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瑞琪
韩
宇
影像已不再是现实世界的影子,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人们第一手的经验来源和知识构成。因而,任何有关影像的消费不再仅仅是普通商业行为,而是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的意涵。伴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张,由影像传播和消费所引发的社会认知方式的变化和文化浪潮反过来再次塑造了现实世界。
影像是个性化产品和消费不尽的资源
摄影影像在视觉影像中始终处于一种独特地位。它既超越了此前的绘画、雕塑等传统的影像载体,在文化艺术普及与影像产品大众化和商品化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推动作用;也有别于后来的电影、电视等影像载体,它不是一般化的现实记录,“摄影是一种过分的强调”,它直接、坦率地暴露出摄影者的注意、意图、价值观和对纷杂生活的取舍。当观赏者选择观看一幅图片时,不管他本人价值和审美取向如何,已经被动接受了摄影者为他选择的“一条狭窄的通道”来体验、评判客观现实。不管这种“客观现实”是否超越观赏者的个人经验,是否对观赏者产生积极影响,图片都架构起“心灵对话的通道”。
摄影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录世界,而在于解释世界—以个人角度解释世界,就如同个人日记一样让人珍爱,它比活动的连续影像更便于人们记忆—以为摄影是完全客观的记录载体的想法过于天真。其实,摄影者并非渴望再现一个真实世界,而是按照个人意图重构一个“他的世界”,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而这种虚拟的真实和现实的差距正是人们所欣赏和追求的。因此,根本无须担心摄影和图片会在电子影像的时代退出历史舞台,它总是因个性化特质获得人们的垂青,以另一种方式在新的媒介上获得重生,而且更加生机勃勃。
图片库的商业和社会文化价值
苏珊·桑塔格说,“照片把过去变成可消费的物件”“图片能以最直接、实效的方式煽动欲望”,给人以幻想和诱惑。在发达的商业社会中,图片被广泛地用于商业用途,特别是广告,今天全球
80%的图片市场被商业图片所占据。
影像是永不枯竭的资源,人们对图片的消费和着迷给经营性图片库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自
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日起,图片便有了库存。在之后的170年中,欧洲和美洲出现数不胜数、大大小小的图片社,它们的图片库储存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影像资源。通过竞争、联合、代理、并购,分散的资源渐渐聚拢、整合,造就了今天全球图片市场的巨擘,一些固守信条、拒绝收购的独立图片社在巨擘的阴影下艰难度日。暂且抛开其中的商业价值不谈,一个庞大、高效、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图片库,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百科全书。它是传播文化的航母,出版、广告、影视、教育、新媒体,都是它的疆域。谁控制了影像,谁就是现实世界的塑造者。
盖蒂图片社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影像供应商,占有全球图片和影视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这个迅速崛起的全球图片巨无霸的成功主要是通过收购不同领域内有实力、有潜力的优质资产而迅速填补了自己的空白,用滚雪球的速度实现快速扩张,最终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收购,成为创意图片、体育图片、娱乐图片、新闻图片等领域的佼佼者。作为业界霸主的盖蒂对于图片市场中的新兴产业也给予了足够重视,通过收购微利图片库,改变了其高高在上的高端形象,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98年,刚刚起步3年的盖蒂迅速开始了网络服务,借助互联网将其采集和营销的触角伸向全球,打造了最庞大、最先进的在线图片库。这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需要打造有竞争力的国家图片总汇
目前中国国内在线图片库虽不能说多如牛毛,但也难以计数,很多平面和电子媒体、各类摄影协会,还有一些行业协会、组织都有了自己的图片库。然而这些图片库要么内容单一或是用途单一,要么缺少权威性,要么缺少获取的便利,因而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国内还缺少一个综合性、权威性、专业化、专题化的在线图片库。
综合性是指图片的类别和用途不仅能满足出版行业和媒体的需求,而且要能满足更广阔的商业、广告市场以及个人市场等多元化的需求;图片库的社会功能不仅是商业性的,而且应该扮演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图片库存储的影像,不仅包括照片、漫画、图表,还要包括动画等视频影像。面对全球化商业社会的来临,面对传统电子媒体、新媒体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具有全球眼光和战略宏图的图片库,都需要在图片库的内容建设上符合世界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权威性是指内容准确、翔实,经得起科学和历史检验。权威性以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基础,以专业性为判断的标准,在公众话语权得到彰显、传统权威机构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挑战的时代,权威性必须以服从真理作为唯一选择。
