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记者 当评委在第一天的深夜完成组照的首轮评选时,作为组委会秘书长也是本次大赛的评委,霍伟被惊住了,连说了两遍:这太少了。在评委投票的首轮评选中,许多组照包括后来的单张竟然只有最多不过十余张(组),大量的三、五张(组),最少的甚至只有两张(组)入围,首轮筛选就造成了明显的奖项空缺(基本奖项设置为金银铜),在金镜头举行到第18届,这尚属首次。评选结果证实了这一点,9大类18项50个奖别中,空缺了11个,而其中6个是金奖。 几种可能:好作品匮乏?评委太严?评选疏漏或认知缺乏? 作品匮乏 作品匮乏首先体现在组照方面,除了《窝棚》《被污染的食物》《家庭暴力》《鹤岗矿难》等几组作品呈现出很强的对新闻现场或事件本质的把握能力以及深具风格和特点的专题叙事能力之外,许多组照作品都显得单薄。这不是“量”方面的意义,即便许多组照对一个过程记录得很细致,而恰恰是这个流水账的过程常常淹没了精彩照片的细节呈现。 于是,我们看到:突发新闻类组照金、铜空缺;新闻人物类组照金、铜空缺;经济及科技新闻类组照铜奖空缺;文化及艺术新闻类组照金奖空缺;日常生活新闻类组照金、银奖空缺;体育新闻类组照金奖空缺;传媒创意摄影类组照金奖空缺。也就是说11个奖别的空缺中,组照占了10个,但组照的失守并不意味着单幅照片在2009年的钵满仓满,尽管奖别上看来是满的。 2009年,国庆60周年,全球抗甲流,河南开胸验肺以及重庆打黑等等,作为摄影记录者,抑或我们没有缺失,但是否做到最好? 至少在各类单幅照片来看,有很多遗憾。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作品《中央电视台新址配楼着火》就是如此。消防员在大火中的渺小与无畏让人敬重,但离开文字,或者放在更大范围来看,没有央视新楼这标志性建筑带入画面,存在着信息的缺失和阅读的不确定性。 日常生活新闻类同往年一样来稿量大,被组委会初筛完成后放在评委面前还有140幅,但从现在金奖的《揪心》等作品看,评价或赋予它的意义比作品本身所传递的价值大很多。文化及艺术新闻类作品很是单薄,即便金奖《上海滩红得发紫的活宝—周立波》只是因人物而不因新闻摄影作品本身而出彩。 “严格”的评委 这与评委的敬业和审慎相关,但包含金像奖在内的各类比赛频频暴露出问题,也让13位评委如履薄冰,宁缺勿滥。本次评选过程中的评委不仅尺度控制很严,而且 “极力表述各自观点”,这使得整场评选在交锋中磨砺、契合。 以下几方面的叙述与评选有关,但相关的却不仅仅是评选。 一、 复议方式与力量 整场评选共有33张(组)作品被提出复议,24张(组)入围,其中8幅作品获奖,两个是金奖,包括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中央电视台新址配楼着火》和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开胸验肺事件中的张海超》等。《评选细则及程序》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如有评委提出对已落选的片子进行抢救,需经评委会主席认定,全体评委投票,过五票方能入选。由于评委投票只有5秒钟浏览并作出判断,难免会 “遗珠”,一些作品细读才能品味。于是这条规定也成为最没有争议并被使用次数最多的规定。 二、 规则的确立与遵循 是“以常识”还是“遵规则”,成为本次评委交锋的两个关键词。评选进行到突发新闻类组照金奖角逐时,《5-7飚车案》与《鹤岗矿难》摆在面前,工作人员爆出,《5-7飚车案》是两人署名,合作拍摄作品,两位作者各拍了3张和4张。 观点一:一个人的作品和两人或多人合作作品不在一个起点,见报可以,不能参评,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常识。观点二:有些特定情况下的合作作品可以考虑参评。观点三:不必刻意回避合拍这个词,此前金镜[FS:PAGE]头比赛出现过两人合作署名作品,那么比赛规则中有没有这一条。如果没有就可以参评,否则就修改规则。最后,评委全票通过,确定在今后金镜头评选中,组照仅接受个人参赛,并将此修改方案报送组委会。《5-7飚车案》组照最终的命运是被拆散为两位作者的各自作品,继而被变为单张,最后落选。 对于一组照片或者几位作者而言,失去摘金夺银机会固然遗憾,但对于整体评选而言,规则的明晰和确立更为重要。 对于图片编辑评选,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照片而是版面。如何考察编辑提炼主题的能力?图编与美编在版面上各自贡献如何区分?评委提出,参评图片编辑不能仅看版面,还得有文字性的表述体现其在版面上的贡献。