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曾被称为“科技的宠儿,艺术的弃婴”,摄影创作的过程永远都被相机和镜头物理特性的局限所提醒,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法则”。比如人文纪实摄影多用广角镜头,28、35毫米,至多是50毫米。400毫米的长焦镜头,大都用来远摄体育图片,自然被认为与人文照片无关。 体育摄影除了表现力与美的光影,同样展现着人在赛场内外的爱与哀愁,摄影师赋予某个瞬间以生命,并将其留住。因此我们必须先“爱”上那个瞬间。在这个意义上,400毫米长焦那一端,同样充满着人文精神。也许,恰恰只有“爱”,才能真正成就“人文”。 捕捉戏剧性瞬间 如果把体育比赛当作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人生去拍,对其中的戏剧性瞬间自然会比较敏感,就会发现很多戏剧化的情节。看戏的时候,大家都会抢一个好座位,对体育比赛了解多了,就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景,哪个位置可能更好地观看、拍摄。比如在欧洲杯一场四分之一决赛中,意大利队的布冯和西班牙队的卡西利亚斯两名守门员迎面走过的那张照片拍摄于90分钟后的点球决战(见图)。这两名当今世界最好的守门员在两队互射点球期间要交替上场,就会产生这个场景。让人惊喜的是,布冯在两人擦肩时向扑出了点球的卡西利亚斯竖了一下大拇指。如果想到再拍肯定来不及。回过头来看,这个场景发生得静悄悄,没有丝毫预兆,却是那场比赛最饱满最高潮的时刻。有媒体用整版讲述两名守门员的这次相遇,标题就是《伟大的门只能留一扇》。 对瞬间的把握需要摄影师积淀和努力。就我而言,在拍摄中,不把运动员单纯看做画面的构成要素,不把他们当作舞台上的演员,他们是很真实的个人。相比那些宏大的体育场面和华丽的镜头叙事,我更注重表达人物表情和动作所透露的内心感受。 在平时,我会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照片,多读些书,努力从普通的生活中多感悟点什么。因为那些所谓“对焦难度大、运动速度快、瞬间构图完整”的画面,在当时连贯着看,大多正常和普通,并不起眼,很难预判。当机会来时,如果没准备好,或者没觉得那是机会,稍一松懈,就浪费掉了。 连拍的基本功 连拍可能是体育摄影最基本的拍摄方式。如果说连拍有所谓“技术”的话,它也不是孤立的。就个人的感受,它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器材的了解程度,包括快门的时滞,镜头对焦的速度,甚至要考虑到镜头中选手的动作特点,对现场的形势预判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对瞬间的捕捉。 连拍技术的基础其实是单张的精准度。拍体育时,我通常也会把相机调在高速连拍的档位。但在实践中每次按快门基本不超过三张。习惯的养成是因为曾经有两年的时间在用尼康D2X相机,它并不是体育机,最高连拍速度只有每秒5张,有时还达不到,这样的节奏拍摄体育图片并不够用。如果第一张没有拍到很饱满的运动瞬间,后面的连拍基本都是废片。我很庆幸,那两年器材方面的局限,客观上使自己一直在练单张拍体育的“手艺”。一次在德国拍网球公开赛期间,因为无聊做过一个实验,把相机调成单张拍摄,基本每一张照片都能拍到运动员把网球击瘪在球拍上的瞬间。 相机性能好坏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只要能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解到它的局限,触摸到它的极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拍起来就会更安静从容,结果也会不错。 体育摄影的职业化要求 体育摄影作为纪实性摄影的一种,它也要求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我们看体育摄影时,似乎看到的都是运动员的竞技瞬间。如果让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他们来拍的话,体育摄影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但那肯定是属于艺术的、小众的要求。很难指望能在报纸上大规模看到这种体育摄影。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报纸就等着头版博尔特破纪录的照片,负责拍摄的布列[FS:PAGE]松老兄回来却说:“我觉得看台上一个睡着了的观众更吸引我,根本就没拍博尔特”,即使他是大师,能够获得原谅吗? 