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马17-50/2.8 OS vs. 腾龙17-50/2.8 VC 17-50mm焦段在APS-C画幅数码相机上等效35mm焦段为27-80mm(1.6x),很多非全幅用户都会选择这一焦段镜头作为挂机头。拥有f/2.8恒定光圈的镜头更是这一焦段镜头群中的翘楚。各家厂商也都纷纷推出主力产品,如佳能EF-S 17-55mm f/2.8 IS USM、尼康Nikkor AF-S 17-55mm f/2.8 G DX及宾得16-50mm f/2.8 ED AL SDM等。各副厂镜头商自然也不甘落后,以相同的规格和不及原厂镜头一半的价格,在这一级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腾龙曾于2008年推出过一支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A16),倍受用户追捧。时隔一年腾龙再次推出增加了防抖的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VC LD Aspherical [IF](B005),不仅增加了防抖,镜片由16片增至19片,而且修正了用户颇多抱怨的A16偏色问题。紧随其后,适马也于今年春季(2010年)推出了17-50mm f/2.8 EX DC OS HSM镜头,令用户在这一规格镜头上有了更多选择。 相同的规格,相当的价格,用户可能会在这两款镜头之间难以抉择。本文对适马17-50mm f/2.8 OS和腾龙17-50mm f/2.8 VC进行对比评测,希望尽可能深入地发掘这两款变焦镜头之间的差异。
参数:
结构与外观 这两款镜头在结构和外观尺寸上相差不大。变焦环行程均约90度,相比之下,腾龙的变焦环手感略涩,而适马相对顺滑一些。两款镜头表面都采用了各自厂商的传统加工工艺,并无太大改变。 外观体积而言,适马17-50/2.8镜头前镜组外圈略大一些,其余地方两者基本相仿;腾龙17-50/2.8的变焦环略长;重量上仅相差5g。可以说这两款镜头在外观体积、重量、便携性及使用手感上的差别非常微小。
锐度 下面一组图为两款镜头在中心和边缘的成像锐度对比。测试样片均使用光圈f/3.5拍摄,这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光圈且该值下两者之间的差异最明显。样片拍摄使用实时取景和手动对焦模式,尽量避免因失焦影响测试结果的情况。
整体而言,两款镜头在50mm端的表现都有一定减弱。直观比较,适马17-50/2.8的表现要好于腾龙17-50/2.8,特别是在50mm端,无论中心或边缘区,两者的差异都非常明显。
像差与暗角 倍率色相差(横色像差)
几何形变
腾龙17-50mm f/2.8 VC在17mm及25mm端出现较大畸变,尽管可以通过镜头校正功能进行校正,但这种校正或多或少会损失一些锐度。在35mm及50mm端,腾龙镜头的表现非常出色。
暗角
从测试数据中可以看出,腾龙17-50/2.8的暗角略重一些。
焦外与视角 焦外 这两支镜头的焦段并非人像或静物的首选,不过在APS-C画幅上,50mm端等效35mm的80mm(1.6x)端,接近长焦镜头。因此本文也对静物进行了一组测试。 测试中使用低ISO值以避免噪点,使用RAW格式,为了准确还原在后期中调整了0.2到0.3EV曝光。
配合50D使用的适马镜头在边缘处的虚化效果更好。配合450D使用的腾龙镜头则表现欠佳,上排截图中,边缘文字的虚幻更像是重影,下排截图中则出现了明显的光斑。 原始大图: 适马17-50mm f/2.8 EX DC OS HSM | @f/3.5,@f/5.6 腾龙17-50mm f/2.8 XR Di II VC | @f/3.5,@f/5.6 视角 通常我们可能会忽视镜头焦距视角的准确性。下图是在同一机位分别用两支镜头17mm端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出腾龙17-50/2.8的视角会更广一点。这也可能是引起腾龙镜头暗角略重的原因。
总结 1.两款镜头在外观尺寸和重量上几乎相等; 2.适马镜头的变焦环手感比腾龙的略感顺滑; 3.整体而言,适马镜头的锐度表现比腾龙镜头略好; 4.在17mm和25mm焦距,腾龙镜头畸变比适马的严重;在35mm和50mm焦距,腾龙镜头控制畸变比适马更好; 5.腾龙镜头的视角比适马略大,由此暗角也略重; 6.配合50D的适马镜头焦外表现优于配合450D的腾龙镜头。 经过本文的对比测试,相信大家对这两支镜头各自的特点已经了然于胸了。对比这样两支如此相似的镜头,很难说哪一方完全占据优势。用户有理由选择其中任何一支。 两支镜头的表现同样出色,并且相比起原厂镜头更具有价格优势。用户可能根据对品牌及对成像风格的偏好进行选择。 (新摄影 编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3 10:54 , Processed in 0.0176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