最终提出了三条标准:1、标题必须体现出提炼的主题,2、主打图片与其他图片的逻辑关系明确,3、图片与版面间的关系明确。 三、 组照的编辑与再编辑 对于组照或摄影专题报道而言,拍摄照片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而更多的在于梳理这组照片并最终编辑成型。传统的如同《生活》杂志对专题编辑的心得—特写、场景、全景、细节、主打图片等等,而现代新闻摄影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专题摄影不再遵循某种套路,但仍然跳不出一定规律,比如现今较多使用的“相类场景和画面的不断重复”的表现方法,照片之间没有递进关系,但通过不断重复强化阅读者的视觉感受,比如这次获文化及艺术新闻类组照银奖的《在中国打工的俄罗斯美人鱼》就是这一方式,此前,这组照片的作者傅拥军还以类似手法记录了《西湖边的一棵树》,不过,相类比,俄罗斯美人鱼更多地在于表象和视觉上所带来的新奇,内涵稍逊。 摄影,比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 新闻摄影的创新过程中,其他门类的摄影也在更多被借助,无论是罗伯特?弗兰克的“破坏性、不规则构图”的摄影方式,还是爱德华?韦斯顿的“直接摄影”手段,前者广泛运用,后者屡试不爽。获得自然及环保新闻类组照金奖作品《被污染的食物》借鉴的就是韦斯顿的表现“辣椒、海藻”的方式,不过方谦华这样的借鉴把这一方式的长处发挥到极致—镜头里的被污食物那样让人触目惊心。同样是表现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他的另一组参赛作品以常规手法的编辑加入其他元素,则削弱了感染力从而淡化了阅读者的记亿。 这次组照评选中大量奖项的空缺很大程度上不仅归咎于组照拍摄的流水账记录方式,还存在着编辑过程中思路、方法的问题。 《六岁男孩的抗“甲”记录》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正如标题所呈现,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个男孩的抗甲流全过程,大多数照片只是记录没有出彩。但是,那张写着“感一”面罩下孩子痛苦的脸庞照片,不仅在信息上满足了阅读需求,更在情感上给人们以触动,冰冷粗糙的玻璃面罩与痛苦柔弱的孩子面孔之间形成反差,反差丝丝入缝地进入读者的记忆,而过程照片恰恰在削弱这一记忆。 对于这组照片,最好的编辑方式是用一张而不是一组来表现。其次的方式是,削减掉包括在医院病房戏耍等几张画面,结构更为紧凑,这也是评委们最后再编辑的结果。 插图摄影的认知缺乏 各类摄影比赛都有不同分类,参赛选手投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混淆,因此评选过程中评委时常地改变类别,适应奖项,这是常事。然而,评选到插图摄影这块时,出现了大量其他类作品混杂其中,尤其是新闻插图摄影类组照作品,9组作品从插图摄影准确性来说,只有一组合格,那就是《山寨国》,这组作品以给古人颁奖的方式调侃当今的社会问题。按照肯尼思?科布勒的分类方法,这组属于插图摄影的“记录剧”式手法。然而这一组被评委提出后,通过复评,仍无缘三甲。最终被评为优秀的是《迁徙的鸟》和《2009年,深不见底的中国楼市》,这两组后者有一张可以算得上是[FS:PAGE],但仅一张而不是一组。而《迁徙的鸟》完全归属自然风光类。 参赛者和评选者对插图摄影的认知缺乏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关键,尤其是评委。其实对于插图摄影新闻类的表述,细则十分清晰:包含摄影元素,为信息传达而采用各种手法将概念视觉化的图片,允许对各种视觉元素进行处理和再创作的照片。运用摄影手法,表达一定观点,当是插图摄影的关键概念。 比赛不能说明一切,包括由此认定记者是否优秀等等。但透过比赛,我们看到了好的作品和背后的努力,而比赛,也毫不隐晦地展示着我们的缺陷和不足。 摄影不是唯一的方式,从技术,从门类,都不是。任何学科,都将跳出本体而考量文化或生活的积淀。尽管我们可以对摄影无限投入热爱和激情,但最终跳出摄影技术的心障,学习是使我们进步的唯一方法,运动员如此,裁判员亦如此。 (作者是《京华时报》图片总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3 21:00 , Processed in 0.07209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