高的美誉度,但追溯它的发展历史,荷赛其实是一个非常“业内”的比赛。

  根据来自荷赛网站的信息,荷赛的前身是荷兰一项全国性摄影比赛,1955年,这个比赛扩张成一个国际性摄影比赛,比赛的核心目标是交流,因此,展览和教育也成为除了比赛之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流”这个目标的提出看似简单,但对于五十年代的新闻摄影,意义却非同一般,刚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摄影记者的印象还停留在战地摄影师的形象,甚至连“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这个单词也才刚刚发明出来不过十几年而已。此时,一个全球化的,具有独立评价体系的比赛,则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这使得荷赛迅速成为团结世界各地职业摄影师的“摄影记者之家”。

  在荷赛刚刚开展的时候,只有来自11个国家的42个摄影师的300幅作品参赛,而目前,每年都有125个国家的超过5000名摄影师投稿,其影响力与权威性的增加,对于西方职业摄影记者的影响就是,“荷赛获奖者”是颁布给他们的一个身份认证,这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图片编辑的信任,从而拿到更多的任务。

  荷赛组织者似乎有一种使命感,要给这个行业划分一个领域,建立一种标准,它所强调的,一方面是“新闻”,战争,灾难,突发事件――这些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照片是荷赛青睐的,另一方面是“摄影”,对于那些日常题材,照片的视觉表现必须有独到性,摄影者要用一个完全超出普通读者视觉感受力的画面使其吃惊,从而拉开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区别。

  这两个策略在新闻摄影发展的初期,即照相机和采访权只被少部分人掌握的时候,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这种“业内感”已经逐渐成为荷赛的包裹。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闻现场是视觉的孤岛,突发事件被路人用手机记录下来,数码相机使得摄影者更为大胆地展开视觉探索,这时候,新闻摄影的专业性究竟何在?有人说,荷赛近些年越来越艺术了,从用语意清楚的视觉信息来呈现新闻事件,到用多义的视觉语言来阐释新闻事件,这是荷赛为职业摄影记者搭建的一个新的具有“业内感”的壁垒,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

  只要荷赛仍然仍然只把这个比赛当作呈现“专业摄影记者”优秀作品的平台,认为其提供给观者的是职业摄影记者的佳作,这些作品恐怕只能收获短暂的“视觉惊奇”,并不能实现它们的信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事实“切片”存在的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在语意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照片作证”已经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定律。这样看来,如何创造语境给读者阐释它的获奖作品,而不是简单的展示作品。

  让观者认识到观看问题的复杂性,也许应该成为荷赛的下一个目标,也就是说,是荷赛从业内走向读者的时候了。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作者:任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1 18:27 , Processed in 0.0700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