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视觉美学为参照的中国摄影美学,注重的是诗意化的哲学思维,而以文艺复兴视觉美学为基础的西方摄影美学,却是以理性化的科学实证为基础。
中国摄影中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似乎很少有人好好地思考过。记得有家出版社曾让我帮忙推介一些有关数码方面的书籍,我当时的回答是,国内现在已经出了那么多的数码摄影书,几乎把数码摄影的技术技巧都剖析清楚了,美国的书市上也不过就是这么些书了。
有人说中国摄影界缺乏文化和理论,但是每一年在中国大小摄影节上举办的研讨会和高峰论坛似乎已经和世界其他地方总的峰会论坛数不相上下。中国摄影界还曾经在一个摄影节论坛上对于一个德国哲学家的论点所展开的争论,使与会的德国摄影师也自愧弗如。中国摄影界关于各种摄影现象的“浅谈”或者“初探”也不计其数,但不知怎么回事,大小文论中最受推崇的理论概念往往还是出自于这么区区几个西洋前辈,如本雅明、桑塔格。
据说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但不知怎么回事,这两千多年连一个针孔的像都没有形成,最终还是让西洋佬发明了“用光绘画”的技术。记得小时候有人拿着海鸥DF相机告诉我,日本人的摄影镜头都是用的我们海鸥镜头的材料,他们把我们的镜头买去,然后把镜片拆了装到他们的镜头里。可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日本人的镜头有那么多品种,而我们的海鸥就这么一个标准镜。
中国摄影人对于西洋的摄影术语和技术可以说了如指掌,从摄影流派到摄影名家,从光学技术到数码原理,可就是缺乏一种活学活用。这问题是出在中国摄影人对于活学活用的懒惰,还是这种活学活用遇到了文化转换的不可能性?
以中国传统视觉美学为参照的中国摄影美学,注重的是诗意化的哲学思维;而以文艺复兴视觉美学为基础的西方摄影美学,却是以理性化的科学实证为基础。科学实证性于摄影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摄影的发展过程中被当作一种技术的实现手段,而被忽略了其为艺术表现所基于的必要科学基础。中国摄影界往往把摄影的科学性与摄影的技术性画上等号,对于摄影的技术美学并不在意。摄影人对于技术的津津乐道最终还是局限在摄影科技在其实现层面上的斤斤计较,而忽略了摄影科技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媒介的表现作用。这种把科技与文化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摄影无法把自己纳入一个从摄影技术量化发展形式,去分析摄影表现中技术美学质化演进的思考模式。
加拿大学者派特立克·梅纳德在他的《视觉的引擎:通过摄影思考》一书中提出,摄影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技术,摄影作品就是一个技术的媒介,一种技术在纸面上刻画出来的个人感受。
曾经有一位摄影师,在展览的同时将展览相片曝光显影后不做定影便进行展示,影像在几分钟内渐渐地消失,展示的所有图片也就在几分钟内存在于世,然后悄悄消褪。这种用摄影的技术性质表现摄影的艺术形式,就是一种摄影的技术美学方式。摄影从发明的第一天起,其实就为其科学的哲学形式埋下了伏笔。
回到我开头的问题,中国摄影最缺的是什么,或许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理念创造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