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镜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精准的构图以及诗意的节奏感成为其摄影作品中无可取代的特征。
撰稿/钟鸣 马克·吕布很老了,老到大家以为他已经离开了我们。想不到天佑人杰,他还健在,居然还能在这个阴冷潮湿的初春来到寒风砭骨的上海出席他的摄影个展——《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五十年摄影展》。该展展出的近120件摄影作品多为黑白照片,穿插少量近期创作的彩色作品。恭喜啊,上帝给了他一双锐利的眼睛,还给了他漫长的生命。
也许因为是法国人,也许因为他身上有一种落拓江湖的男人味道,马克·吕布在中国很有人缘,不仅摄影界人士谈论他,摄影爱好者中的美眉也从不掩饰对他的好感。1923年,这个男人出生在法国里昂,14岁那年,从父亲手中得到一部入门级的柯达相机,从此就玩开了。马克·吕布没有专门学过摄影,但天赋对优秀艺术家而言,是最最重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20岁不到的马克·吕布参加了游击队,从此他的肩头除了照相机,又多了一支卡宾枪。战后,游击队员吕布才有机会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 Centrale学院,读的却是机械工程,与摄影无涉。毕业后的几年里,他一直混在社会上,后来才作出人生最大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当一名自由摄影师。刚过30岁的他,初次来到巴黎,并有幸遇到已经功成名就的摄影大师布勒松,后者对他惺惺相惜,欣赏有加。在布勒松的建议下,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埃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埃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摄影界的玛格南图片社。吕布在玛格南图片社展现出非凡的镜头感和人文素养,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是的,他很幸运。 二战后的欧洲,在世界新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法国,暗里明里与美国较上了劲。法国人在摄影方面体现的趣味,是有意让美国人感到羞耻的。马克·吕布和他同时代的摄影大师,也以黑白照片居多。那是一种审美理想的坚持,一方面因为当时摄影胶片的成像技术仅限于此,另一方面,当大多数人习惯把世界不是以黑,就是以白来区分的时候,在这些大师的影像里,还能看到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这是一种值得夸耀的骄傲。 摄影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旅行家。趁着年轻力壮,马克·吕布开始出发了,为准备第一次长途旅行,他就买了一部二手车,从巴黎开到了加尔各答,并在加尔各答见到了红色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新中国对最早跟它建立外交关系的法国是有好感的,于是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1957年1月,马克·吕布就获得了来中国摄影的机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从此,他和这个国家结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不会说中文,而且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我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角度观察这里。” 数十年里,不管中国国内发生了什么事,马克·吕布都希望真实记录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他先后2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用无声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也许因为是法国人,他没有像安东尼奥尼那样遭来一顿臭骂。他相继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40年摄影集》、《明日上海》等摄影集。这些影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并成为了解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档案。 马克·吕布的镜头虽然锁定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但隐约间还是表达了西方人的观点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为今天我们反观自己是有着警醒作用的。他镜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精准的构图以及诗意的节奏感成为其摄影作品中无可取代的特征。特别是在关于中国的影像中,那种陌生人的神情,以及多少显得有些紧张的肢体语言,是闭关锁国时期的集体心理写照,不管是自豪,还是自卑,或者茫然,都是一个时代的表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6:49 , Processed in 0.07457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