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应该如何既确保读者的知情权,又不因过度渲染残酷的现场景象而对当事人及公众造成伤害,这个尺度非常不好把握。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摄影要强调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因为这也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良知。可是,在前不久的海地地震报道中,我们却发现国际不少媒体突破“9·11”、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报道的尺度,大量展示“身体恐怖”的照片出现在报纸头版,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在灾难发生的第一阶段,惨不忍睹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会随处可见。如何进行图片报道?国际媒体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是,被困者只拍局部,遇难者只拍遗物,避免直接展示遇难者遗体。比如英国《卫报》在报道中国汶川地震时,头版照片拍摄的是废墟上散落的书包和残破的课本、遇难姑娘的美丽的照片,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拍摄手法,展示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给读者留下联想、体会、感受的丰富空间。这种既没有影响到新闻信息的准确传播,又避免了对读者和当事人的伤害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可是,在海地地震报道中,《卫报》却放弃了曾经坚持的原则,直面遇难者遗体,不惜展示“身体恐怖”。2010年1月15日,《卫报》头版出现了清晰的遇难者遗体照片;3天之后,头版再次出现尸体照片:一辆被丢弃在路旁的大车上装满了尸体,一位老者蹒跚着从车旁走过的同时,麻木地看着那些尸体。 一向被视为高级严肃报纸的《卫报》都不惜“越界”,那些受众广泛的“小报”更是肆无忌惮。1月15日,许多国家报纸头版都出现了由法新社编发、Juan Barreto拍摄自太子港某停尸处的一张照片。画面上,一位幸存者跨过遇难者的尸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踏着遇难者的尸体,在寻找亲人的下落。加拿大《太阳报》(Le Soleil)、美国《快报》(EXPRESS)等报纸甚至还以杂志封面式的设计方式整版地使用了这张照片,对读者的感官构成强烈刺激。这也是最近几年国际主流报纸重大灾难图片报道中极少见的悲惨照片。印度洋海啸的时候,极个别的报纸头版也曾出现过满目尸体的照片,但是那只是远距离拍摄尸体的“空镜头”,画面中没有幸存者在尸体间走动,也不是那样的真切。 1月15日,加拿大《多伦多太阳报》《渥太华太阳报》《温哥华太阳报》等“太阳报”系的所有报纸头版都是整版一张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的尸体大照片:一位幸存者在“无立锥之地”的遍地尸体中寻找自己的亲人,大字标题就一个词“恐怖”(The Horror)。这幅由美联社编发的照片,作者远距离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压缩了空间之后尸体显得更加密集,更加凸显了恐怖的气氛。 2010年1月17日的《科威特时报》(Kuwait Times)头版上,刊登了法新社编发的一张照片,一名男子正从医院的停尸间里一个接一个地向外扔着儿童的尸体。由于摄影者采用了低视角拍摄,照片上刚刚被抛出去的孩子的尸体,高高地飘在空中,正四肢舒展地旋转着……一个生命就这样被抛离了这个世界……照片说明中既没有提到摄影者的名字,也没有提到那所医院的名字。这种明显有悖新闻摄影常规和职业操守的现象,是不是说明法新社编发这样的照片时也有点心虚,怕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呢? 第二天,即1月18日,更为让人震惊的“身体恐怖”照片又一次集中大面积地出现在许多国家报纸的头版:一个怀疑参与了抢劫的男子,被民间实施私刑,扒光衣服,绑住手脚,当街活活打死。许多报纸头版刊登的是这位男子被人暴打尚在挣扎的照片,但也有不少报纸刊登了另一镜头,这位男子的裸尸被人用绳子拴着在街上拖来拖去,后面还有人跟着一路鞭尸,惨不忍睹。街上看热闹的人麻木不仁。刊登这样照片的,除了一些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报纸以外,也有文明程度较高的新加坡报纸,从文字说明上看,这又是法新社编发的,仍无摄影者的名字。 类似的照片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 人文关怀的要义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这里既包括活着的人也包括故去的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有尊严,它与生命同生,却不与生命同死。一个人的生命虽已消失,但其尊严依然存在。尊重遗体,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超越了民族、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所以在四川地震的图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国外媒体展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人文关怀。而不到两年,这些报纸在同样的灾难报道中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平面新闻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竞争与威胁的时候,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办报理念?牺牲了人文关怀能否换来读者认可? 应当说,“身体恐怖”并非绝对不可以在灾难新闻摄影中出现。有节制、有分寸地使用“身体恐怖”,会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关键是这个度怎样把握。美国《迈阿密先驱报》摄影记者帕特里克??法瑞尔(Patrick Farrell)的一幅作品被刊登在2010年1月15日的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Ottawa Citizen)头版上,这是一只僵硬而且发胀的孩子的手臂特写,上面还有黑笔标出的记号和惨不忍睹的腐败的肌肤,质感极强,背景是虚化处理的大片狼籍的尸体。此前,法瑞尔曾拍摄过一组报道海地飓风灾难的照片,并获得2009年第93届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那组照片的拍摄思路与此相似,在“身体恐怖”的分寸把握上占了优势:既打动了评委,又不至于招致太多批评。普利策评委们的评价是:“对绝望的刻画极具煽动性,却又十分沉着镇静”。这种处理方式使“身体恐怖”成为虚化了的背景,在景深范围以外,读者只能比较模糊地感知“身体恐怖”的存在。相反,上述许多报纸的图片把“身体恐怖”聚焦为一种前景,放在很小的景深范围里,用特写镜头加以突出,这就给读者施加了阅读压力,形成一种“强制性的观看”。一般情况下,遭到质疑和批评最多的,就是这类采用特写镜头来表现“身体恐怖”的新闻照片。 本次海地地震报道中,西方报纸不约而同地、大面积地展现“身体恐怖”,让我们发现,人文关怀在灾难事件的图片报道中正在渐渐淡出,新闻摄影专业规则和伦理底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引人深思,值得重视。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技术教研室主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5:28 , Processed in 0.07060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