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出版的《华西生活周报》,以“回家”为主题,图文并重、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后,灾区重建家园的真实景象,以及灾区人民“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风貌。地震一周年特刊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华西生活周报》是一张在成都市区发行,以刊登时尚生活类信息为主的周报。作为地震灾区的媒体,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如何找到独特视角,运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反映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诠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成了其在灾后重建主题报道中能否取得成功关键。
春节过后,编委会就着手研究报道方案,大家认为对灾后重建进行宏观的全方位报道是不现实的,灾后重建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回家”这一概念一下子就从大家的脑海中跳了出来。集中力量报道极重灾区受灾群众“回家”,即能达到一滴水反映太阳的效果,也非常符合生活周报的定位。思路明确了,可把图片和文字的着力点放在“回家”过程的何处,又成了难题。全方位描述“回家”的过程,显然缺乏有的放矢的功效。
恰好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有几位记者的家就在地震重灾区,地震时家里的房屋也倒塌了,目前正在重建家园。我们问道:“回家”时你们最想做什么?他们都说:希望全家人(包括逝去的亲人)能在新家前合个影。一句话让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每当家庭遇到重大事件时,往往会拍一张家庭合影照片,这是一种大家最为熟悉的纪念照形式,是最具亲情色彩的照相形式,这也正是我们《回家》特刊摄影最好表现方式!
为了更好地强化照片的效果,我们将每张照片上的成员的姓名全部准确记下,并用图片说明的形式,按所站位置一一标注,这种表现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是我们五年十年后再访他们的历史依据。这就是灾区家庭的真实情况,我们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后来,这些照片作为特刊每一个单元的主图,成了《回家》特刊的视觉核心。
“家”在采访中放大
在采访过程中,学校、医院、工厂以及援建单位进入视线,我们敏锐发现,除了最初设计的“回家”式的家庭合影,其实学生有了新校舍,医生有了新医院,工人有了新的厂房等都是一种“回家”,再者,“家”的建设,如果没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那还是一种期盼,而不是现实。当这些对象站在面前时,我们忽然感到视野顿时开阔,到东汽拍摄马强班,印象尤为深刻。当时正在上班工友听说我们要拍他们的合影照,就立刻叫来正在轮休的其他工友,就在他们工作的车间里,在数十吨重的铸件前摆开了架势,他们错落有致地站位组合,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的美感,一位工友还特地把班长马强用过的面罩拿出来,摆在合影队伍的中间,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马强虽然地震当天在工作岗位上遇难,但他的工友们在东汽这个大家庭里依然坚强。
这张照片在特刊里用铜版纸制作成中心拉页,并在图片的背面,对应图片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将每个人的名字印在自己的身影里,以线描的形式为马强班树立了一个群体纪念碑。这样的表现不仅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凸显了在此次报道中的创意优势,成为最受读者喜欢的亮点。
以爱的手势祝福“回家”的人们
2000多张“回家”照片和十余万字的稿件汇集编辑部后,离出版的时间仅剩五天,此时封面照片还没有着落。按常规,生活周报都是用美女明星作为封面照片。但这期“回家”特刊用美女合适吗?不用美女对零售市场会不会有影响?两种看法激烈争论,报社一筹莫展。离截稿只剩一天时,偶然得知著名舞蹈家、川籍芭蕾公主侯宏澜要来成都,参加“五彩明天 慈善晚宴”,为地震灾区残疾孩子募捐。著名画家周春芽专门拿出新作牡丹图参会,拍卖所得全部捐给孩子们。
大家一致认为,本期封面刊登侯宏澜在慈善晚宴上的照片最合适。经联系,侯宏澜明白《回家》特刊的意图后,很高兴地接受了拍摄的邀请,只是她的时间不好确定。
为保证圆满完成任务,本报执行总编辑亲自拿起相机,在慈善晚宴外等了
4个钟头,一边等一边思考,如何用静止的画面表达出侯宏澜对灾区的爱。此时一群孩子正在表演“感恩的心”,他们在舞蹈中使用的手势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见到侯宏澜时,她只有5分钟的时间拍照,我们邀请她在周春芽的牡丹图前,给她设计了一个爱的手势,一阵快门声响起后,用爱心祝福“回家”的灾区人民的照片,就上了当期《华西生活周报》的封面。(作者分别是《华西生活周报》执行总编辑、编委)
真实的“摆拍”
我们拍摄的“回家”的主图,是采用摆中抓拍的手法。这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合影留念照都是摆拍的,有利于表现家庭的和睦、亲情和幸福;而我们拍摄的“回家”主图,把被摄对象摆在了新家的前面,孩子脸上的欢笑与老人目中的凝重,都被抓拍在同一画面上。对于读者来说更为熟悉和亲切,同时,它又有一种更加真实的感染力。
采访方案确定后,我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往返于德阳、彭州、邛崃、都江堰、北川、汶川与成都之间,拍摄了近
2000幅图片,其中选出24幅抓摆结合的合影照片,它最真实地回答了“灾区群众的生活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灾后重建进行的如何”等问题。
在拍摄期间,我们一直希望拍到家庭成员齐聚一堂的照片,可从拍第一张合影照片开始,直到最后一户拍摄完成,竟然没有拍到一户人家能够所有成员都在场的照片。原因很简单,有孩子的,孩子都还在外地寄读,有壮劳力的,多半都在外打工,我们开始认为是一种遗憾,但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明白了,他们因为重建家园,花去了积蓄,贷了款,但因为有了自己的新家,心里踏实了,不等政府的救济,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这样的情景,深深感动我们每一个采访者,不论家里人多人少,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依然认真为他们拍摄在新家前的留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5:32 , Processed in 0.06994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