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授予前往玉树进行拍摄的3位中摄论坛影友“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图为中国摄影信息中心副主任桑健博(右一)与中摄论坛影友(左起)刘联民、胡林庆、洪敏在中国摄影家协会阳光大厅《影像凝聚力量,爱心传递真情——2010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实摄影展》背景板前合影留念。 吴承欢 摄
前往玉树进行拍摄的3位中摄论坛影友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接受采访 吴承欢 摄
4月14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7.1级地震。消息传来,牵动了无数摄影人的心。从4月22日至4月30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连续9天刊登了3位影友,胡林庆、洪敏(女)和刘联民发自玉树的独家报道。5月6日,3位影友如约来到中国摄影信息中心,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从北京出发到从玉树返京,10几天中,他们用相机和爱心记录和体验着灾区发生的一切。在他们的影像里以平和的视角记录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援的方方面面。但是采访中他们却绝少提及拍摄的事情,说得更多的是那些救援的军人和医疗队员多么吃苦耐劳,我们北京的急救中心120多么棒,那些志愿者多么不容易……正是那些感动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把药品放好,把自己塞进车里
4月14日上午8点多钟,胡林庆得到了玉树地震的消息,此时距离地震发生还不到1个小时。他马上就打电话联系了洪敏和刘联民,准备当天连夜出发前往玉树。当周围的朋友和影友得知他们即将前往玉树灾区第一线后,都表示要捐助一些灾区急需的药品和现金,请他们带到玉树。三位也深感给当地的灾民乃至救援人员提供一些切实帮助的意义与拍摄相比更为重要,于是推迟了出发时间。在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内,收到了朋友和影友们捐赠的价值两万多元钱的药品及两万余元现金。其中,中摄论坛网友钱晓华(丝路花语)也在上海组织了周围友人5000多元的捐款。
16日,北京。满载着众人的爱心,胡林庆和刘联民踏上了抗震救灾的征途(注:洪敏因留在北京购买红景天注射液而又推迟了出发的时间,搭乘飞机另路前往)。一路上人歇车不歇,一心奔向遭受灾难的玉树。他们人在途中,关于玉树灾区的信息却没有中断,和他们一样关注玉树的中摄论坛影友及其他朋友们,不断地向他们发送当地的天气、灾区急需物品等信息。行至银川,关于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因为高原反应造成身体不适,急需抗高原反应最有效的针剂——红景天注射液的消息传来,两位在银川多方寻找,未果。他们又前往兰州。遗憾的是,遍寻各大医药超市不见其影。而这种药物的产地却远在武汉。所幸的是灾区急需的抗生素又在本已拥挤的车厢中塞进了两箱。
正如三位在采访中多次说到的那样:“虽然作为摄影者,我们的责任是拍摄和记录,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我们想做点实事,如果我们买到了红景天注射液,那些救援人员注射后,会更加投入的开展工作,可以救助更多的受灾民众。”
为了尽量多带一些药品,他们在车上装了车顶箱。但是仍然装不下。两位把车前排座椅尽力向前靠,仅仅留下了踩刹车和油门的空间。在整个行驶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把座椅靠背调成垂直状态。说实话,面对刘联民这身高185cm的壮硕汉子,我真不知道这一路上16个小时,他是怎样把他那庞大的身躯蜷在那窄小的空间里的,何况还要开车?正如胡林庆所述,我的身材坐在副驾的位置上已经够呛了,刘联民真不容易。当然,他们都不容易。但是他们的心里很安慰。在后边的采访中他们谈到,虽然刚到玉树他们没有住的地方,住在车里,但是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北京急救中心的联系,他们已经将药品捐给了当地卫生部门。终于能把车座向后放倒,顿时觉得身体好舒展,旅途的疲惫似乎瞬间就减轻了许多。
[FS:PAGE]
一段坡,走得艰难而温暖
