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会记者人数渐多
近些年来,两会对媒体的开放程度逐渐变宽,从 2007 年放宽境外媒体在华采访到今年两会报道海内外媒体记者人数超过 3000 ,达历年之最,越来越多记者现身采访一线。 2. 媒体自采能力增强 今年两会首都主流纸媒上会人数大增,相应的摄影记者人数也大为增加。自采能力的加强使更多媒体有能力从外围报道向程序性报道延伸。如《新京报》在两会报道中所用 80%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自采。 3. 网络媒体反应迅速 今年两会报道中,网络媒体以更新速度快、播发图片多占据一席之地,新华网、网易、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均设置“两会报道专题”,并特设图片频道,这些图片频道成为图片集中播发地。 4. 多样终端,多元用户 网络媒体、手机报和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与新终端对图片要求各有不同,多元化用户导致细分化需求,图片素材的供应需要及时做出调整,细化服务。 此次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利用手机报平台,开办两会图片特刊,多角度、多元化的图片报道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广西东兴市全国人大代表苏明芳接受采访时表示,她非常认可新华手机报的时效性,并有极大阅读兴趣,新华手机报传播消息的速度代表了新形式媒体发展的趋势。 两会摄影报道新动向 根据两会期间对门户网站、图片供应商、国外通讯社、新锐纸媒等的监测和追踪,各主要媒体图片采用、传播呈现以下特点: 1. 紧扣大众关注热点 网站、图片供应机构等不约而同把握住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对热点人或事的影像表达提升两会受关注度。 在新华社发布的图片《“我”想对代表委员说的话》中,记者巧妙地在画面中让不同个体“诉说”心声,畅谈热点,表达方式简单直接,意义却不失深远。网易推出“图说热点:两会议题的现实瞬间”专题,用资料照片表现食品安全、就业医疗等热点话题。 两会期间媒体追逐热点还反映在人物方面,如宗教界十一世班禅、体育界邓亚萍等,这些对于热点人或事的报道,提升了大众对于两会的关注。 2. 反思追星潮 两会报道前期,不同领域的名人代表委员成为媒体竞逐对象,如刘翔的照片被各网络媒体和外国通讯社大量发布。这些针对名人的报道中,一些是借助明星的提案、议案来呈现民生话题,另一些则不失为赤裸裸的追星,明星的表情神态、被拥堵追逐的场面都被作为头条发布。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聚焦名人后,媒体开始反思,在会议报道与热点人物追踪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重要性,名人报道热情在后期减弱。 3. 图片“两次加工”
此次两会报道呈现“专题化”趋势,图片素材的反复利用和再加工成为一大特色,图片专题报道成为考验编辑功力的竞逐场。
新华社、网易、人民网、
CFP
等均推出策划专题,如新华社推出“代表委员看两会专题”,让读者看到代表委员眼中的两会,视角独特;网易发布“图解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专题,编辑为温总理作报告的图片配以
10
张资料照片,直观展示了政府报告中我国经济的
10
个关键数据,表现新颖。
[FS:PAGE]
图片素材运用的另一特色是将照片根据不同新闻点“串烧”,同一张佳作从不同角度再解读,再编辑。同一张照片在不同组稿中重复应用。 4. 用细节描写两会 此次两会报道中,一些饱含强大细节表现力的图片采用较好。 如新华社播发的《在交锋中履职》,记者利用代表手势和嘴部局部取景,通过有动感的细节表达了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氛围。 5. 传统文化元素频现 在摄影报道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捕捉为照片增色不少。 如新华社在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发布的以书法“中华颂”为背景的温总理步入金色大厅照片,将总理儒雅爱国的气质与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结合,形式与主题达到和谐统一。 在杨洁篪答记者问报道中,美联社播发了以书法作品为背景的图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暗合了外长关于“用油画标准欣赏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的精妙言论,主题和画面相呼应。 6. 新媒体、新终端、新受众 手机报、微博、手持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已逐渐走入成熟期,两会与新媒体的合作与融合,把精彩瞬间带进了寻常百姓的手机、电脑、移动电视终端等,不同载体由于自身特点对摄影报道提出新要求。 两会摄影报道创新 1. 提早启动、深挖细节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提升创意策划水平、促进报道创新,成为各媒体争夺会议报道优势的撒手锏。两会前期报道早启动,基层代表、委员深访谈,热点话题大盘点,图文报道集成化,都是今年两会摄影报道加强创意策划的新趋势,也将对今后的会议报道产生启发和借鉴。 2 .采编互动细节化、动态化 后方编辑对前方记者采访的指导性也应不断强化,采编互动可以更加细节化、动态化,编辑的思想性力求贯穿于前方采集与后期制作,完成记者对“点”的摄取与编辑对“面”的掌控全面结合。 3. 程序报道尝试突破 从对媒体用户的追踪和用户反馈中发现,程序性图片报道正悄然打破常规,在拍摄角度、表现手法上尝试突破。 3 月 6 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刊登的总理作报告的图片均为自采,且都选择温家宝总理作完政府工作报告后,胡锦涛主席与他握手表示祝贺的照片作为主图。这一是因为角度新,二是寓意丰富,两位领导人的神情体现着成就、和谐。 随着媒体获得采访机会越来越均等,惯常的程序性用新华社、外围用本报的思路正发生微妙变化。程序性报道除 “规定动作”精准无误外,还要力争创作出角度新、寓意深的权威产品。 4 .加强会内会外联动
