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微博上热传,在世博会英国馆内,一位老太太摔倒了,有记者在一旁拍摄这个场面而没有上前搀扶老人,被馆长“驱逐”甚至“请”到世博国际事务管理局。后经南方都市报采访英国馆的三位馆长证实,确实由于天气热有老人晕倒,记者上前拍摄时被及时劝止。凤凰卫视在一期《网眼欲穿》节目中评论道,拍摄时应该有一个“巧妙的角度”。该节目网上互动专区的民调显示,多数人认为记者在此事件中有过错。 在新闻摄影采访中发生类似事件并不奇怪,公众对此行为的反感也不奇怪,行为及时被制止更证明了世博会主办方、参展方甚至公众的文明素质。不过,就凤凰卫视评论员提出的“巧妙的角度”,倒有必要展开来说几句。 首先,此行动针对的新闻事件是什么,是老人摔倒么?以此来考量,多半证明这位记者的新闻眼光并不太好,即使拍下来,平面媒体发稿都有难度。如果涉及世博会如何面对高温考验的大话题,则说明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突发事件可能与此有关,但其直觉支配下的拍摄行为却明显不当。不用说搀扶老人是作为公民道德层面应有的行动,即使等一等,拍下别人搀扶的画面,也远比直捕老人的晕倒要理性许多。何况,世博会观众很多,高温下表现各异,难道就没有比此更具视觉元素的场面了么? 其次,记者面对如此事件该如何拍摄。肯定有人会说,先救人后拍摄,这也是多数摄影人和公众心目中的最好行动,可万一老人得到救助后再没有动人的场面了呢?这的确有些两难。于此,记者不应该为失掉这样的突发场面而惋惜,在媒体的视觉竞争更注重深度和感染力的时候,单靠这样突发事件的新闻照片,竞争中也不一定能占得上风。试想,如果记者早有准备,利用远景或高角度拍摄下既有观众人流,又显现此突发事件或救助场景的画面,是否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呢?当然,事发突然,谁也不能当事后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是客观地记录还是参与新闻事件中就需要考量了。如果记者上前搀扶老人,即使没拍到这个场合,相信也会成为文字报道或市民新闻的主人公之一吧——这已是新闻表现形式的问题了。 “巧妙的尺度”其实一点儿也没有巧妙之处,摄影者只有从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符合职业操守的立场去做事,才不会引发公众的批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4 02:25 , Processed in 0.06949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