在采访中,胡林庆和刘联民谈得很多的就是,要到达玉树的一条必经之路,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翻越鄂拉山口的经历。这座山海拔4400多米,在上山途中有2公里长的坡路特别滑。因为刚刚下过雪,当时还没有条件和设备对雪后的路面进行及时清扫,山口的风夹杂着黄豆大小的冰雹打在脸上着实很疼。所有参加灾区救援的车辆在这段光滑的坡路上排起了长队。车里只留司机,所有的人都下车——推车!由于路滑,推车的人就跟没使劲一样,因为你稍一用力就会滑到,常常是一个人滑到了,后面跟着就倒下了一片。每当车辆艰难的向前跋涉一段,后面就会有人紧跟在车后“打眼儿”(在车后轮下垫石头等以防止车向下滑)。几乎是每行进一两米就得打一个眼儿……就是这样,相识的不相识的人,无需言语的表达,在这条路上完全自觉地、丝毫没有杂念地,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最后才能使车辆安全地通过了这段坡路。刘联民说,感触最深的就是花两个多小时上了平时十几分钟就可以通过的一个坡。可以这么讲,等于是大家用双手和爱心把你托上去了。说到这儿,这个壮硕的汉子竟然哽咽了。尽管他竭力控制,坐在他的对面,我仍然能看到他眼里欲夺眶而出的泪水;当我在静静的夜里整理这段录音的时候,我清楚地听到了他抽泣的声音。我知道,就如他在谈话中所说的,倒不是因为什么别的想哭,是大家那种不同的人站在同一个位置向同一个目标努力的,完全无私的抗震救灾的精神让他感动了。大爱动彻心肺,男儿有泪难不弹!
由于只能留司机一个人在车内,胡林庆不得不一路走上了坡。他说,每当我走近了,可以上车的时候,他(刘联民)就把车开走了。一起推车的人开玩笑地说“你的同伴可够缺德的呀!”而事实上,是路太滑,车根本无法停留等待我上车,而那么多人帮我们推车,我也必须留下来帮别人推车。这样,在冰雹和大风肆虐的雪山上,一路推车前行,出了一身的热汗,而山口的风又特别的大,终于到达玉树了,结实的胡老师“倒”下来,高烧,高原反应接踵而来,头痛欲裂。
初到玉树,抗震救灾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问及进到玉树的第一感觉:
胡林庆说:还没进入玉树,在路上就感觉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那种氛围。在歇武镇路边,小孩子举着书写着“感谢您们”等话语的牌子在路边向过往的救灾车辆致谢;藏民们自发地给过路的车加水,给所有通过的车送饮用水。那是藏民发自内心的感谢。让我们非常地感动。
一进玉树感觉到很压抑。以前我曾计划到玉树拍摄,查过一些资料,在我的印象中玉树是多美的一个地方啊。而展现在眼前的场面是,房子倒了,一片废墟……那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得到。
刘联民说:从西宁出来一直到玉树,我开了16个小时车。胡老师有高原反应,而且他也得帮忙推车。所以一直是我一个人开车。我也头疼欲裂。但一方面是在海南州的雪山上的经历,一方面是沿途匆匆驶过的抗震救灾车辆和那些藏民由衷的感激,让我觉得应该赶快过去,有再大的困难都得赶快过去!只要是车能动,有一口气儿,就应该把车开过去……到了玉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哭。不仅因为看到了受难的藏族同胞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还看到那种场景——抗震救灾的那种热情,以及藏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那些让我感受到了在都市里容易被忽略的一种人性的真、善、美。
洪敏说:到达玉树机场下了飞机,第一感觉就是觉得救援的气氛非常浓,大家在机场候机大厅里临时搭上床。急重伤病员通过这个小机场转运到西宁
、成都、兰州、西安等地救治。机场的医疗救助分队训练有素。他们基本上是24小时的工作,没有休息。只要有伤员就上阵。累了,就和衣躺在地上歇一小会儿,有伤员来到,又马上投入工作。感受那种以人为本的情意。藏民的感激之情也很浓厚。整个氛围特别感人。就像(我)在玉树发回的报道中表述的那样:透过医护人员在玉树机场等待转运伤员的井然有序,从一个侧面也可以使我们相信国家以及民众战胜灾害的信心和
能力。
[FS:PAGE]
拍摄,面临着藏獒、高原反应和山势的危险,且不为财物所动
关于拍摄,胡林庆说,其实,作为摄影人,我们的责任应该是真实记录灾区的抗震救灾影像。但是如果让我在拍摄和救助两者间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投入到救灾的行列中去。我们不是为了出片儿,或为了捞些什么政治资本而来的,那样的话我们就会在地震发生当天出发,一路奔向玉树,尽早到达;而不会为了买药一再推迟出发的时间了。正向他们说的那样,他们到达玉树之后也是尽其所能帮助了那些应该帮助的人。