不要小看对摄影师职业化的要求,“抓住运动员的竞技瞬间”虽然显得很老土,不先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很多优秀体育摄影师为建设这个标准付出了所有的才气和努力。 体育摄影的创新空间 体育摄影主要用于商业或者媒体出版等用途,拍摄的目的性很明确,大家自然而然地要服从这个领域的一些规律和要求,这可能是不容易看到体育摄影创新的一个原因。 然而近几年,许多摄影师在拍摄大型体育赛事时,开始使用大画幅相机,比如说美国联系图片社著名摄影师大卫?博耐特,他甚至使用移轴相机来拍摄,拍出来的是有别于常规报道的画面效果。这引出一个问题,除了报道以外,体育摄影发挥的空间有多大。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大师当然有资格试验,但更多上路之初的摄影师可能没办法做到这么潇洒,即使一些人有些个别的风格化的照片,因为名气的关系,可能也很难形成太大的影响。 说到体育摄影的创新,我觉得需要前提条件:对拍摄项目或者真正的无知,或者真正的有知。这两种非常珍贵的状态下,通常都会很有创造力。就我在奥运会负责的项目而言,柔道就处在无知的这一端,这是我的幸运。我对柔道项目所知甚少,根本不懂它的比赛规律,只能把场上的一切都当作在眼前发生的故事来拍。初次拍摄柔道,理性的东西少,非理性方面的收获反而多些,比如说幸运。奥运会柔道比赛中,很多关键性场景,我都是站在恰当的位置和角度,这真的很难解释。如果说,自己的体育摄影偶有发挥,那是因为我对体育摄影的无知,以及由此带来的运气成分吧。 所谓创新与否,还是一种选择。比如,足球世界杯比赛,那么重要的场合,全世界就100多个摄影师可以坐在场地里,你就那么给发挥着“玩儿”了,那得需要多大的自信、勇气和决绝呢? 另外,创新也不仅仅指形式上的。同样传统的构图下,若拍出不同的意味,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传统摄影人常常说风格化的摄影不知所云,而风格化的摄影师又会说传统摄影人死板、教条。我觉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长补短。放眼高远,摄影的形式与表现不同,但追求的大目标是一致的。 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拍摄 曾有人问我,我的照片中体现出国际化的摄影语言,是不是受西方先进摄影手法的影响。我没想好摄影的手法有没有先进与后进之分。摄影诞生之初的那些大师最幸福,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垠的宇宙。而现在,每个星座都有了名字。对于个人,给我最多营养的,还是最初的那些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至于体育摄影如何做到中西结合,我更没有能力回答。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共性之一是“人”。解决了如何表达“人”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在战术上借鉴学习那些精彩的照片,但不应该在战略上把各种获奖作品当做自己拍摄的风向标。照片是摄影者体验与讲述的一种方式。在尽可能了解摄影的各种风格技巧后,坚持哪一种,要追随的,应该是自己的内心。 400毫米的“温情” 因为特写镜头是比较传统的体育拍摄方式,我更多的体育照片都是侧重于特写,使用400毫米长焦镜头。任何体育比赛,都不光是力与美的故事,也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爱的故事。摄影不像电影,不是工业体系,而是件极个体的事情,所以每名摄影师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无论什么题材的摄影,人都会是拍摄的主题。 体育比赛中,我最喜欢拍足球。足球场地很大,用400毫米长焦定焦自然比较多。其实无论什么环境下,任何镜头都只是拍摄者感受和传达感情的通道。拍摄时专注很重要。专注得感觉不到器材的存在最好,这意味着镜头成为眼睛的延伸,这样,才能在看到了的同时,[FS:PAGE]也就拍到了。 至于看到什么,在于我们想到了什么。所以我把“温情”,放在摄影师应具备品质的首位。是我们的情怀,决定了我们的想法和眼光。(作者单位:新华社摄影部)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2010年第三期]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6:37 , Processed in 0.07990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