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镜头暴力

2010-6-18 15:35| 发布者:| 查看:422| 评论:0|来自:中青在线

 最近,网上的旅游和摄影论坛展开一场讨论,内容主要涉及拍摄者究竟应该如何拍摄活生生的人。事情起因于甘南的某次法会。有网友发了一组当时的现场照片:来自内地的摄影爱好者围着正在做佛事的当地人一字排开,长枪短炮。照片中的当地人极不情愿,甚至面露愠色,但是“摄影师”们依然在极短的距离内若无其事地拍照。

    论坛里类似的争论比比皆是。追根溯源,我们还得从摄影本身说起。中国的摄影爱好者里,有些人以人文摄影师自居。按照他们的说法,拍人要有背景,这样才能叙事。好的人文照片不是简单的大头照,你既要表达人物的表情和情绪,又要把他们与外在的场景融合起来。这样的理念在技术层面造成的后果是:摄影师需要用短焦距的镜头,在比较近的距离拍摄,近到只有三四米。网友们还经常援引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倒是足够近,近到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战地摄影。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东施效颦的结果,就是本文开始提到的场景。有些摄影爱好者给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一是不要团队行动,尽量和其他爱好者错开时间和地点;二是尽量使用旁轴相机等小型器材,不要让单反相机的体积和快门声招惹太多的反感;最后,拍摄者还要与拍摄对象进行有益的沟通,在对方接受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拍摄。如果技术足够的话,还应该尝试估拍或盲拍。一言以蔽之,摄影者应该用心理距离代替物理距离。

    从实际效果讲,上述措施都能有效地缓解摄影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紧张状态。但是,如果站在形而上的角度反思,我们始终无法回避拍照背后的权力问题。拍摄者真的能够如实反映拍摄对象的意愿和面貌吗?他有无权利进入拍摄对象的私人领域?拍摄对象能否对照片发表意见并进行监督?最终拍成的作品是否可以用作商用或在公共空间内展示?

    这一伦理问题伴随着拍摄的历史,而且或多或少地以法律的形式沉淀。但是在中国,摄影爱好者们尚缺乏这方面的自觉。站在比肖像权更高的层面,我希望讨论的是镜头背后的平等关系。如果拍照必须发生的话,我们至少应该让拍摄对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今天的纪录片界,已经有人提倡把作品拷贝带回给当地人观看、评论和批评;还有人主张让拍摄对象自己使用相机,拍摄他们的生活。如果从更大众、通俗的角度出发,数码相机的即时回放功能已经有助于“分享拍摄”的过程。

    实际上,任何形式的技术革新总是会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有时更好,有时更坏。相机技术的革命降低了摄影的成本和门槛,当人人皆可拍照时,原本有助于平等的形成。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摄影正在变得个人化,旅行中的摄影尤为如此。人们希望记录的是旅途中的情感和思绪,标准的摄影师式的作品正在逐渐淡出。比如在日本,尽管拥有诸多全球闻名的相机公司,但是日本游客最常用的拍摄工具是手机。

    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当摄影不再反映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反映人与自我的关系时,镜头暴力背后的不平等才能真正得到消解。在此之前,任何形式的调解都只是表面文章。我们或许应该反思,为什么在世界的所有游客里,中国游客的摄影装备是最“专业”的,手持价格不菲的数码单反相机甚至成了我们的标志?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为什么我们似乎总是在选择不好的一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4 08:00 , Processed in 0.06914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