但是,拍起照来他们也绝不含糊。10多天来,常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的人,都会看到,他们报道了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复课、全国哀悼日西宁和玉树现场、回良玉副总理慰问灾区、卫生部副部长刘谦慰问北京市急救中心医疗队、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亲切接见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医护人员、青海省玉树第一民族中学复课、爱心志愿者团队免费餐厅、济南军区153方舱医院以及在方舱医院内出生的灾区第二个婴儿、灾区市场的恢复、结古镇饮水状况、小志愿者次仁丹珠、战斗在一线的共产党员等等,事无巨细,几乎都在他们的镜头之中。
问及在拍摄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胡林庆提到了,因为语言不通,导致无法与当地受灾民众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昼夜温差(白天十几二十度,夜晚却只有零下的气温变化)带来的感冒困扰;由于地震中很多藏獒失去了主人。在初到的日子里,他们的拍摄随时都面临着藏獒的威胁(后来经过治理,这种状况不再有了)。在玉树灾区曾经遇到受藏獒危及的事例:“80后”重庆小伙杨阳在救出7名藏族同胞之时,身上却被藏獒咬出两个烟疤大的洞;邻家老阿妈被藏獒咬掉头皮送西宁医院救治。这些事实随时在提醒着我们提防藏獒带给我们的潜在威胁。
我面前优雅端庄的洪敏女士就有两次面对藏獒的经历,所幸有惊无险。洪敏谈起来倒是轻描淡写:
一次是我到废墟中拍摄。当地藏民有很深的藏传佛教的传统。在废墟中还要供奉着佛像,他们也要把它摆放得端端正正的,祭拜。那次我看到了一尊在废墟中端坐的佛像,感觉很有意义,就走进废墟中去拍摄。刚走了没多远,突然一条藏獒从旁边窜了出来,当时我就不敢动了,后来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向后退。好在藏獒没有扑上前来。
另外一次,是我和胡老师在一起,看到一个僧人走在路上,给灾民去送赈灾物资。我就想过去拍,等我赶到他前面,回过头来想拍的时候,有意思的事出现了,僧人却转身走了。当时胡老师,僧人和我次序地在同一线上,他说他来拍,我赶紧退让,就躲到了胡同里,结果刚进去,一条藏獒就出现了……
而胡林庆和刘联民的拍摄之路也不平坦。刘联民戏称胡林庆的气场很厉害,“他用他拍照的热情和气场镇住了藏獒。”在结古寺拍摄的时候,寺院的东侧是佛学院,西北角是闭关所(佛学院毕业的高僧修行的地方),那群藏獒是闭关所里的。据两位带路的僧人说,那群藏獒只认闭关所的人,连佛学院的僧人都不敢靠近。而闭关所的围墙在地震中倒掉了。这样,等于在拍摄者和藏獒之间,没有了屏障。藏獒随时都有可能扑过来。两位真可谓是“敢向獒山行”。两个人都进行拍摄是不可能的了,只好一人拍摄,一人保护。于是,刘联民捡根地震中毁掉的房屋上的椽子拿在手上,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与藏獒相持了很久,护卫着胡林庆完成必要的拍摄任务。所幸,在赶来的佛学院僧人呵斥下,藏獒“不过界”,没有侵犯二人。否则,以我们对藏獒脾气秉性的了解来看,刘联民手上那根椽子能起到的作用不得而知。
当笔者问及,为什么这样凶险,还要去拍摄呢?胡林庆老师的回答是:真实记录灾区所发生的影像胜过一切。结古寺的海拔将近4000多米,走到一半很多人就不上去了,给我们带路的僧人说,很多记者拉着都不上来,更不要说在随时有倒塌威胁的大殿拍摄了。我们为什么要拍?那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破坏得比较严重。里面还有很多文物。我们还没拍完的时候,国家及省文物保护等单位就等着要这些资料以确定文物破损情况了。我们提供了相对最完整和全面的资料。胡林庆讲起了拍摄禅古寺的艰险:拍摄禅古寺的时候,洪敏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衣服都是红的。那是为拍摄大殿内部受损情况而不得已爬地震中本已破败的院墙蹭的。
[FS:PAGE]
作为一个编辑,我是能深深地感受到摄影人不怕吃苦的精神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拍摄,基本的吃用住在这里都是奢侈,加上高原反应,真是用毅力和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在跟生命禁区斗争。而他们经历了一天的拍摄和救援,还要赶回驻地第一时间(因为网络通讯毁坏原因,有时候要拖到夜里两三点钟
