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应该如何既确保读者的知情权,又不因过度渲染残酷的现场景象而对当事人及公众造成伤害,这是个难以把握的尺度。这个尺度的确定与执行,既体现了摄影记者的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也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良知。通过四川地震和海地地震的图片报道,笔者发现这一尺度正在发生变化。
在救援的第一阶段,惨不忍睹、惊心动魄的画面和情节会随处可见。如何进行图片报道?这对现场的摄影记者是挑战,对后方的新闻媒体更是考验。有着190年历史的英国《卫报》在四川地震的时候选择了间接报道,在海地地震的时候选择了直接报道。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介入报道后的最初,使用的照片都是营救被困者的情景。从2008年5月14日开始,《卫报》对四川地震图片报道就表现出明显的特点:被困者只拍局部,遇难者只拍遗物。而从2010年1月15日起,该报也有一个明显特点,直面遇难者的遗体,不惜展示“身体恐怖”。
2008年5月16日的《卫报》头版,编辑选择的照片与众不同,画面拍摄的是废墟上散落的书包和残破的课本。
这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对灾情联想的视觉形象,这些形象既没有影响到新闻信息的准确传播,又避免了对读者和当事人心理的伤害。尽管如此,拍摄图一这样的画面,对摄影记者来说一定是经历了艰难的选择的。这幅照片客观地讲拍摄难度不大,选择的难度却很大。这种选择的直接后果可能是照片无处发表,因为,这个阶段,绝大多数报纸还是喜欢来自现场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而照片不能及时见报,则标志着摄影记者的失败,这对历尽千辛万苦深入灾区的摄影记者来说是很大的打击。甘愿冒这样的风险,这位摄影记者的选择值得敬佩。
这张图片的选择,对编辑来说大概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这时可以选择的照片很多,多数报纸的编辑选择了具有直接视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卫报》的这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报纸的发行量。但是,报纸不同于普通商品,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它毕竟还肩负着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因此,《卫报》这次图片选择也是值得敬佩的。
2010年1月15日,海地地震报道的第二天,虽然《卫报》也把焦点对准了学生,但不再是群体概念的学生,而是一个具体的个体,出现在照片上的不再是遗物,而是遗体。尽管这遗体是以救援的形式出现,但由于图片太具体、完全可以辨认,还是对死者的尊严、亲属的情感以及读者的心理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四川地震报道期间,《卫报》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图片选择,不仅是这一次。三天之后,2008年5月19日,该报在头版同样位置又配图发表了跟进的新闻报道。这一次选择的图片依然含蓄、间接报道遇难学生的内容,只不过这一次由群体到个体,具体到一个叫Zhou yao的14岁女生身上,画面拍摄的主体形象不是被抬出的Zhou yao遗体,也不是痛不欲生的Zhou yao亲人,而是Zhou yao生前青春靓丽的照片。以生的鲜活去让读者想象死的惨烈,这生与死的强烈对比,让读者不胜唏嘘;尽管画面上没有出现这位父亲的脸,但他的那份悲伤甚至让读者不忍去想象;这幅照片,间接的视觉震撼力量不仅强大,而且持久,让人过目难忘。
介入海地地震报道三天之后,
2010年1月18日,《卫报》头版照片再次出现尸体照片,这次的尸体由个体变为群体:一辆被丢弃在路旁的大车上装满了尸体,一位老者从车旁走过的同时,麻木地看着那些尸体。
《卫报》在四川地震的图片报道中,对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不是直截了当地表现灾难。直接表现灾难,画面视觉冲击力来得快、来得猛,但是往往只作用于感官,停留的时间短;而间接表现灾难,画面视觉冲击力来得慢、来得弱,却往往作用于读者心理,有着长久的回味空间。直接表现灾难,容易伤害被拍摄者的尊严;而间接表现灾难,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尊严都得到了保护。《卫报》由间接到直接的变化,是一个不太好的预兆。
由保持距离 到靠近拍摄
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成为许多摄影记者的座右铭,无论拍什么题材都一味地往前冲。在灾难摄影中,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灾难摄影的拍摄主体往往是遇难者和他们的亲属,在他们处于极度悲伤和痛苦的时候,保持一定距离就是对他们的同情和尊重。
《纽约时报》在四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即5月13日的头版用了二分之一版面报道大地震,文章中使用了美联社编发由Ng Han Guan拍摄的照片,展现的是一对夫妻看到自己孩子遗体时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的情景,但是照片上并没有出现孩子的遗体。丈夫紧紧抱着由于过度悲伤已经站立不稳的妻子。那种浓浓的悲伤深入到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图三,是摄影者远距离拍摄的,可以体会摄影者不忍心打扰这对极度悲伤的夫妻。他只是远远的关注和同情,默默的拍摄与纪录,保持对这夫妻二人的心理尊重。这个时候,摄影记者就应该是沉默的观察家。
海地地震后,《纽约时报》的图片报道思路发生了很大改变,地震发生的第二天(2010年1月14日),该报头版的照片就是用广角镜头、靠得很近拍摄的照片,由于靠得太近画面甚至发生了“桶型畸变”。由该报记者达蒙·温特(Damon Winter)拍摄的这幅照片画面上清晰可见一片尸体。当天绝大多数国际主流报纸使用了“尸体照片”,相比之下《纽约时报》还算做得比较节制比较委婉,因为它把尸体处理成了背景。
第二天,2010年1月15日,《纽约时报》头版继续发表达蒙·温特的照片。这次,拍摄者进一步靠近尸体,尸体不但成为了画面主体,而且还采用俯拍展现死者面容。在构图上,这幅照片还刻意最求了表现形式:采取对角线构图以及黄金分割法原理,来突出尸体。在人文关怀上欠缺很多。
人文关怀的要义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这里既包括活着的人也包括故去的人。
如何在灾难图片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呢?
从摄影记者角度来说,有悲悯之情和同情之心是最起码的要求,一定不要让借机出名的思想左右自己的拍摄。突发灾难事件,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来说的确是一次成名的机会,但是,在灾难报道中脱颖而出的记者没有一个是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摄影史上许多名作都是和灾难相关的,这些名作的作者无一不是具有悲悯之情和同情之心的人,比如尤金·史密斯。另外,对拍摄对象一定要有足够的尊重,对人的尊严一定要给予小心的保护。
从新闻媒体角度来说,在灾难报道中更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主流媒体,因其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同样巨大。
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超越了民族、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所以在四川地震的图片报道中我们看到那么多国外媒体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不到两年,这些报纸在同样的灾难报道中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平面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竞争与威胁的时候,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办报理念。牺牲了人文关怀能否换来社会认可?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人文关怀在灾难事件的图片报道中正在渐渐远去,这变化不容乐观。(作者是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技术教研室主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6:23 , Processed in 0.08924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