专业化是指图片库要有专业管理、专业分类、专业搜索和专业服务。对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对资源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整合,使其充分发挥潜在价值,增加可重复利用的“附加值”,这是提升图片库竞争力的一项关键工作。每张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都会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属性以及不同的利用价值。这些内涵、属性和价值的发掘主要通过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对入库图片进行重新“定义”和重新整合来实现。一流的图片库都重视为图片添加关键词,每张图片有
10个至20个关键词可大大提高图片的使用率。关键词既是对图片内涵的概括定义和定性,也可能是对画面的专业性描述或提示—全文检索系统不一定能帮你找到你真正想要的内容,而关键词可以为图片的使用者提供很好的帮助。过分精细的分类往往对使用者并不能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而模糊分类则能避免个人在分类操作中的失误和偏差。
所谓专题化既是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对图片的综合利用价值进行再次发掘和提升,也是为使用者提供特色服务的另一途径。正如在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例子一样,将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图片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加工,将会衍生出具有创意的新产品。从这个角度而言,图片库完全可以称得上创意产业。图片库为社会提供的不仅仅是商业服务,更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传播文化的平台,它可以具有一定公益性,服务于各类教育机构。基于上述,新华社需要加快打造具备以上四个特色的国家图片总汇,使新华社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更上一个台阶。
建设国家图片总汇的途径
建设国家图片总汇的途径就是“整合”和“创新”。整合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整合。
整合必先有架构。国家图片总汇的构架至少应该包括新闻图片、专题图片(此处指的专题图片指经过后期编辑创意形成的再生产品)、图片故事、历史档案图片、商业创意图片、图表动漫等几大类。从图片来源而言,这里面包括了新华社记者作品、签约摄影师作品、外通社和图片社的代理作品、中国照片档案馆征集的档案资料等。资源整合的手段可以是联合、并购,也可以是代理。比如明星、娱乐、时尚类图片,仅依靠新华社记者和签约摄影师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较大规模、在目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如代理或并购这个领域的专业图片社。像新华社所缺少的一些科学性很强的图片,可以考虑与有关单位合作,比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所拥有的植物、动物图片库。此外还有一些行业性图片库和专业性档案馆、博物馆,影像资源也可纳入国家图片总汇。
其次是内容整合。
前面所提到的专题图片就是内容整合的体现,国家图片总汇的专题化特色即体现在这方面。这项工作绝不等同于值班编辑对新闻图片的简单处理,而是一项由创意人员和专业图片档案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高附加值的创意劳动。
第三是环节整合。
在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图片库和中国图片总汇现有基础之上,需要对资源的采集、编辑(包括初级产品和创意产品、衍生产品的编辑)、管理、营销、技术保障等环节实现真正的整合,而不是各自为战,各管一段,不顾其余,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样,国家图片总汇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流图片库的标准,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符合社会的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资源的采集环节上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和用户意识,需要为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进行分类采集。也就是说,作为摄影师和摄影记者,拍摄思路、拍摄手法、拍摄内容都不能单一化和简单化,不能只为新闻媒体服务,更不能只为报纸服务。杂志需要的照片跟报纸需要的照片不同;而商业创意照片的拍摄则更是完全不同的门类。只有从源头上使我们的照片具备这样的素质,在后期才能加工出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种类丰富的产品。而营销和技术保障环节同样要有职业化的服务意识,用户随时拿起电话能不能立刻找到营销人员,购买到自己迫切需要的产品;网站出了技术故障,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都直接影响用户(顾客和资源提供者)在瞬间决定是否选择使用你的服务。
所谓创新,也就是与其他目前取得成功的商业性图片库不同的是,新华社的国家图片总汇不能仅仅是个商业性平台。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是事业性公共服务机构,国家图片总汇在面向国内这方面应该具备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功能。这种公益性就体现在前面所提到的国家图片总汇要建成为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平台,为提高民族的视觉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做出重要贡献。(作者分别是中国图片总汇总编辑、新华社摄影部记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0:00 , Processed in 0.06952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