)把片子传到北京。而且他们还加注必要的文字说明。其间的专业、敬业精神及辛劳感同身受。
而他们更多的是在说别人的不易。说完这段拍摄的经历,胡林庆还说,那些官兵(解放军战士)真不容易,历史悠久的禅古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被埋在废墟里,他们抢救文物跟抢救人一样,为了保护文物完全是徒手挖掘。(每挖掘出一个文物,都会有一个僧人在旁边造册登记,丝毫不敢含糊)。累了,就倒在废墟里休息一下,真的是什么姿势都有。看着他们疲惫不堪样子让我肃然起敬。
唐卡、金佛、金碗,都是很珍贵的文物。如果抱着发财的心态,不顾道德,每个去那里的人可能回来后就都发财了。但是,我们没有人动。我们是来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来拍摄和记录的……
他们用照片和爱串起的爱心故事
收养脑残地震孤儿的孤寡老人——昂男
2010年4月24日下午,在结古镇敬老院
,他们遇到了特殊的一家人。69岁的孤寡老人
昂南(音译),收养了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姥姥的少女已公(音译)。20岁的已公,双下肢残疾、聋哑、脑残、生活不能自理。老人自己的生活已经是举步维艰,再承担起照顾这样一个孩子的重担,其艰难可想而知。谈到少女的不幸身世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老人不由得老泪纵横。
为灾民提供免费饮食的爱心志愿者团队免费餐厅
他们说,在玉树,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比起我们,他们的奉献更加不易。其中有一个爱心志愿者免费餐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结古镇“爱心志愿者团队免费餐厅”是由来自西宁的吴云发起的,他联合来自北京的张晶玲、四川的王臣眠,在玉树州结古镇结识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张占泉等7名志愿者,共10人组建了这个团队,同时得到了玉树州公安局江尕警官、称多县公安局文德港布警官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协助,利用借来的帐篷及炊具,开办起了针对受灾民众与救援人员的爱心免费餐厅,所有经费都由这10人组建的志愿者团队自行负担。他们每餐提供一荤两素的伙食,餐厅外常常排起了长队,基本上到最后,他们自己都没有饭吃。当灾民们离去之后,他们自己却吃起了泡面。应邀前往的我们,看到这种状况,实在是心有不忍。
面对洪敏的询问,餐厅的发起组建者吴云说:我们不想出名,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给他们(灾民)提供一些帮助。因为我们都有孩子,我们也想给我们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这语言多么的朴实,但是它却感动了我们的拍摄者,也感动了我,我相信它会感动更多更多的人。如三位所说,人应该学着回报社会,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我们的孩子和更多的人们应该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关爱和信任。
给受灾藏民做手抓饭的维族人
汉人和藏民中都会有不好的人,这很正常(这是一个藏民对我们的摄影者说的话)。但是真的遇到一个大灾难,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只有一个目标,兄弟民族的紧密团结就体现出来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我们是在拍摄新疆疾控中心在灾区进行卫生防疫消毒的场景。聊天时,新疆的朋友说有手抓饭吃,并热情地带领我们前往现场。我们看到了这个场面。热腾腾的手抓饭一碗一碗送到了受灾藏民和参加救援人们手中。这是一个叫艾海提托合孙的维族人发起的。
[FS:PAGE]