在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问时,他提到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新华社立即发出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留存在杭州的残卷照片,并通过有关渠道,通联发布了留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一半残卷照片,这充分体现出后方编辑的职业化素质。
会议外围气氛报道,是国外通讯社、图片网站记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人大开幕当天,路透社记者拍摄了一组广州市民、天津农民工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稿件,此类报道,以平民化视角表现出老百姓对两会的关注。
今年,各大媒体记者都纷纷加强了与团组新闻联络员的联系,尝试打通会内会外的界限,让两会报道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立体。这种趋势也显示出,会议摄影报道将进一步整合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吸纳签约摄影师等报道力量,对会场外新闻进行有效覆盖。 5. 加强策划图片专题应对新终端需求 在传统媒体时代,单幅、单组照片只要信息足、画面好、配文准确生动,就能被多家报纸采用。而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通讯社传统的会议报道方式将更多地适应电视、网络、手机等终端媒体报道的特点,以高质、精品的图片专题组合拳来满足受众的高端需求。 在今后的会议报道中,媒体对于热点议题的设置、图片专题的策划、新闻照片的再加工都需进一步创新。图片编辑能否进一步提高把握舆论焦点能力,善于运用资料照片的能力、重组会议新闻的能力、统筹记者拍摄的能力等将成为决定媒体能否推出更有影响力的专题作品的关键因素。 6. 花絮拍摄“新切口” 多家媒体两会期间的采用情况显示,用户在关注程序性报道同时,也急需大量有趣味又不乏内涵的“花絮”新闻。 “追星”背后是媒体对图片新闻报道形式平民化、贴近化的渴求。会议报道可以通过名人明星等大家关注的切入点,以受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深层信息。如新华社播发的《骑自行车来报到》就找到“明星”与“环保”的结合点,采用媒体达 100 家以上。 7. 动态信息跟进报道 两会期间出现的动态信息,也值得媒体随时跟进报道。在胡锦涛主席参加人大西藏代表团审议的活动中,胡主席对来自藏南门巴、珞巴两个少数民族的代表表示出特别的关切,并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图片报道就可以围绕这个细节,就两个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进行延伸,为会议报道提供动态背景链接图片。 8. 激活视觉语言 新闻图片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信息与视觉语言的融合。激活视觉语言,加速信息传递的效果。新华网记者拍摄的《两会掠影:“剪”出女性风采》,运用剪影手法,表现出“两会”现场职业女性的忙碌身影,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100 周年即将到来前夕,吸引了许多网民的点击。网络媒体更倾向于采用醒目的标题和生动的图片说明,使会议报道更贴近生活,这对于努力吸引年轻受众的传统纸媒和通讯社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9. 拓展图片“落地”新形式 新兴媒体形式的涌现将极大推动会议报道供稿方式转变。新华社摄影部在拓展图片展示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推出了多媒体图表产品、手机画报等新产品,获用户好评。 两会期间各大媒体频频出招,展开全方位服务,吸引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受众眼球。《人民日报》将两会人物照片展示出来,供被拍摄者认领,媒体的服务意识更加贴心灵活。
一年一度的两会刚刚落下帷幕,在今后的会议报道中,媒体如何认真分析图片采用情况和受众反馈结果,全面总结会议摄影报道的新特点、新需求,提升服务范围和水平,将是个长远课题。(作者单位:新华社摄影部)
图片素材运用的另一特色是将照片根据不同新闻点“串烧”,同一张佳作从不同角度再解读,再编辑。同一张照片在不同组稿中重复应用。 4. 用细节描写两会 此次两会报道中,一些饱含强大细节表现力的图片采用较好。 如新华社播发的《在交锋中履职》,记者利用代表手势和嘴部局部取景,通过有动感的细节表达了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氛围。 5. 传统文化元素频现 在摄影报道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捕捉为照片增色不少。 如新华社在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发布的以书法“中华颂”为背景的温总理步入金色大厅照片,将总理儒雅爱国的气质与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结合,形式与主题达到和谐统一。 在杨洁篪答记者问报道中,美联社播发了以书法作品为背景的图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暗合了外长关于“用油画标准欣赏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的精妙言论,主题和画面相呼应。 6. 新媒体、新终端、新受众 手机报、微博、手持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已逐渐走入成熟期,两会与新媒体的合作与融合,把精彩瞬间带进了寻常百姓的手机、电脑、移动电视终端等,不同载体由于自身特点对摄影报道提出新要求。 