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有了电脑,修改图片的软件越来越好用(PS都升级到CS5了),移花接木,把夏天的绿叶变成秋天的金黄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过去底片曝光不准,得用1到4号相纸调;现在用色阶一调,立马解决。我对软件发明人打心眼儿里佩服,那绝对是先进生产力。若比赛命题为“看谁用电脑修改照片有创造力”,作者可尽情发挥,比比谁的手段新奇、想象力丰富。但作为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就是另一回事了。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并非与软件无关。照片一般拍成后,也必须经电脑调整,但这个调整仅限于剪裁、亮度、饱和度、反差,这些调整也不是无限的。原来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是黑人,她有一张面部特写照片,在反差加大后,对比性更强,目光显得很凶。应用这张照片的媒体接到质疑后,不得不致歉。更关键的是画面里的元素不能增加、减少(剪裁另当别论)、移动,也不能通过“自由变换”改变照片比例,像哈哈镜那样使物像变形。实际上,电脑普遍使用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违规操作的现象太多了。风光照片有时也有纪实的性质,比如具体标明是某个地方的照片。我参观过一个城市的一家大型图片制作中心,看到摄影作品的作者分别坐在制作中心的操作员旁边,换天空的、把山头搬家的、加树添草的很多,简直是在用电脑画画,要知道,那些大多是去参展参评的“作品”。自那以后,我看到刊物上的风光片心里不免打问号——是真的吗?这几年,在新闻摄影界,不仅咱们中国,包括外国,照片造假屡见不鲜、接连不断。在发现后的处理上,国外似乎比咱们严,毫不手软。 照片允不允许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与类别关系极大。分类是前提。近年不少比赛分类比较细了,是进步。但还有没有一锅炒的?一锅炒,就是不分艺术、新闻、纪实、商业,一块儿评。这就容易有空子可钻。记得前几年,有一幅救火的照片获了奖,被网友揭露有“克隆”问题,属假照片。后来活动组委会判定说,照片不违反征稿规定,保留获奖资格。“救火”属于艺术还是纪实?这幅照片虽然没有标明时间、地点,但“救火”这种内容,应该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为好。这样的评选属不属于一锅炒?我确实不大清楚,但我觉得,这样的摄影人心里肯定没有更多地关注纪录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后来,《当街理云鬓》违规参评的问题(见中国摄影报2009年1月6日1版)的处理就很及时、果断。这次金像奖取消两位照片作假作者的获奖资格,对维护金像奖的严肃性具有积极意义。 大家都在学习,出错也是学习。希望大家,包括被取消获奖资格的这两位作者,通过这件事,都能提高自己,力戒浮躁。自己的作品,到底属于纪实,还是艺术,自己首先要动动脑子,弄清楚。(作者系知名摄影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11-15 04:00 , Processed in 0.0170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