艾海提托合孙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平安客运汽车出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个人出资58万元购买灾区所需物品,带领由4辆卡车和3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前往玉树灾区,将物资交给玉树州红十字会后,决定在结古镇当地免费向受灾民众及参加救援的人员提供新疆风味手抓饭,以解决灾区吃饭难的问题。他们没有想邀请媒体去报道他们,只是默默地想为灾区真的做点实事。
不让信号中断中国移动的小伙子们
比起救援队、医疗队,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禅古寺有700多年的历史,在断裂带上,除了活佛住所,图书馆,经堂(立面)外基本夷为平地。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中国移动内蒙古分公司的4个小伙子,为了保证禅古寺地区的信号通畅,他们每天早8点到晚10点,都要在半山上默默地守着信号发射机,风雨无阻。每天就干吃方便面,喝点凉水。问及他们为什么不烧热水,他们说如果想要烧水,就必须中断发射信号,才能用柴油机烧一壶开水。
……在他们的讲述和发回的图片报道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故事里,三位不仅作为拍摄者留下了影像资料,还尽所能为他们提供了帮助。他们给昂男老人和少女已公留下了5000元及部分食品,向志愿者团队捐赠了1000元,向其他需要救助的受灾民众捐献现金和食品,给坚守信号发射机的小伙子们送去了开水和食品,给北京急救中心120医疗队买到了半麻袋胡萝卜……他们说,他们所做的跟灾民所受的灾难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古老的传统告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无数个“他们”所尽的微不足道的努力汇成一股顽强的力量,一定帮助灾民渡过难关,重建未来。
中摄论坛影友胡林庆(右)、刘联民在给需要帮助的人送食品等的途中。
他们说,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只留下了给车加油的钱。身上带的钱除了加油的钱外,只剩下1200元。原因是所有这些钱是受大家的委托,他们不想辜负大家的信任,不想随便地就捐出去,都是寻找到他们认为最需要帮助的人才捐。在玉树,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地震中失去了双亲,他们在青海省玉树州第一民族中学见到了姐姐次乃卓玛,捐给了她1000元钱,而剩下的这1200元是准备捐给和她不在同地上学的妹妹,但是回来当天,遇到了大堵车,遗憾地没有把这1200元送到妹妹的手中。
心还在玉树,爱心仍在接力
在采访的过程中,刘联民接到了来自青海省玉树州第一民族中学志愿者李建军的电话。刘联民介绍说,这个小伙子放弃了自己在上海华硕公司的优厚工作环境,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他们说,在玉树这样的志愿者有很多很多。
他们说,我们在玉树的时候,包括我们现在已经回来了,还有人陆续打钱到我们的卡上……
十几天旅途和在灾区的辛劳,吃住不便,上厕所都成问题,到了玉树的第9天才得以洗了一下脚……当我问及他们,这样艰难没有想过回来吗?一直说话很少的洪敏开了口,还是那样的淡淡一句:相比那些需要长期驻守灾区帮助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人员来说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困难不算什么,忍几天就过来了。其实,身为女性,她应该有更多的不便之处。
问及经历了这些,他们返京之后的感受。他们说,如果不是因为有其他原因,我们真的是不想离开——在这段时间,我们不愿意离开玉树,但是不得不离开。
他们离开了,还有很多很多藏民和志愿者们跟他们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当我问及来电者谈话的内容。他们说,对方只是问,你们到北京了吗,你们平安吗?起因就是前些时候一名志愿者在返回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让大家惦念我们返程是否顺利平安。
这样的的情谊简单,朴实,却那样的感动人,听到笔者落泪……
当我结束采访的时候,他们表示,如果可能,他们将会在不久再赴玉树,亲眼看看那里重建之后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他们——为爱,再次出发!
相信到那时,一切都会好起来!(丁秀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