两会摄影报道创新 1. 提早启动、深挖细节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提升创意策划水平、促进报道创新,成为各媒体争夺会议报道优势的撒手锏。两会前期报道早启动,基层代表、委员深访谈,热点话题大盘点,图文报道集成化,都是今年两会摄影报道加强创意策划的新趋势,也将对今后的会议报道产生启发和借鉴。 2 .采编互动细节化、动态化 后方编辑对前方记者采访的指导性也应不断强化,采编互动可以更加细节化、动态化,编辑的思想性力求贯穿于前方采集与后期制作,完成记者对“点”的摄取与编辑对“面”的掌控全面结合。 3. 程序报道尝试突破 从对媒体用户的追踪和用户反馈中发现,程序性图片报道正悄然打破常规,在拍摄角度、表现手法上尝试突破。 3 月 6 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刊登的总理作报告的图片均为自采,且都选择温家宝总理作完政府工作报告后,胡锦涛主席与他握手表示祝贺的照片作为主图。这一是因为角度新,二是寓意丰富,两位领导人的神情体现着成就、和谐。 随着媒体获得采访机会越来越均等,惯常的程序性用新华社、外围用本报的思路正发生微妙变化。程序性报道除 “规定动作”精准无误外,还要力争创作出角度新、寓意深的权威产品。 4 .加强会内会外联动
在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问时,他提到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新华社立即发出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留存在杭州的残卷照片,并通过有关渠道,通联发布了留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一半残卷照片,这充分体现出后方编辑的职业化素质。
会议外围气氛报道,是国外通讯社、图片网站记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人大开幕当天,路透社记者拍摄了一组广州市民、天津农民工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稿件,此类报道,以平民化视角表现出老百姓对两会的关注。
今年,各大媒体记者都纷纷加强了与团组新闻联络员的联系,尝试打通会内会外的界限,让两会报道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立体。这种趋势也显示出,会议摄影报道将进一步整合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吸纳签约摄影师等报道力量,对会场外新闻进行有效覆盖。 5. 加强策划图片专题应对新终端需求 在传统媒体时代,单幅、单组照片只要信息足、画面好、配文准确生动,就能被多家报纸采用。而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通讯社传统的会议报道方式将更多地适应电视、网络、手机等终端媒体报道的特点,以高质、精品的图片专题组合拳来满足受众的高端需求。 在今后的会议报道中,媒体对于热点议题的设置、图片专题的策划、新闻照片的再加工都需进一步创新。图片编辑能否进一步提高把握舆论焦点能力,善于运用资料照片的能力、重组会议新闻的能力、统筹记者拍摄的能力等将成为决定媒体能否推出更有影响力的专题作品的关键因素。 6. 花絮拍摄“新切口” 多家媒体两会期间的采用情况显示,用户在关注程序性报道同时,也急需大量有趣味又不乏内涵的“花絮”新闻。 “追星”背后是媒体对图片新闻报道形式平民化、贴近化的渴求。会议报道可以通过名人明星等大家关注的切入点,以受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深层信息。如新华社播发的《骑自行车来报到》就找到“明星”与“环保”的结合点,采用媒体达 100 家以上。 7. 动态信息跟进报道 两会期间出现的动态信息,也值得媒体随时跟进报道。在胡锦涛主席参加人大西藏代表团审议的活动中,胡主席对来自藏南门巴、珞巴两个少数民族的代表表示出特别的关切,并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图片报道就可以围绕这个细节,就两个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进行延伸,为会议报道提供动态背景链接图片。 8. 激活视觉语言 新闻图片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信息与视觉语言的融合。激活视觉语言,加速信息传递的效果。新华网记者拍摄的《两会掠影:“剪”出女性风采》,运用剪影手法,表现出“两会”现场职业女性的忙碌身影,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100 周年即将到来前夕,吸引了许多网民的点击。网络媒体更倾向于采用醒目的标题和生动的图片说明,使会议报道更贴近生活,这对于努力吸引年轻受众的传统纸媒和通讯社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9. 拓展图片“落地”新形式 新兴媒体形式的涌现将极大推动会议报道供稿方式转变。新华社摄影部在拓展图片展示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推出了多媒体图表产品、手机画报等新产品,获用户好评。 两会期间各大媒体频频出招,展开全方位服务,吸引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受众眼球。《人民日报》将两会人物照片展示出来,供被拍摄者认领,媒体的服务意识更加贴心灵活。
一年一度的两会刚刚落下帷幕,在今后的会议报道中,媒体如何认真分析图片采用情况和受众反馈结果,全面总结会议摄影报道的新特点、新需求,提升服务范围和水平,将是个长远课题。(作者单位:新华社摄影部)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4 00:05 , Processed in 0.07181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